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莉走了,但人們對幕後的真兇抑鬱症,卻鮮有了解

2019-10-22   27Ladys

10月14日下午,韓國京畿道城南市,在一棟漂亮的小別墅里,一位年僅25歲的女孩上吊自殺了。


她叫崔雪莉,是一位韓國女明星。

在她死後,我在新聞上讀到這樣一句冷冰冰的話:「據悉,崔雪莉生前患有嚴重抑鬱症。」


她不止一次對外求助:


「為什麼要因為我被罵呢?都是很善良又可愛的朋友,感覺有很多人唯獨對我戴著有色眼鏡,也請更加了解我一些,觀眾朋友也請疼愛我一些吧!記者們請疼愛我一些吧!」


這讓我想起,前幾年韓國SHINee成員金鐘鉉,在家中燒炭自殺;28歲的中國歌手喬任梁,也選擇了自殺。


2003年,影星張國榮跳樓自殺;1989年,詩人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1962年,影星瑪麗蓮·夢露服用安眠藥自殺。


這些自殺的背後,都有那個共同的原因:抑鬱症。

這些逝去的生命仿佛在告訴我們:


抑鬱症既不僅僅是普普通通的「不開心」,也不是沒事找事的「脆弱」和「矯情」,更不是離我們很遠的一種罕見病症;


它就像感冒一樣屬於常態,但如果你不加以疏導,調整,它就會變成非常態,成為一種症狀。


而哪怕是輕度的抑鬱傾向,也可能逐漸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有自殺或自傷的強烈念頭或傾向時,通常在中度或重度了,這時你需要非常警惕。

那抑鬱症從何而來呢?

英國人約翰·哈里(Johann Hari),患病20多年後,前後花了3年的時間,跑遍了全世界,進行了200多次採訪,最後把自己採訪得來的成果寫成了一本書。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Lost Connections」,翻譯成中文就是《失去的聯繫》

作者認為,生活中本來就有一些東西,可以讓我們避免抑鬱這個問題。

但是,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失去了和這些東西的聯繫,於是我們才出現了抑鬱。

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蕊·柯林頓評價說:「這本書對困擾美國社會的抑鬱現象,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我們到底跟哪些東西失去了聯繫呢?作者一共列出了9種東西。它們分別是:

1.工作的意義

2.與他人的聯繫

3.正確的價值觀

4.美好童年

5.地位尊嚴

6.對未來的期待

7.大自然

8.基因

9.大腦

這9種東西到底是怎麼影響我們的呢?接下來我們挨個兒說明一下。

第一種:失去了工作的意義。

人們通常認為,在公務員體系里,級別越高的人承受的壓力越大,越容易生病,更容易抑鬱。

但是麥可·馬爾莫特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他發現,最低級別的公務員患心臟病的幾率是最高級別公務員的4倍。而隨著一個人職位的上升,患上抑鬱症的幾率,卻會逐步下降。

比如說,兩個人有同樣的工資水平和同樣的地位,在同一個辦公室里工作,但那個對自己的工作控制程度較低的人,就更容易出現嚴重的情緒問題,甚至抑鬱。

這個調查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們工作的內容本身其實並不重要,承擔更多的工作責任也不會讓我們更抑鬱,關鍵是我們要能控制自己的工作,這樣你才會覺得工作有意義。

如果你每天都要忍受單調、無聊,自己又沒法控制自己的工作,這就會造成「現實感喪失」,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真實,這就會讓我們抑鬱、絕望,而且會毀滅我們的身體。

第二種失去的東西:與他人的聯繫。

失去跟他人的聯繫,說白了就是「孤獨」。孤獨並不是抑鬱的結果,而是抑鬱的原因。

簡單地說,你越缺少社交,你就會越抑鬱,抑鬱到一定程度,就成了抑鬱症。

第三種失去的東西:正確的價值觀。

人們越是看重物質,越是為了物質目標而奮鬥,越容易焦慮和抑鬱。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拿畫畫給你舉個例子。如果你在畫畫的時候覺得開心,想要去畫畫,這叫做「內在目標」

如果你想要成為有名的畫家,畫畫賣錢,這叫「外在目標」

當你追求內在目標的時候,你就很容易進入「心流」狀態,也就是一種「忘我」的狀態。這個時候,你連自己都忘了,更不會在乎別人對你怎麼看,這時候你就會感到真正的快樂。

相反,如果你追求外在目標,不斷地關注能擁有多少物質,你就會特別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一旦你開始在意別人怎麼看你,就會讓自己產生壓力,導致焦慮,長此以往就會抑鬱。

第四種東西:美好的童年。

小時候經歷的每一種創傷經歷,成年後都會讓人更容易變抑鬱。

第五種失去的東西:地位和尊重。

抑鬱症其實是人類對自己在群體里地位的一種反應。

在美國這種高度不平等的社會中,人們會有更多的精神痛苦;而在挪威這樣高度平等的社會中,人們的精神痛苦就很少。

換句話說,社會越不平等,包括抑鬱症在內的各種精神疾病就越普遍。這就是因為在一個高度不平等的社會裡,每個人的地位都是「朝不保夕」的。

人們失去的第七種東西:大自然。

哪怕同樣是窮人,哪怕同樣住在貧民區,只要你住的地方有綠地,有花草樹木,那你承受的心理壓力就會小很多,也更不容易得抑鬱症。

第八種和第九種影響因素:基因和大腦。

有個別抑鬱症患者之所以抑鬱,的確是基因和大腦的一些部位出現了問題,但是對大多數抑鬱症患者來說,這兩個因素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抑鬱症只有少數一部分是遺傳的,而且就算是遺傳的,後天也可以改變。


對抑鬱症來說,通過藥物刺激內分泌系統,讓體內分泌出讓人愉悅,安定的感覺,緩解低落情緒。

要去面對,去轉化,去改善你的生活情境。因為人的每種狀態,既是生理狀態,又是心理狀態。

肉體反映著精神,精神同時映照著身體。

正如世界著名的精神科醫生丹尼什博士所說,人在本質是一種完整和協調一致的現實存在,它具有三種能力,認知能力,愛的能力和意志力。

所以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放棄自己的熟悉的模式,和價值認同的東西。

要去接納新的東西,做些調整,在自已的抑鬱情緒來到時不要逃避。

而且去感受它,去停下來,去找到生命的意義,去看到自己的局限性,去拓展自己。

抑鬱症並不可怕。

你要相信,只要你願意,你的世界一定會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