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冬天,在四川長壽村的農村減租退押工作中,一位老人上交了一張100大洋的借條,在署名的落款上赫然寫著兩個大字:朱德
工作人員問,"這個朱德是什麼人?"
老人淡淡地回答道,"就是北京的朱總司令"。
在場的所有人都驚訝不已,"朱總司令怎麼會向你借錢?"
老人說,"那是很久之前的事情,還是在德國留學的時候。"
朱德,1886年出生於四川省儀隴縣的一個農村家庭,家境貧寒,卻有大抱負。在大清王朝搖搖欲墜之際,朱德於1909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
隨著辛亥革命一聲槍響,朱德決定投入武裝起義。可國民政府並非是一鍋清水,在這期間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朱德前往德國進修。
1922年赴德國留學,朱德身上錢財並不多,屬於飽一頓餓一頓的狀態。而像他這樣的,在德國有很多,都想著努力學習,將先進的思想和技術帶回祖國,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中國的留學生中,有這樣一個年輕人,家境殷實,是縣裡的地主階層。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富二代,只不過這個富二代,不是那麼的紈絝子弟,不是花錢如流水的花花公子,而是一個愛國的青少年,在德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之中,有大部分的人都得到過他的資助,他的名字叫做傅德輝。
傅德輝在前往柏林之前,就是北京大學的高材生,主修化學系,而他之所以選擇這個方向,是為了建設國家。
朱德在德國生活拮据,卻依然堅持了下去,之後回國的時候,身上一分錢沒有,只好找到了傅德輝,傅德輝很欣賞朱德的理想,給了他100大洋作為路費,朱德便留下了這張借條。
在得知傅德輝的消息之後,朱德給工作組寫了一封信,信中特意提到,傅德輝是搞科學的,人才難得,不要為難他,送到北京來。
傅德輝來到北京,朱德元帥熱情的歡迎了傅德輝,和他握手之後,兩個人談了談德國之後的經歷。朱德元帥建議傅德輝就留在北京學習一下,北京雖說人才也少,但都是一流的專家,如果傅德輝能夠跟他們學習一下,肯定會大有長進。
果不其然,傅德輝留在北京,學習了三個月之後,進步很大,還得到了自己好幾年都沒能解決的問題,他很高興,在和朱德元帥告別之後,便回到了四川。
傅德輝到達四川之後,便被川東行署任命為工業廳化驗室主任,以後,相繼在西南工業部和綜合勘察院西南分院等處,專門從事化學工業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得以一展所長,1964年66歲時告老還鄉,於1976年病故。
傅德輝一生借出不少錢,只因為保存了朱德的這張借據,決定了他後半生的際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