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2日,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召開「新中國70年經濟學總結國際研討會」並由創始院長、新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李稻葵發布同名報告。報告闡述了對建國以來的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經濟學總結的重要意義,主張從實踐中提煉經驗教訓,並展望了未來的發展前景和可能遇到的挑戰。出席會議的有包括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在內的眾多國內外頂尖學者。會議由ACCEPT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厲克奧博主持。
圖說:「新中國70年經濟學總結國際研討會」現場
李稻葵認為,新中國70年經濟建設在實踐層面成就非凡,講好中國經驗、中國故事、中國理論,從學理方面總結經驗和教訓,不僅是進一步發展的必修課,也可以在國際上增進理解,化解誤解。回顧70年歷程,前30年與後40年既有一脈相承的主線,也有經濟發展思路和體制、機制方面的巨大差異,因而需要分別加以梳理。
15年內,中等收入人群從4億倍增至8億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30年,國家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後一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階段從經濟理論的角度獲得的兩條寶貴經驗是:公共衛生、基礎教育和基礎設施是快速發展的基礎;自主創新完全可行,但關鍵在於開放學習、引進和利用人才。此外,這一時期也為中國帶來了三方面值得反思和銘記的教訓:1-市場作用被行政力量全面替代,經濟發展效率極其低下;2-經濟發展離不開給予政府決策者恰當的行為激勵;3-決策權與決策過程的過度集中導致重大失誤。
圖說:李稻葵發布同名報告
之後40年,一個始於政府高度管控的非市場經濟體制,為中國也為人類創造了歷史上最大規模,也極為特殊的經濟增長,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李稻葵認為,這其中有五點經濟學方面的考量值得總結;1-經濟增長需要創立和發展新企業,需激勵地方政府營造好的營商環境;2-快速的土地轉換是增長關鍵,需激勵地方政府將農地轉換為工業或商服用地;3-金融長期保持穩定,使居民儲蓄轉化為實體經濟投資;4-開放的最根本作用是學習,而非簡單發揮比較優勢或利用國外資金、技術;5-謹慎的宏觀調控有利於對抗微觀主體非理性行為帶來的經濟波動。
報告預計,5 年內,中國不僅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有可能進入國際標準高收入國家行列;15年內,中等收入人群從4億倍增至8億;30 年內,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全球重要科研中心,建成最具特色的、具有全球標杆意義的經濟社會管理體制。在實現這一遠大前景的過程中,如何保證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具有持久動力,如何使中國特色現代化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定型,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更好地發揮領導力,是必須應對的挑戰。
國際評價:對中國40年大規模經濟增長感到驚訝
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托馬斯·薩金特對報告提出四點體會:1-過去70年中,中國在公共衛生和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2-激勵機制對各經濟主體的運行和相互合作非常重要;3-各國都應回溯歷史,梳理過往的理論與實踐,吸取經驗和教訓;4-自由貿易的重要性和互惠性。薩金特特彆強調,美國政府現階段加征關稅的貿易政策正在損害美國利益。
圖說:托馬斯·薩金特對報告提出四點體會
印度人民黨前主席、印度內閣前商務及法律部部長、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蘇布拉曼尼安·斯瓦米結合多年來中印比較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首先回顧了2010前中國在GDP高速增長、結構優化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投入,以及失業率降低和貧富差距縮小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隨後,針對2010年後中國GDP增長率和TFP增長率有所下降的問題,他認為中國過往的發展模式更多依靠資本和勞動增長,受到邊際收益遞減的制約。在當前提升的勞動力成本和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為保長期穩定發展,中國需要在加強創新、調整外貿政策、降低私營企業貸款難度等方面做出努力。
俄羅斯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文明對話研究所研究主任弗拉基米爾·波波夫認為,外界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實現的大規模的經濟增長感到驚訝,這其中經濟市場化、自由化並非根本原因,而正如研究院報告所指出,是中國前30年的發展為之後的騰飛奠定了基礎:衛生、教育、基礎設施、強大的國家政權、政府執行機制。穩定的社會秩序,政府的合理管制是先決條件,之後再引入市場化改革,才有經濟增長的奇蹟發生。其次,在談到中國近年來增長放緩的問題時,波波夫指出這是政策發展的結果,體現在中國的匯率升值、外匯儲備被消化、投資占比停滯不前。他認為,如果中國更多地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經濟增長率還會有上升的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認為,支撐中國70年經濟發展的理論來源既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論述,也不是西方現有主流經濟學理論,而是根植於中國特殊國情的經濟實踐。他強調,中國經濟學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實踐性,在實踐中探索並總結提煉。在不同階段,著力解決不同問題,從而帶動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與發現。高培勇相信,中國經濟學體系的建立是必然的,也是重要的。
圖說:與會專家合影
左起:許憲春、李稻葵、波波夫、薩金特、彭剛、斯瓦米、劉元春、潘慶中(蘇世民書院常務副院長)、歷克奧博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構建中國經濟學範式是中國社會科學學術界的共識,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根據人大研究團隊的分析,中國宏觀經濟增長高、波動低的特點,主要源於中國的投資穩定,特別是國企投資的逆周期,而不是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短期調整。中國宏觀經濟調控具有多目標、多元化、多工具的特色,即各政府機構運用戰略規劃、法律法規、各類政策和行政手段進行經濟調整,以彌補普遍存在的市場失靈。
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分析了中國經濟發展中重要統計指標、方法和體系的歷史演化。首先,他指出國內生產總值(GDP)這一宏觀經濟指標在制定經濟政策和檢驗政策科學有效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隨後,通過對比以國民收入為核心指標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和以國內生產總值為核心指標的國民帳戶體系(SNA)的差異,梳理了建國後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發展與變遷。許憲春最後表示,為了滿足經濟分析和管理的需要,國家統計局不斷改進改善核算方法,修訂細化基本分類,開展了一系列普查和統計調查制度改革,逐步豐富和規範GDP核算的資源來源,提高了數據質量和國際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