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培訓總是年輕教師多,老教師上課累死了,看校長如何解釋才好

2019-12-09     男孩家長幫

管理細節錄

放學的時候,一年級的班主任胡老師衝進校長辦公室,急匆匆向主管教學的石校長說了一通話,胡老師還有兩年要退休了,屬於老資格的老師,人很直爽,快人快語,也得罪不少人。

「學校教務處以後不要安排和我搭班的章老師去學習了,因為我實在是太累了,我今年已經54歲了,快要退休了,還帶這個一年級班,小孩子們又多,而如果章老師出去培訓之後,我給他頂替了兩節課,今天等於上了半天課,實在太累了,你看我的喉嚨已經嘶啞了,昨天還去看醫生,醫生說需要休息,但是我沒有休息還是來上班的,以後能不能在外出的學習上呢,儘量的少安排章老師,因為本身這個章老師要有兩個班的數學課……」


石校長耐心聽完胡老師的講述,請她坐下來歇一會,看得出比較激動。

「這段時間臨近歲末,確實外出培訓的比較多,需要得到全體老師的諒解,完成培訓本身也是教育局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任務,每次活動他們都會有簽到表。而且他們的簽到表呢,都會發在校長群裡面啊,這個一把手校長群里局長也是在裡面的,他看得到的哪個學校來,哪個學校沒來,他們都會有記錄,不參加是不行的。」石校長將這個背景說給胡老師聽,一般老師不會考慮其他。「但作為我們基層學校,學生多、教師少也是事實,所以,我們要求每個次活動就安排一名老師去參加,像這周一共有6次培訓,那麼,顯然不可能每次都派幾個人,只能一次一個人,當然,你剛才說的是屬於班級的一個實際情況,既然反映上來了,以後我們在教務處安排的時候呢,就會適當的進行一些考慮,作為和你搭班的章老師是個年輕教師,也要專業發展,彼此都需要一個照應。」


胡老師本身也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她說話很直率,這一點也是大家公認的。她也提及了之前的一些陳穀子的往事,敘述了一些年輕老師和她之間的一種碰撞關係,這就帶來一個新的話題:老教師和年輕教師之間究竟該怎麼相處?

當然,理想的狀況就是「老有所傳,青有所承。」同時,青年教師也可以在一些技術和理念方面幫助老教。但是現實裡面很多時候有些老教師可能覺得自己的年齡資歷比較深,可能希望在某些方面要得到一些照顧;年輕教師覺得自己乾了很多活,因為相對來說每個學校當中年輕教師可能會任務會多一些,一些臨時的任務可能會安排年輕教師多一些。

作為兩個群體,甚至在一些學校當中,這兩個群體壁壘森嚴,有些學校老教師就多,然後年輕教師就多,而中間層次比較少,那在這種情況下呢,就會形成一個好像比較對立的局面。

對學校管理帶來一個新的課題,就是如何協調這兩者的關係,那麼,我們現在一方面進行著青年教師的成長培養,一方面也在進行著老教師一些夕陽紅的項目。主要的目的激發這兩個群體的工作熱情。作為管理者,認同彼此的一種關切,而不是偏袒一方,打壓一方。我們有時候是在一種貼標籤,比如某某人在單位裡面給他貼了一個標籤,說xxx是講道理的,或者是很兇的,會對這個人形成一個固定的印象,但事實上如果你從換一個角度看,或者過一段時間再看這個情況會有很大的變化,如果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能夠,動態的觀點,積極的觀點去看待,那麼相處就會更加容易一些。

另外一個細節就是就學校的管理而言,它某些培訓任務的安排也是一種法定的責任,我們叫職務行為,所以如果說有一些困難個人有些困難,必須要個人想辦法克服,那麼作為教務處來講安排工作的時候呢,要適當考慮這些一些類似胡老師的特殊情況,那麼,如果說實在安排不過來,需要動用這些老教師,也需要和她做一個事先的溝通,這樣或許就會更融洽一些。

以上內容有刪節,更多學校管理的實用細節,請關注以下專欄,是學校管理者的好助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GGI7W4BMH2_cNUgiu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