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多面體伊桑·霍克和電影的浪漫關係 | 直擊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2019-12-07     導演幫

他13歲就進入影視行業。15歲初涉影壇,出演了處女作《沖向天外天》。

19歲,他在《死亡詩社》中扮演一個小配角,因哭戲非常打動人心而受到外界的強烈關注。此後,他出演《愛在黎明破曉前》,並在之後主演了"愛在三部曲"的剩下兩部:《愛在日落黃昏時》和《愛在午夜降臨前》。

他選擇電影劇本和角色的獨特眼光,以及為角色賦予的或憂鬱或深沉的氣質,使其成為當今全球最具魅力的個性派演員之一,並多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2001年,他與烏瑪·瑟曼合作,執導了他的影片處女作《切爾西大牆》,此片被坎城電影節列為「被關注電影」而參加電影節的評獎。此後他還自導自演了《最炎熱的國度》《留住心醉一首歌》。

2014年,他憑藉《愛在午夜降臨前》獲得第86屆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提名。在《少年時代》中,他飾演作曲家,並創作和演唱兩首電影的歌曲,申報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

他是伊桑·霍克,是一名演員,也是一名編劇,還是一名導演。他寫作、唱歌、作曲、彈鋼琴、吹小號、拉小提琴,劇場演出、寫劇本、執導電影,樣樣都做得不錯,還有不錯的語言天賦,法語和德語都說的十分流利。他像一位詩人,用藝術的方式,在和觀眾探討電影人生。

文藝多面體伊桑·霍克,此次作為特邀嘉賓來到了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嘉年華」,分享了他的從影經歷和創作感悟。

表與演:電影初體驗

活動中,伊桑·霍克說起了自己的電影初體驗。「我13歲就開始進行電影業,當時是在本地的一個電影院工作,有很多年老的演員在劇本裡面參演,那一些成年人演員,他們都一直在聊一些信仰、藝術、以我們生活相關的話題。」

「當我在看他們進行排練的時候就感到非常驚訝,原來還有這樣的工作,可以穿著非常完美的服裝站在舞台上進行演出。我覺得這對我而言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工作。所以從那一次經歷之後,我就開始對電影行業、對表演行業著迷,對我而言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行業。」

人生的第一次經歷很寶貴,儘管影片並沒有大獲成功,但是卻教給了伊森霍克很重要的一課:對於演員來說,一部電影很努力的去表演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會收穫很多的觀眾。付出再多努力也不意味著最後就會得償所願。

伊桑·霍克真正進入觀眾視線是憑藉著電影《死亡詩社》。他將托得這一人物從內向逃避到堅定勇敢的變化,在眉眼間詮釋得淋漓精緻。以至於很多觀眾至今都覺得伊桑·霍克的眼中無論何時都帶著一份乾淨和澄澈。

而他的代表作「愛在」三部曲卻跨越了18年。「在製作「愛在」三部曲時,理察希望我們演員能夠參與到編劇以及其他導演相關的工作當中來。因為在三部曲的準備過程的工作是非常有挑戰的。」

如何超越演員身份,將對電影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加入到創作中?在「愛在」三部曲中,他投入的感情是史無前例的,這個系列的電影還開創了邊編劇邊演的先河。經典的「愛在」三部曲的台詞,就有許多來自他本人對生活、感情的體悟。他在影片中加入了大量即興對話,形容「整個影片的拍攝過程,就是他和朱莉加入創作的過程。

此外他的佳作《少年時代》將時間作為軸線進行拍攝就經歷了12年,這部影片中呈現出了一個人物12年的成長曆程。伊桑·霍克充分相信導演理察·林克萊特的才華,欣然接受了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

伊桑·霍克和和查德·林克萊特導演有過多次合作經歷。兩人從最初合作時的不為人知到現在都頗具人氣,這些名氣並沒有影響到兩人的關係,「名人、名氣只能影響到你和一些陌生人之間的關係,但是那是針對於陌生人。」他們早已建立起神奇的聯繫與默契,時間的推移只會讓他們的關係更加牢固。」

除了自己的表演經歷,現場他還分享了一些給演員的小建議:「全世界的電影學院都可以教你怎麼去剪輯,怎麼編劇本,但是不會教你怎麼去表演。實際上,當我們仔細注意電影史就會發現,像奧遜威爾斯這些有名的電影人,很多都是從演戲開始的,導演出自演員。」

伊桑·霍克參與了不同題材電影的拍攝,即使是經驗豐富的也難免遇到挑戰。在《24小時:末路重生》中,他飾演前海軍陸戰隊員特拉維斯·康拉德,這一角色非常不同,他很內向,不能展示非常強烈的情緒「想要娛樂大眾其實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你可以展示出千百種角色,但這樣的角色對於演員是一個挑戰,因為演員不能通過肢體和強烈的面部表情將角色進行展示。」

不論是愛情、戲劇、劇情等,作為一名演員,要非常自信能夠適應不同題材和角色,這是對演員的挑戰,要不斷改變自身適應不同電影的拍攝。

編和導:如何拍電影

伊桑·霍克自己也編劇並執導了《最炎熱的國度》《留住心醉一首歌》等影片,現場他聊起了自己的創作經歷。

在以往的表演中,他受到了來自各種不同類型的導演影響。

參與《死亡詩社》的拍攝,彼得·威爾成為了他的領路人。「我覺得他很成功的一點,是他不僅能夠導演出非常好有藝術價值的作品,並且能夠非常成功的讓它具有商業價值。它能與觀眾進行深度對話。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能發現他電影的深情之處。」

此外,他還跟很多其它的大導演有過合作,「阿方索·卡隆關注電影的色彩和影像,而理察則是另外一種方式,他覺得影像功用太被誇大了,它其實只是開胃菜而不是主菜,它不是電影的主體。」

不同導演的喜好都有他們的正確之處,不管是色彩、影像還是其它的,都有自己的功用,作為導演,他認為真正需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聲音,無論拍攝什麼題材的電影,無論有沒有商業壓力,他都試圖用同一種風格和方式去完成它。

做導演和演員是有共同點的,雖然他們對藝術的想法不一樣,但是工作的目的其實一樣,就是要打動觀眾。他曾在電影中扮演過音樂家,發現自己無法像真正的音樂家那樣完全理解音樂。後來他在創作電影《留住心醉一首歌》時,主人公有著尚未被發現的創作天分,他選擇了布萊茲這樣一個名氣不大但是卻很有天分的歌手,很好的詮釋了電影角色。

「電影製作是需要不同人員之間進行合作,涉及到圖像、拍攝、剪輯、演員,涉及到很多方面,作為一個導演如果無法用開放的心態尋找更多人的閃光點,發現現場的實際情況,就會失去很多創作的好機會。」在拍攝過程中,導演並不是對一切都胸有成竹,實際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往往比導演事先設想的更加理想化。好的導演,需要有耐心去看現場正在發生的事情,這樣的導演才是有著一種和諧合 作的大智慧的明智的導演。

後記

「沒有什麼是免費的,想要發光就要忍受焚身之苦。」不管是演員還是導演,伊桑·霍克始終堅持對自己高要求,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銀幕形象,一次次突破自我進入到新的領域,寫劇本、拍戲,業務能力一樣不落,愈加散發出智慧的光芒和人格的魅力。他的經歷讓眾多的進入影視行業的年輕人明白,努力和堅持才是創作好作品的必須之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Fd75G4BMH2_cNUgKni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