梁實秋 | 把書法當作是一種藝術來看,是挽救書法頹運的一線生機

2020-03-27     大藝術ART

過去的書家,

與其說是由於藝術的自覺,

毋寧說是環境的產物。

因為過去所謂讀書人,

人人都有書法的基本訓練,

引動天才,遂稱名家。

我們以後要改變一下態度。

要把書法當作一種藝術去培養,

因為大量的具有書法基本訓練的讀書人既不可復得,

便只好有計劃的培植有志於書法的藝術天才,

使他們在書法上用幾十年的功夫,

就像音樂、國畫一樣,

或者還可以維持這種特殊的藝術於不墜。


梁實秋,原名治華,字實秋,1903年1月6日出生於北京,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中國的書法和畫法一樣,在世界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有極特殊的造就。但是也和畫法一樣,其前途是頗可慮的。

藝術創造離不了工具,中國字需要用毛筆寫,需要用墨,需要用手製紙。這些年來,這些用具的製造已告衰退,寫字的人也不考究筆墨紙張了,由學校出身的人,用鋼筆、自來水筆的時候多,使用毛筆往往覺得為難了。

寫中國字,需要若干年功夫,方得橫平豎直,再加若干年的臨摹體會,方能希望有一點風格,至於寫到不俗,那就要看個人的資質如何了。由學校出身的人,哪裡有那麼多閒工夫寫字?社會生活如此忙迫,哪裡有興致欣賞書法?

所以中國書法,至晉唐而登峰造極,厥後雖歷代有名家,究竟不得有更高的造詣,至於晚近,遂急劇衰落。其主要原因乃社會性質之根本的改變。所謂士大夫階級,所謂文人雅士,根本衰落了。其所擁有的藝術之一——書法,當然也只好跟著式微。譬如瓷器,從前多少名窯在爭奇鬥妍,如今只好在博物院裡陳列著供人欣賞了,中國書法的前途是不是也要和瓷器一般的無望呢?這很可慮。


我覺得我們應該更有意地把書法當作是一種藝術來看,這便是挽救書法的頹運的一線生機。過去的書家,與其說是由於藝術的自覺,毋寧說是環境的產物。因為過去所謂讀書人,人人都有書法的基本訓練,引動天才,遂稱名家。我們以後要改變一下態度。要把書法當作一種藝術去培養,因為大量的具有書法基本訓練的讀書人既不可復得,便只好有計劃的培植有志於書法的藝術天才,使他們在書法上用幾十年的功夫,就像音樂、國畫一樣,或者還可以維持這種特殊的藝術於不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Up-HnEBnkjnB-0zdtyl.html










戰國璽大賞

20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