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經常對我「PUA」,明顯不喜歡我,我要不要轉學?

2021-03-02     陳妍媽媽

原標題:老師經常對我「PUA」,明顯不喜歡我,我要不要轉學?

1、

最近天津有位老師,因為網上的一段音頻「火」出了圈。

音頻的內容是老師對學生的訓話,其中最刺耳的部分,是說普通家庭的孩子包括他們的父母,素質都不如高官富商家庭的父母和孩子。特別是那句「XX的媽媽一年掙的錢都比你媽五十年掙的多」猶為扎眼。

對於這段錄音,批評老師的聲音很多,但也有不少聲音在幫老師說話。

比如某大V就拿這位老師,類比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校長張桂梅老師。

言下之意,同樣是訓誡學生,一個飽受讚譽,一個卻被弄得失了業。對於這種觀點,底下被贊最多的那條評論說出了大家的心聲,「一個是用盡力氣把泥潭裡的學生拔出來,一個是用盡力氣把學生鄙夷到泥潭裡,兩者根本不能混為一談。」

這裡,我並不想討論老師這種打壓式教育的對錯,我想聊的,是當孩子聽到自己的老師像音頻里那樣訓誡自己之後,應該怎麼辦?

2、

這段錄音最先讓我想到的是《奇葩說》第七季的一個辯題——「我是職場新人,老闆明顯不喜歡我,要不要辭職?」。

用這個模式套用天津老師音頻里的內容,就可以改成「老師明顯不喜歡我,我要不要轉學?」

孩子年齡越小越敏感,越能感知到他人的情緒,所以當感覺到自己不被他人喜歡,家長首先要幫他們分析一下,不被對方喜歡是不是自己的理解偏差。

從這位老師音頻里內容來看,顯然不是。

音頻中,老師之所以對學生髮脾氣,是因為她以前教的學生,家裡不是當大官,就是很有錢,總之她認為家庭條件好的孩子,素質就高。現在她所教的學生,家裡只是最普通的小老百姓,孩子和父母素質都差。老師強行把家裡條件好和個人素質高劃了等號,並列舉了某某媽媽一個月賺的比另外一位媽媽五十年賺的還多。其實當這些話脫口而出的時候,都不能算不喜歡,已經是有點歧視的意思了。

弄清楚老師真的不喜歡自己之後,那孩子要不要轉學呢?

身為職場新人,老闆不喜歡自己可以辭職,但學生卻連轉身離開的機會都沒有。先不說普通家庭有沒有條件隨意轉學,即使真的轉了學,自己的家庭情況沒有改變,父母沒有一夜爆富,自然也無法保證以後不再遇到同樣的事情?到那時又該怎麼辦?又要轉學嗎?

楊天真作為這場辯論反方老闆團成員之一,她給出的建議是,不要用別人的判斷來作為標準,要把時間都花在自己的身上,也就是說不要讓情緒左右自己,要用自己能不能獲得成長來作為判斷去留的標準。

但這樣的前提,是職場新人和老闆都是相對平等的成年人。老師對於孩子來說,則象徵著權威,當孩子無法對自己的能力進行準確地判斷時,就只能從老師的態度上來判斷自己的價值。

3、

奇葩說的這場辯論是正方贏了,也就是說大部分人贊成,不被老闆喜歡的職場新人應該要辭職。

但諷刺的是,幾乎所有的導師都站在了反方,因為有理智的成年人都知道反方才是現實的世界。因為得知別人不喜歡自己,等待別人的改變,是向外要求,不確定的變量太多。只有轉化為向內的自我要求,自我約束,才能最終打破「不被人喜歡」這個僵局。

誠然,天津老師的那段音頻並不完全是信口開河,她只是輕輕揭露了現實世界中的一角。正如那位老師所說,現如今,官二代商二代的孩子能夠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已然成為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她只是在看到普通人家的孩子落後且不自知,上課還要講話不認真聽講的時候心急如焚。老師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地對他們說了一番肺腑之言,可能是真心為孩子著急,也可能只是一時情緒無法控制。

那麼這位老師被調職,是無辜的嗎?

說無辜也不無辜。

因為退一萬步講,就算老師是真心為了孩子好,就算老師的初衷是為了引起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但一定有其他辦法能夠達到同樣的目的。《正面管教》里有一句話說,「孩子不會向自己不喜歡的人學習」。用這種公開羞辱的方法激勵孩子,往往只會適得其反。所以他們才會忍無可忍地偷錄下老師每天掛在嘴邊的日常。

當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聽到音頻里的那段訓話,TA不太可能在第一時間分辨老師的話是不是真的為了我好,TA的第一反應只會是「這個老師不喜歡我」。一旦孩子先感受到了情緒,就不可能很理智地去思考問題本身。

當然,將來每個孩子都能學會「哪怕自己不被老師喜歡,但是也沒關係」的道理。可這是今後十幾二十年的漫長修行,不是一個十幾歲孩子,一夜長大的標配功課。

4、

那麼如果孩子聽到老師對自己這麼說以後,到底該怎麼辦呢?

偏聽則信,兼聽則明。不要只聽一個人說,要多聽聽其他人的聲音。就像我以前一個同事說的,人一定要多看書,才能知道他們說的對不對。多看書多了解,也可以弄清楚某個人的「不喜歡」,到底是不是一場「PUA」。

正巧,馬東在這期辯論的最後推薦了一本渡邊淳一所寫的《鈍感力》,這本書同樣也適合那些深受「不被老師喜歡」所困擾的孩子。

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也有類似的問題,那不妨像書中一樣,幫孩子做一個「脫敏」處理。用鈍感力幫助孩子培養一種快速忘卻不快的能力;一種接受失敗繼續挑戰的能力;一種坦然面對流言、妒忌和嘲諷的能力;以及一種對表揚甘之如飴坦然面對的能力。

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老師明顯不喜歡我,我到底要不要轉學?

我的答案是不要,既然世界從來不會因為你的退讓而改變,他人也不會因為你的軟弱而頓悟,那麼與其糾結對方為什麼不喜歡自己,不如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自己身上,並對他人的貶低和嘲諷保持鈍感,這樣的人才不會隨便被他人的一句否定就打敗擊碎。

即便是真的要轉學,也是自己理智權衡之下的決定,是在做對自己更有益的事情,至於其他人的建議,可以做參考,但絕對沒有你想的那麼重要。

就算老師真的不喜歡你,也沒關係,只要你堅持讀書和思考,就可以讓老師也感受到「明明不喜歡,卻又無可奈何」的滋味。

千萬不要像曾經的我那樣,做了一個只因為不喜歡某個老師,就放棄一門功課的幼稚鬼。

作者介紹:陳妍,各類電影愛好者,親子關係旁觀者,育兒內容提供者。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2hF83cB9EJ7ZLmJ5r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