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再用「好好說話」來傷害孩子了

2019-07-18     好爸媽空間站

都愛看孩子的笑容,再累再苦,看到孩子天真無邪的笑臉,就覺得什麼都值了。那麼,面對孩子的哭呢?你是什麼樣的態度?


能好好說話的孩子,就沒有哭的權利了?

五歲的軒軒在小區樓下跟小朋友一起玩,突然哭著跑到他媽媽面前,非常委屈地想撲到媽媽懷裡,可是卻被媽媽扶住肩膀擋住了,媽媽溫柔的問他:「怎麼了軒軒?」

軒軒也不回答,哭得更厲害了。

媽媽開始有點不耐煩了:「你得告訴我是為啥呀,光哭有什麼用!不許哭!你都五歲了還不懂好好說話嗎!」

顯然,媽媽突然提高的音量起了作用,軒軒一邊喘氣一邊強壓下哭聲,但是對媽媽的一再追問,他就是不回答。

「你已經會好好說話了是不是?只有不會說話的小寶寶才哭呢!你要跟我說清楚我才能知道是怎麼回事啊……那你還要繼續玩嗎?」

媽媽可能意識到自己剛才語氣過於激烈,又重新變得溫柔起來。這時,軒軒的情緒平復下來了,但他依舊沉默不語,不看媽媽,也不再去跟其他小朋友玩。

以上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常見?在觀眾看來,軒軒媽的反應合情合理,尤其是覺察到自己的脾氣還能及時控制住,這點甚是難得。可是,我們看結果如何:引起軒軒大哭的原因後來也並沒有弄清楚,而且軒軒雖然止住了哭,傷心難過的感受卻沒有得到緩解。

平時跟媽媽們交流,經常有媽媽抱怨:「現在的孩子怎麼動不動就大哭,真是煩死了!明明已經會表達了,偏偏一開口就是先哭,到底是為啥呀?氣得我隔三差五就要炸肺!」

那麼,已經會好好說話的孩子,還經常哭真的是不正常嗎?

其實,哭就是人——所有人表達自己情緒體驗的常見途徑之一,本身無好壞之分,使用權限也無關年齡大小。只不過年齡越小,哭得越多而已。

為什麼我們那麼害怕孩子哭?/怕孩子哭的時候,我們究竟在怕什麼?

很多人能接受嬰兒和低齡幼兒的哭乃至哭鬧,卻完全不能容忍大孩子的哭,他們怕聽到孩子哭甚於怕猛虎。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大致有以下幾類。

1、過往的偏見:哭=膽小、脆弱、不懂事、不懂更好的表達

這類人會明確的給哭貼上負面的標籤,他們認為凡是哭就是不好的,這也與上一代傳承而來的教育觀念有關:樂得看孩子笑,卻不能接受孩子哭。

他們不明白:哭和笑都是表達情感的方式,能想哭就哭其實是一種寶貴的能力。在害怕孩子哭的背後,他們還有一種擔憂:孩子哭多了就越來越懦弱,也很難獨立,不夠勇敢……

2、表演欲附身。

尤其在公眾場合,孩子一哭,無可避免地會引起關注,如果家長不能快速搞定,總覺得對不起觀眾,怕別人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教養,怕別人看笑話。

3、怕麻煩,害怕面對。

很多家長說:「我一聽見孩子哭就煩,聽多了腦袋都要爆炸了!」這就是很典型的怕麻煩心理,這類家長會用盡各種招數讓孩子馬上停住哭,哪怕是騙孩子、誘惑孩子等下策。

4、心疼孩子。

尤其是老一輩:孩子眼淚還沒流出來,就趕緊安撫,深怕孩子受一點點委屈,這樣的話,其實也剝奪了孩子直面挫折的機會。

不讓孩子哭,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嗎?

孩子想哭的時候,必然是情緒上來了,要麼是傷心,要麼是憤怒,要麼是害怕等等,如果你非得讓他「好好說話,不許哭!」,那麼情緒就被硬生生地堵回去了。

你以為哄好了,孩子沒有哭了,事情就過去了?孩子就會越來越乖了?並不是!

孩子的身體和潛意識會把那些沒有釋放出來的情緒存儲起來,形成一些心結。以後,當孩子動輒發脾氣,什麼心事都不跟你說,或者形成討好型人格,那就晚了。

連哭的自由都沒有,孩子還會相信自己是被父母無條件愛著的嗎?如果一個孩子明明很委屈,很傷心,卻忍著不哭,我覺得比大哭一場哭完就完了,更令人心痛。

此外,孩子沒有通過哭來體驗和覺知自己的情緒,這還不僅僅只是他自己受到影響。以後,在他與別人的相處中,他也很難對別人的情緒產生同理心。

別人的痛苦、難受,他不可能感同身受的,所以,即使別人受到了傷害,他可能表現出來的卻是極其冷漠,甚至,他有可能就是傷害別人的幫凶。

想像一下,你希望孩子以後變成那樣的嗎?

那麼,當孩子哭泣時,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對於兩歲半以內的孩子,請爸媽做到有哭必應!

當聽到孩子哭泣時,請嘗試找到孩子哭泣的原因,並且滿足孩子的需求:餓了喂、睏了睡、冷了穿衣、難過就抱起來安慰……這樣做能使孩子感到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形成應有的安全感,大腦和身體能健康的發育,而辛苦的爸媽們才能實實在在養育出獨立、自信、快樂的孩子。

稍微大一點的孩子,當我們面對他大哭的時候,心裡不要覺得煩,不要急著讓他好好說,可以一邊拍拍他們,一邊等著他們情緒稍微緩和一點之後,再好好溝通。

有些時候,孩子哭著跑向我們,並不是非要我們幫他解決掉什麼問題,有可能只需要我們抱一抱,說一些讓他們心裡感到踏實的話,就足夠了。

平時遇到孩子哭,你的第一反應是怎樣的呢?歡迎留言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uOsRFGwBmyVoG_1ZUl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