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食」是好的,但如果一直學不會與他人共「食」,就會失去愛

2021-08-28     兩口育兒

原標題:護「食」是好的,但如果一直學不會與他人共「食」,就會失去愛

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孩子所提出的要求家長基本上都能滿足,也因此讓他們逐漸習慣了這種伸手可得的生活,導致很多孩子沒有學會怎樣跟他人分享。護「食」是好的,但如果一直學不會與他人共「食」,就會失去很多能在分享上得到的愛。

王女士下班順路在超市買了一些橘子回家,到家後,王女士剛剝了一個橘子想起來到做晚飯的時間了,就放下橘子趕忙去廚房做飯。半個小時後把晚飯端上飯桌的王女士準備喊家人吃飯,剛一轉頭就看見女兒小夏在盯著剝好的橘子一直看。

王女士心想:「這小饞貓,肯定是想吃橘子了」,但還是裝作不懂的詢問女兒為什麼一直盯著橘子看。她說:「媽媽,這個橘子為什麼是一瓣一瓣的,為什麼不是一整塊的呢?」

王女士對小夏的問題感到非常驚訝,認真思考回答道:「因為這個橘子希望小夏能與其他人分享啊,分享的橘子會更加的甜哦!」聽完之後的小夏掰開橘子屁顛屁顛的分享給爺爺奶奶,長輩們都誇讚了小夏是個會分享的好孩子,小夏得到表揚也很開心蹦躂了起來。

分享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但讓孩子主動分享自己擁有的東西的確很難,不過分享之後所得到的東西也是金錢交換不來的,所以,懂得分享的樂趣是很重要的。

分享具有哪些重要的意義?

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和朋友相處,也能增強孩子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

會讓孩子在未來生活中得到更多人的幫助,在無形中增加自己的人脈關係。

分享的過程其實是孩子知識能力鞏固的過程,在與朋友交流時,能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很好的運用到實踐中,有利於孩子的學習。

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呢?

不要運用家庭暴力的方式

讓孩子學會分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為生活實踐的缺少和自我意識的初步形成,思維轉變不過來,就導致家長讓孩子把東西分享給身邊小夥伴時,孩子表現出遲疑和不情願。而很多家長會因此對孩子打罵和責罰,就容易滋生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不願意分享。所以,家長要擺平自己的心態,不要強逼著孩子分享,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意願,讓孩子明白分享是一件好事情,會得到更多的朋友。

用實踐直觀的方式學會分享

當孩子剛學會跟朋友分享物品時,經常會因為沒有得到自己更想要的東西而發生一些矛盾。家長應該合理利用這種狀態下孩子的心理,告訴孩子分享本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如果挑三揀四的不願意只會讓自己看起來很自私,是需要改正的。在直觀情景下,能讓孩子更加印象深刻,從而更好培養孩子的性格,學會分享。

及時加以誇讚並接受孩子的分享

在孩子分享給家長物品時,不要直接拒絕,這樣會令孩子產生失落感,間接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當孩子願意主動分享時,家長要針對孩子的表現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會讓孩子更加願意分享,也慢慢知道分享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分享後要自主歸還

在分享的過程中,要讓孩子知道分享過來的東西並不是自己的,在玩過之後要及時的歸還並要進行感謝,這樣孩子也會明白自己分享的東西並不會失去,也會更加樂於分享。

不會分享並不代表著孩子自私,而是孩子不明白分享的真正意義和快樂,所以就需要家長進行正確的引導,希望以上幾點建議能夠幫助到各位家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86317327_82911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