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經到了12月,又是一年中食物最匱乏的季節了。尤其北方的小夥伴,似乎只能與蘋果、香蕉、橘子等常規水果為伴。本期博物課堂,我們就跟各位講講那些美味果子,一解大家吃不到的苦楚。
糖葫蘆的真身
對北方人來說,糖葫蘆可是冬季必吃美食之一。我們都以為吃的是山楂,可偶爾聽別人說,做糖葫蘆用的是山里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大人小孩都愛吃糖葫蘆
來源:big5.huaxia.com
原來,山里紅是山楂的變種,果子更大些,製作糖葫蘆用得最多的是山里紅,真正的山楂果子小些,反而不容易吃到。而且,山楂口感也不好,嚼起來渣子好多,叫「山渣」更合適吧。
真正的山楂
拍攝:Yongxinge
沒毛的獼猴桃
獼猴桃我們不陌生,它們其實原產中國,只不過在紐西蘭發了家。很多人可能都覺得獼猴桃是長在樹上的,其實,獼猴桃是藤本植物。到了獼猴桃果園,你會發現它們全搭在架子上,跟葡萄很像。
常見的獼猴桃渾身長毛
拍攝:Wolfgang Stuppy
我國有50多種野生獼猴桃,既有我們熟悉的渾身帶毛的棕色種類,還有表面光滑根本沒毛的種類,比如「軟棗獼猴桃」。
這幾年,很多網店也開始售賣這種骨骼清奇的獼猴桃,味道還不錯。但要注意,它們的保鮮期有限,軟了就得趕緊吃。
軟棗獼猴桃
來源:www.missouribotanicalgarden.org
能當救軍糧的火棘
前面講的山楂或山里紅,在長江以北比較常見,下面講的火棘,則在長江以南更常見。火棘外表也是紅彤彤的,只不過比山楂小了些。果實整體也偏扁,不是橢圓形。
火棘
拍攝:Drew Avery
新鮮的火棘口感略酸,味道還可以。如果再久點,吃起來就有很多渣子,還很乾澀,口感大打折扣。不過可以把沙棘磨成粉吃,功效類似糧食,被當作「救軍糧」來用。
看到這裡,大伙兒是不是開始分泌口水了?別急,還有更多饞人的小果沒登場呢!本期博物課堂,我們為大家請來了著名作家崔岱遠老師,他很擅長寫美食,最近剛剛出版了新書《果兒小典》,講了很多果子的文化,請他來為我們講講這些好吃又好看的果子,感興趣的朋友不要忘記收聽。
《果兒小典》內頁
主講人介紹
崔岱遠
作家,文化學者,北京大學生閱讀聯盟導師,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京味兒食足》《吃貨辭典》《果兒小典》《一面一世界》《北京三字經》等作品。
不可錯過的果兒
12月15日(周日) 19:30 - 20:30
博物課堂直播間
參與方式
或點擊本文結尾「閱讀原文」
更多講座信息,請關注:
【博物課堂】微信號:bowuketang
本期獎品
本次獎品是崔岱遠老師新作《果兒小典》!
【安利獎】
使用直播間「我的邀請卡」功能,將講座分享給感興趣的小夥伴,分享榜前10名的同學中,有一位將獲得獎品(講座開始前15分鐘抽取幸運聽眾)。
【認真聽課獎】
講座最後,主持人將發布一個與講座內容有關的問題,請在博物課堂公眾號回復答案,第一位答對的同學將獲得獎品。
Q
A
直播間服務商需要您的頭像和暱稱以方便與主講人互動,請放心授權,授權不會泄露頭像和暱稱以外的個人信息。
Q
如何才算報名成功?講座前會有提醒嗎?
A
點擊進入直播間,看到主持人發的消息,就說明您報名成功了~~ 進入後,點擊左上角「直播間」關注博物課堂直播間,即可在講座開始前15分鐘左右收到提醒。
Q
自然圈是什麼?為什麼關注了直播間還要讓我關注它?
A
「自然圈」服務號為博物課堂微信講座提供技術支持,所有的講座提醒都將在這個服務號發布,如您想在講座開始前15分鐘收到提醒,就一定要關注;不關注也可以聽講座,需要您自己記住時間和地址,到時直接來聽。
Q
錯過了講座怎麼辦?
A
與微信群講座不同,直播間的講座消息是一直保留的,講座結束後,您可以隨時進入直播間收聽回放,只是不能和主講人互動了。
《博物》官方 | 編輯作者親自開講 | 每周日晚七點半直播
在哪裡可以聽到博物課堂在線講座?
微信公眾號 博物課堂每周更新:
(也可在公眾號底部菜單查看)
最新講座預告
在線直播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