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教育完全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異常美妙的多樣性與細微差別,而正是這些多樣性與細微差別讓人們在智力、想像力和天賦方面各不相同。
——中村修二
我們今天正在接受的「中國式教育」,其實就是一百年前被引入的「國際教育」。
人類的知識本初,是伴隨著我們有意識地通過思想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產生的。
它們複雜,凌亂,卻又不失章法。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這種美麗的認知來到現代,漸漸由原本融會貫通的各種邏輯概念,變成了一個個單獨的學科,下屬附帶著標準化課程表的「單元」與「知識點」,進而產生了老師在上面負責講,學生在下面負責聽的模式——這就是 18 世紀由普魯士人最先發明,而後成為被東亞各國陸續採納並通行至今的課堂教學模式,又稱「普魯士基因教育模式」。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普魯士人的初衷並非為了教育出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而僅僅是當時為了大量「炮製」忠誠+易於管理的國民所必須。
德國的「現代教育」,也就是義務教育的開端源自 1524 年,馬丁路德第一次強調市政當局應為青年建立學校,並要求父母們把他們的孩子送入其中,接受「教授」。
這一主張直接打擊了中世紀壟斷著教育權的天主教會,並間接推動了德國義務教育體制的理念形成。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1619 年,魏瑪公國頒布了《魏瑪學校章程》,要求兒童們必須通過閱讀、寫作來學習教義——自此,義務教育的開端出現了:義務性與強制性的教學。
1642 年,哥達公國的艾納斯特公爵發布《學校指南》,要求兒童統一入學年齡為 5 歲,並直接規範「所有兒童直至學完所應學的全部知識,並經當局審查合格,方可離校」;在當時,缺席、曠課的行為是伴隨著經濟懲罰的,通過「壓力傳導」的方式提出對家長的約束:第一次缺課罰款 1 便士,多次缺課後,每節課 6 便士。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與此同時,艾納斯特公爵籌建多達 20 所新校舍,引入大量優秀教師和資源,原本被當地人嘲笑譏諷根本沒有實施可能的《指南》,自此得以落實,當地兒童陸續入學。
三十餘年過後,德意志普遍流傳著一句話:「艾納斯特公爵治下的農夫都比其他地方貴族所受的教育好得多」。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1717 年,腓特烈·威廉一世頒布法令,要求普魯士全國實施小學階段義務教育,直接為鄉村學校的籌建提供國家層面支持的經費與土地,前後共興建學校達到 1800 所之多,實現他不願眼見「青年們生長在背棄信仰和無知識的黑暗之中,並將走向現世的和來世的苦難」。
經過威廉的努力和積累,到了他的兒子普魯士大帝腓特烈在位期間,金錢、士兵、「被訓練得服從政府、敬畏上帝、勤奮節儉的人民」已成為了普魯士王國的最大財富。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1763 年,腓特烈大帝頒布《普通學校規章》,明確要求兒童必須 5 歲入學,並統一教科書內容、學費、教務與教學時間、學校經費來源與使用,進一步對教師的管理和監督進行規範化制定。
從此,對學校的管理真正上升到國家政府層面。
1794年,腓特烈將「凡普通學校與大學,都是國家機構」,「只有得到國家認可和批准,才能開辦學校」,「所有公立學校和教育機構都應該接受國家的監管,隨時接受其考核和檢查」正式寫入《普魯士民法典》,自此,世俗教育徹底脫離宗教控制,教育權轉入國王手中。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由國家的統治者親自統抓統管基礎教育事務並制定實施政策的先例,它正式開創了從一個多世紀前直至今天,全球一直通行的教育模式——義務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uuiOG8BMH2_cNUgtSx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