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樣。小小肩膀大大書包,上呀上學堂……」哼起這段小曲,估計很多90後都會想起那段被《家有兒女》支配的日子。2005年開播的《家有兒女》,小時候看來只覺得搞笑,14年後重溫才發現:《家有兒女》不止是部喜劇,還是部值得反覆學習的家庭教育片。而劇里隱藏最深的「育兒專家」,就是夏東海。
01.「我現在帶頭胡編亂造,以後我怎麼教育他們。」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夏東海當真是這句話的親身實踐者。
作為一名兒童編劇導演,夏東海不止對待工作認真誠懇,還極為堅持原則。
有一集,製片人為了電視劇的利潤,聯繫了電視台採訪。
給夏東海提前準備的採訪問題中,誇大了夏東海在美國的導演經歷,謊稱他曾經拒絕了美國好萊塢的導演邀請。
夏東海在孩子們面前,誠實地拒絕了電視台這樣的誇大採訪。
「我一直就教育他們,做人要誠實老實,該說什麼就是什麼,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如果我必須說假話才能導的話,我寧肯拒絕。「
教育,不僅是口頭上說給孩子聽,更是以身作則地做出示範。
02.「一個孩子得不到尊重,她怎麼會尊重別人」
對待每個孩子,夏東海總是給予信任和尊重。
小雪正處於青春期,遇事有自己的主意。
在飯桌上發獃,精神恍惚,反常行為引起家人關心。
劉梅從小雪的抽屜里翻出了照片、賀卡,誤以為小雪早戀了。
夏東海知道後,制止了這一行為。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有時候,她不願意被別人知道。一個孩子得不到尊重,她怎麼會尊重別人呢?」
青春叛逆時期,孩子們都渴望有私人空間,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可很多家長會控制欲發作,越過隱私邊界企圖揭開孩子的所有秘密。
到頭來,卻激發了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更加封閉自己的想法和內心。
正如夏東海所言,尊重孩子,才會讓孩子也學會尊重別人。
03.「遇到挫折,一要鎮定、二堅強、三團結」
小雪成績優異,做事很少碰到挫折。
在策劃一次演出活動時,小雪與同學沒有合作溝通好,同學們陸續離去,夏東海適時地安慰小雪:
「遇到挫折一要鎮定、二堅強、三團結。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樂觀。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了,先去調整自己的情緒。」
孩子出現難題,有些家長總是條件反射地先責怪孩子,「怎麼這麼點事都處理不好」,「你看XXX家的孩子怎麼沒你的問題」。
身處問題中,孩子本身已經很焦慮自責,家長的質疑只會火上澆油。
及時關心孩子的狀態,先疏導好孩子的負面情緒,積極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夏東海的教育金句對於孩子而言,很有指引作用。
04.「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家中有三個孩子,夏東海對待每個孩子都因材施教,看到他們身上的優點和缺點。
對待劉星,親如兄弟,夏東海懂得欣賞這個」調皮搗蛋「身上的閃光點。
劉梅對待親生兒子劉星,一向實行打擊教育。
一次吃飯時,劉梅埋怨劉星功課差勁、排名倒數,化學和語文在及格邊緣徘徊。
夏東海看到了劉星成績的優點:數學和物理考得不錯。
而且,劉星在班級里很受同學歡迎,在「同學評語」里是優秀。
除了成績之外,夏東海還欣賞劉星身上極強的溝通能力和變通能力。
而這種能力是現在很多孩子缺乏的。
年紀尚小的小雨,夏東海會保護他的想像力,鼓勵他」胡思亂想「。
小雨撿回來一塊石頭,認為石頭有魔力。
劉星用石頭做魔術,更讓小雨堅信自己的想法,從此吃飯睡覺不離開石頭。
小雪劉星對石頭冷嘲熱諷,夏東海卻一直替小雨說話,希望可以保持小雨的想像力。
夏東海還特意買了一個望遠鏡,培養小雨對天文的興趣。
幾個孩子,不同年齡、不同性格,夏東海做到了一碗水端平。
真正理解關心每個孩子,用心教育指引每個孩子。
05.教育是一場父母與孩子的相互成全
《家有兒女》這部劇播出10多年了,很多當初看劇的90後也成了爸媽。
然而做一個」夏東海「式的父母,放在現在也仍然不過時。
教育,其實不止是育兒,更是育己。
一次,夏東海因為工作沒完成,整個人都處於焦慮趕稿狀態。
恰好此時,劉星和小雨在搶廁所時發生了矛盾,小雨氣急敗壞地把尿撒在劉星的床單上。
正在煩躁工作的夏東海,把火氣全撒在了小雨身上,罰小雨去洗床單。
再優秀的家長也會犯錯,但優秀的父母更擅長直面錯誤,總結經驗。
夏東海在處理好工作後,察覺到了自己的失態,晚上主動給孩子道歉。
穿著白天被小雨無意洗壞的床單,頭上戴著花環,唱著兒歌花式哄孩子。
他認真地說明自己發火原因,不推卸責任,誠懇地給孩子們道歉:
」爸爸今天早上心情不好,不應該把氣撒在你們頭上,所以特地來向你們道歉,你們不會怪爸爸吧。「
人總會有脾氣,會犯錯,父母也一樣。
但正確的處理方式,能讓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長,在其中收穫耐心、共情能力、溝通技巧……
教育子女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而陪伴恰是實現成長的前提。
Ella在一次採訪中說,自己很希望能夠多參與孩子的成長,不想要在孩子最精華的階段缺席太多。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缺席了就再也補不回來了。
著名精神病學家John Bowlby提出了「依戀理論」:早期的父母對子女的陪伴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人際關係的「內部工作模式」。
簡單來說,孩子在早期教育中感受到信任和愛,就會認為自己也是值得被愛的;如果沒有得到愛的陪伴,就會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
父母的陪伴,至關重要,但陪伴不等於「保姆式教育」。
網上曾流行一個很火的段子,叫「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保姆式教育」事無巨細,一切都為孩子掃清了障礙,鋪好了道路,其後遺症就是孩子被培養成難以獨立生活的「巨嬰」。
「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父母要懂得甩手,懂得留給孩子空間,讓孩子保有自己的隱私,擁有自己的思想,這樣孩子才會形成健全的性格。
陪伴和留白,看似是個互逆命題,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它伴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需要父母不斷把控和學習。
教育是一個永恆的命題,它沒有標準答案,但或許夏東海的育兒方式,可以給家長們作為參考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cuvsXABjYh_GJGVnCT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