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淘媽
樂樂放學回家後,興沖沖地從書包掏出一張奧特曼的貼紙,拿到媽媽面前:
「媽媽,你看,我有奧特曼的貼紙了。」
「哪裡來的貼紙了?」
「是我和洋洋換的。」
「你用什麼換的啊?」
「我的水杯。」
媽媽聽後很生氣「你是不是傻啊,你知道你的水杯多少錢買的嗎?就換了一張破貼紙。明天把貼紙拿到幼兒園,和洋洋再換回來。」
樂樂臉上的笑容立馬消失了,滿是委屈,眼淚也開始「吧嗒吧嗒」掉下來。
從我們成人的角度來看,這確實一場比較「吃虧」的交易。一張貼紙也就幾毛錢,和水杯的價錢差太多了。但是在孩子的眼裡,真的也是這樣的嗎?如果孩子和小朋友之間發生了「不等價」的交換,家長該怎麼做呢?
交換是孩子間的一種交往行為
每個孩子從出生後就開始了社交,只不過在3歲前,孩子主要是和父母及其他家人社交;3歲後,孩子就更喜歡和同齡人交往。而孩子進行人際交往的這個時期,也叫做人際關係敏感期。在人際關係敏感期,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與同伴進行交往。而交換是孩子間的一種交往行為。
最開始,孩子可能會通過贈送零食來贏得友情。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會發現交換玩具和物品所產生的的友情會更長久,於是就出現了孩子之間的交換行為。這種交換行為,是孩子人際關係自然意識發展的一種表現,也是孩子成長的一種方式。
孩子間的交換和我們理解的交換不同
我們開頭提到的案例,媽媽之所以會生氣,是因為她覺得這不是「等價交換」。我們大人理解的等價交換,主要是以金錢為標準。用價值幾十、幾百的水杯去換一張幾毛的貼紙,這就是「虧」了。但是在孩子眼裡,他們還沒有金錢的概念,不過他們也是有自己的衡量標準的。在孩子看來,雙方都是拿自己喜歡的東西去交換,這就是等價的,交換也是合理的。因為樂樂很喜歡奧特曼的貼紙,而且自己沒有,所以他覺得用水杯換也是值得的。
面對孩子的「不等價交換」,家長該怎麼做?
在清楚以上這些概念後,當孩子間出現「不等價交換」,家長不用太緊張,也不用覺得是「吃虧」了還是「占便宜」了。因為你的這些觀念會影響到孩子的交友,還會影響孩子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探索。更為重要的是,在聽到父母消極的評價之後,孩子會覺得自己很弱小,進而會影響到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所以,智慧的家長都會這樣做。
1. 不以成人的思想看待孩子間的交換行為
交換是孩子贏得友情的一種方式,家長不要用成人的思想去判斷孩子間的這種交換行為。正如我們上面說的,孩子交換的標準不涉及金錢,他們不懂得什麼是「等價交換」。所以家長也不要給孩子灌輸「吃虧」、「占便宜」這樣的觀念,也不要指責孩子「傻」、「笨」,不然會很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2. 告訴孩子交換後就不後悔
有些孩子在交換後就後悔了,想再要回來。這個時候,家長要告訴孩子交換後就不要後悔,你的玩具已經有了新的主人。一方面是提醒孩子以後在交換前要想好,不要衝動;另一方面也是讓孩子學會兌現承諾,不能出爾反爾。
3. 鼓勵孩子交換和贈送
交換是孩子人際關係敏感期的重要表現,所以家長要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同時也要鼓勵孩子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友誼。當然了,至於交換的東西,交換的對象,只要不觸及底線,家長也不要干涉太多,尊重孩子的意願就好。
淘媽說: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表現。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也要理解和接納這個階段的一些行為。孩子學會交換,這其實是一種成長,家長應該欣喜、鼓勵。不要用成人的思維破壞了孩子間的美好,甚至影響了孩子的自我意識的發展。
對於孩子間的交換,你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