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疾病一直是中醫的特色,因其特別的手法加上奇特的功效,使得針灸充滿了神奇色彩。而那些特別的穴位,又為針灸增添了一絲玄幻。比如:十三鬼穴。
十三鬼穴是古人治療神志病經驗的總結,有著不可替代的臨床價值,卻因其「以鬼為名」而被掩質埋光。
十三鬼穴出自唐代大醫孫思邈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以「鬼」一以貫之,表明針灸的起源與巫術的某種聯繫。上古先民從一開始就把疾病與鬼魅邪氣相聯繫,尤其一些神志疾患,認為是鬼氣纏身,於是利用祈禱、跳神、畫符、咒語等幻術以驅除鬼邪,而十三鬼穴——以針灸不同穴位以達到驅除鬼邪之目的。這顯然是巫、醫分離的歷史性進步,只是名字上仍未脫離巫的印記。
1、人中穴:鬼宮
位於鼻中溝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界處。
針法;斜刺從下向上刺入3-5分。
治閉證厥證足以開竅醒神。
2、少商穴:鬼信
位於手拇指未節外側,距指甲0.1寸。
針法;從外向內直刺。
主治邪熱迫肺擾心,痰熱驚風、譫語狂亂者。
3、隱白穴:鬼壘
位於足趾內側,去指甲角一分許取穴。
針法;從外向內直刺。
主治喘滿腹脹,脾虛泄瀉,女子崩漏及濕熱帶下等。
4、大陵穴:鬼心
位於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與側腕屈肌腱之間。
針法;從外向內直刺。
5、申脈穴:鬼路
是八脈交會穴之一。位於足外側部外直下方凹陷中。
針法;從外向內直刺。
主治腿腳拘攣酸軟,並主目疾。
6、風府穴:鬼枕
位於頸部,當後正中髮際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針法;從外想內直刺
對癲狂、中風舌強不語、頸項強急等,可清熱散風豁痰開竅,是為要穴。
7、頰車穴:鬼床
位於面頰部,下頷角前上方約一橫指當上下齒用力咬緊時,嚼肌隆起處。
針法;從外向內直刺
頜面頰腫、牙床腫痛、開闔不利,或面癱口歪,或牙關緊閉、口禁不語,針刺頰車是必不可少之穴。
8、承漿穴:鬼市
位於面部,當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針法;從外向內直刺。
對頸椎病以頸項僵直疼痛不可轉側者,針刺承漿穴並令患者帶針活動,每有立竿見影之效。
9、勞宮穴:鬼路
位於掌心,當2,3,掌骨,握拳曲指時中指尖處。
針法;直刺3-5分。
有清熱鎮驚、開竅醒神、涼血、導熱下行之功。
10、上星穴:鬼堂
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
針法;直刺1-4寸,可透少海[曲池對側。
有疏通經氣、清熱利竅之功。
11、會陰穴:鬼藏
位於會陰部,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當大陰唇聯合與肛門來年線的中點
針法;從下向上直刺,要刺出血
12、曲池穴:鬼臣
屈肘即見外側橫紋盡頭之凹陷處,形如淺池處即是。
針刺該穴清熱生津,實具陽明白虎湯之妙。亦可治療外感熱病、咽喉腫痛、目赤牙痛,以及肩臂肘腕疼痛之循經病症。
13、海泉穴:鬼封
位於舌下中點處。
主治閉證、厥證等。
最後再獻上一首歌訣
針人中二少商,三針隱白四陵良,五針申脈六風府,七針頰車八承漿,九針勞宮十上星,十一曲池火針強,十二會陰不用忙,十三舌底在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