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在幼兒園拉便便,比起責罵,家長搞清這些原因更重要

2020-10-14   淘媽育嬰

原標題:孩子不在幼兒園拉便便,比起責罵,家長搞清這些原因更重要

文|淘媽

昨天和淘爸接孩子,回到小區,他帶著孩子回家,我去取快遞。一進家門,淘爸就跟我說孩子拉褲子了。說實話,淘淘自從會表達大小便後,我記憶中也就拉過兩次褲子。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是在幼兒園憋著不拉。後來問孩子也確實如此,說下午吃完飯就想拉便便了,但是他不想在幼兒園拉。關於他不想在幼兒園拉便便的原因,我之前在另一篇文章有有提到,一方面是因為幼兒園是蹲便池,他不習慣;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嫌幼兒園廁所有消毒液的氣味。

其實淘淘班主任每天晚上都會在群里發孩子們在幼兒園一天的吃飯和便便情況,通過老師發的內容,我發現班裡只有3個孩子會在幼兒園拉便便,其他的孩子一次都沒有,包括淘淘在內。所以我們之前常聽說的80%的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拉便便是真的。其實孩子如果真得是沒有便意,或者就是養成了早晚便便的習慣,那也無可厚非。怕就怕孩子在幼兒園有了便意卻不上廁所,一直憋回家才拉。如果長期這樣下去的話,大便乾燥,還容易引起便秘,嚴重的還可能導致肛裂。另外,糞便里的黴素會被腸道重新吸收,對孩子的健康不利。

孩子不願意在園拉便便,可能的原因有這些

如果一直不在幼兒園拉便便,或者是拉在褲子上的時候,家長先別急著訓斥、責罵孩子,找到背後的原因才是關鍵。

1. 處於秩序敏感期

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從2歲以後就出現了類似「強迫症」的行為:玩具要按擺好,有一件位置不對都要哭鬧;進門的鞋擺放也都有順序,一旦順序亂來,又開始生氣……孩子的這些行為,其實都是處在秩序敏感期的正常表現,包括孩子拉便便也是一樣的。在上幼兒園前,孩子上廁所有自己專用的小馬桶,拉完要到固定的地方擦屁屁,而且擦屁屁的順序也可能有講究,先紙巾再濕巾等。到了幼兒園之後,環境變了,孩子之前的秩序都被打破了,就會沒有安全感,所以寧願憋著也不想上廁所。

2. 孩子有了「羞恥感」

很多幼兒園都是老師組織孩子集體上廁所,如果每個坑都有隔斷還好,沒有的話,你這兒上廁所,就會被旁邊的小朋友看到。3歲的孩子已經有了羞恥感,知道上廁所屬於隱私行為,不想讓被人看到。尤其是拉便便的時候,可能旁邊的小朋友會說「臭死了」之類的話,就更加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出於保護自己的隱私,維護自己的尊嚴,有的孩子有便意也忍著不上。

3. 不適應蹲便

不少幼兒園出於衛生考慮,使用的都是蹲便池。而多數孩子在家裡習慣了使用坐便器,導致去了幼兒園不會也不敢蹲便。一方面是蹲坑需要孩子的腿部有一定的支撐能力和平衡能力,蹲的時間長了腿還容易麻;另一方面是蹲便如果旁邊沒有扶手的話,腳下一滑就比較「狼狽」了。

當然了,可能還有部分孩子也和我家淘淘一樣,接受不了廁所的潔廁靈或者是消毒液的氣味。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克服?

1. 讓便便成為自然的話題

家長可以藉助繪本《拉便便真舒服》、《小狗便便》等,讓孩子了解便便的形成以及排泄這種生理現象。告訴孩子,每個人的便便都是臭的,這沒有什麼害羞的。即使孩子不理解,也能從媽媽的反應中覺察出來,家人也不要因此就去嘲笑或者嫌棄孩子。讓孩子正視和接受這件事,不要以此產生羞恥、恐懼心理。

2. 接納孩子尿褲子、拉褲子

如果孩子不小心尿褲子或者拉在褲子上了,家長也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去責怪孩子。幫孩子換好褲子,同時告訴孩子「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會有這種情況,沒關係的,換條褲子就好了。」很多時候,如果內心沒有障礙的話,身體的問題也就自然解決了。

淘媽說:孩子不在幼兒園拉便便是很多家長發愁的事情,但重點是家長要找到孩子不在園拉便便的原因是什麼,而不是只知道訓斥孩子。畢竟這也關係著孩子的自尊心、安全感,家長一定要保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