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葉一茜曬與森碟聊天記錄,簡單的對話是每個家庭里父母與子女之間溝通的常態,對話的內容相信應該也是每個父母們都似曾相識的平淡。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你膝下的孩子不再是那個你走到哪裡,他(她)便跟到哪裡的跟屁蟲,也不是那個你讓他(她)向東,他(她)決不向西的乖寶寶了。
孩子在什麼時間慢慢地與父母疏遠了的呢?是父母做了什麼不正確的事情讓孩子們的心受傷後疏遠的嗎?還是外界有什麼不確定的因素造成了孩子與父母溝通的平淡的呢?
事實上都不是這些外在因素,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她)開始有了自己的思維和主觀,他(她)開始用自己主觀的意識來看待或者是評判事物。
這種主觀意識不具備客觀性,作為父母不能用平常人的心態去評判或要求。
如果想要與孩子有真正的溝通,得先了解一下孩子此時的想法,那就要做到與孩子間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怎樣做到與孩子之間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氛圍、個性等,這就需要父母們花些精力和時間去了解一下孩子的成長需要。
人這一輩子就好像是一個個的輪迴,從呱呱墜地的嬰兒,成長為蹦蹦跳跳的學生,再成長成為調皮搗蛋、後至奮發向上的青年,隨時光匆匆都會一起走向社會。
在社會大環境中有了擔當,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隨後開始戀愛、開始組建家庭……
看著自己的父母慢慢變老的同時,自己也開始承擔起父母之前的角色,等待著自己的寶寶出生、成長,成為少年,再成長為奮發向上的青年。
隨後看著他(她)走入社會,開始有擔當,開始戀愛、組建家庭,讓他(她)也看著你慢慢變老……
在這個被養育、和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反省一下:父母與自己溝通過嗎?有沒有讓父母真正了解到自己在想什麼?想做什麼?或是自己是否體會過父母的難處?又或者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能不能切身體會到寶寶在成長中需要些什麼?
這些問題好像一下子把大家都為難住了吧?
相信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也發生過多次因為不理解父母,或是父母不理解自己而出現慪氣,或是離家出走的種種行為,也曾自以為是的統稱與父母之間有「代溝」,可能也有人會認為父母的素質不高,還自以為是很清高的裝作予以原諒。
經常聽到有的父母在抱怨,「現在的小孩好像都是人精,在養育的過程中,不知道該跟他如何相處」「就知道天天看手機、天天打遊戲」等等。
其實父母們不必抱怨現在的孩子有多難帶,換位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是怎麼樣的就會釋懷了。
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性的,有的階段具有穩定性,而有的階段又具有可變性.孩子的發育有不均衡性,孩子成長的不同時期,思維發展不成熟,具備片面性和不理智性。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一共要經歷八個階段,前五個階段是養育孩子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每個階段的先後順序不變,普遍存在於不同的文化中,每個階段都有一對衝突或者兩極對立,而形成一種危機。
這種危機不是一種災難,而是指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危機得到積極的解決,自我就會增強。
孩子的交往世界是比較單純的,無非是師生關係,同學關係,親子關係,同伴關係,溝通環境氛圍好的家庭。
親子關係處理的融洽,孩子就會多一些向父母訴說抱怨或是交流;
環境氛圍不是很融洽的家庭,孩子就會把溝通的渠道轉向同學之間、玩伴之間,漸漸地就出現了所謂的「代溝」。
當孩子認為父母不能理解,不能認同的時候,她就會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在同學之中,同伴之中尋找溝通的渠道。
親子關係若因緊張造成了蒼白無力的溝通,孩子除了同學、同伴關係之外,還有一種虛擬社會的網絡溝通。
此時的父母,應該及時了解孩子成長的變化,了解他的需求,成為他的朋友,可以在一起與他吐槽他看不慣的人、事、物,讓他得到情緒的發泄後再加以引導。
孩子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心理變化和感受,父母要想細微地覺察孩子的變化,除了能及時進行溝通外,也要加強自己素養的學習,才能與孩子成長的腳步相匹配。
社會經濟的發展的確帶來了文化知識的改革,父母們不要再以自己小時候的標準,去看待現在的孩子,畢竟以前沒有各類電子產品,也沒辦法在網際網路上遨遊,這些新生事物也成為了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玩伴。
現代社會電子產品的增加,溝通的渠道也的確多了,網際網路的產生,讓孩子們在虛擬世界裡也找到一種溝通的窗口,這個時候父母要特別留心。
虛擬世界的對面,對方跟孩子的溝通有些什麼?是否能給了孩子正確的引導?
現實社會生活中,有多少父母真正能做到與孩子一起成長,靜下心來聽孩子所想,真正走進過孩子的內心世界?
- 在成年人的眼裡,父母應該是受人尊敬的、威嚴的、權威的、高大的、具有承擔家庭責任的靠山;
- 在孩子的眼裡,父母的名詞又該是什麼呢?只有讀過心理學讀物的父母,應該能夠深切地體會到。
除部分孩子眼裡有以上那些高大尚的描述外,部分孩子的眼裡,父母是專制的,是霸道的,是不講道理且完全不能溝通的。
目光及此,身為父母的內心被觸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