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城市呢?城市是各種優勢資源集中的地方,是權力的象徵,也是財富的象徵。漢朝的長安與古羅馬,是歐亞大陸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兩個城市,是歐亞大陸在同一時期兩個文明的支點。同時兩座城市卻有著各自文化發展的特點,長安城是漢朝長期發展的結果,羅馬是對希臘雅典的繼承與發展。由於東西方文明對人文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在都城的建造上,又呈現出非常大的差異。
漢長安復原圖
漢長安
相比於古羅馬,長安城顯然具有更強烈的政治目的,為了彰顯漢朝的中央集權,城市當中有宮殿、貴族的宅邸、官署辦公地點等,占據了長安城絕大部分區域。城市當中很少有百姓活動的公共區域,那些公共活動場所,比如花園等,也都是為那些達官貴人所服務的。都城的建築規模通常都比較大,通過這種高大的建築彰顯帝王的威嚴。
漢朝的長安城非常龐大,城市占地面積達到36平方公里,如果算上城外的建章宮以及上林苑,整個城市的占地規模,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
長安的城市布局參考的是《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大意是說,如果匠人營造都城,通常需要方方正正,都城的每一邊上要有三個門。都城當中要有南北、東西各三條大道,每條道上要容許九輛車並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是指左邊是宗廟,右邊是社稷的祭壇,前面是朝廷,後面是集市。
紫禁城布局圖
這一思想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的長安城。要求南北通道是一條主軸線,宗廟和社稷是城市當中重要的禮制建築,要沿著南北對稱線分布。
其實漢朝的長安城並不是一個規整的長方形,東邊的城牆比較平直,其他幾面比較曲折,尤其是南北的城牆比較突出,平面按照天上南斗星與北斗星相似,因此長安又被稱為「斗城」。統治者希望將自己的權力神化,無論是自己的言行,還是住宅,都要按照上天進行規劃。
秦始皇黃陵布局圖
這是天人合一的規劃思想,都城既要考慮自然地形,也要將「法天」的觀念融入到城市理念當中。秦漢時期,這種觀念深入人心,就連秦始皇皇陵也要「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黃陵當中構造,也要和天上的星象,以及山川河流相互映襯。
這種「法天」的思想源於商周時期,商朝都城稱為「天邑」,周朝時期的都城稱為「天保」,雖然秦朝反周朝傳統,依然採用天人合一的思想進行布局。漢朝的長安城也是在秦朝興樂宮的基礎上修葺而成的,包括未央宮以及桂宮等都是利用了秦朝的章台,還有甘泉宮的舊址。
漢朝宮殿復原圖
受到地形的制約,漢朝的長安城把宮殿建在城內的中南部,把居民區和市場設置在城市的北面。城市南部龍首原地區地勢比較高,因此在原地上修建宮殿,利用地理的制高點,可以觀察城市當中的一舉一動。
長樂宮是漢高祖劉邦主要的政治活動中心,漢朝剛成立之時,國力比較弱,因此一切都要利用前朝留下的基礎設施。長安宮是漢初最大的單體建築,後來未央宮建好之後,長樂宮就成了太后的宮殿,漢朝長期受到外戚專權的影響,因此長樂宮成了行政的代名詞。
長樂宮復原圖
漢武帝時期,陸續在長安城內興建了桂宮、北宮、明光宮。這樣在長安城內形成了5座宮殿,占據整個城市2/3的區域。後來漢武帝還是覺得城市面積太小了,於是在城市的西邊還修建了和未央宮一樣大小的建章宮。
祭祀是這個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宗廟往往是這個城市的布局中心。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宗法的社會,依靠宗親的血緣關係,維護族人的關係紐帶。節日的祭祀,類似於基督教的禮拜,是人們形成「想像共同體」的重要場所,因此地位非常突出。長安在城市的南邊有宗廟、辟雍和社稷遺址等禮制建築。
未央宮復原圖
整個長安城布局上還是遵照《周禮·考工記》的思想,呈現方形的構造,類似於棋盤一樣網狀分布。包括「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等布局思維都對日後中國城市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比如在1953年,在蘇聯專家穆欣的幫助下規劃河南省會鄭州的建設,按照蘇聯人的想法,當時鄭州火車站和省府大樓是當時城市當中的最大的兩個單體建築,也是最重要的兩座建築,因此建了一條斜向寬大的馬路,整個城市按照這條中軸線布置。後來評審的時候,就發現這與中國固有的,正南正北,南北為主軸的思想不一致,因此被迫修改。
50年代鄭州市地圖
古城羅馬
古羅馬城市的建設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王政時期、共和國時期、帝國時期。在共和國時期,羅馬城為了防止外敵入侵,將整個城市進一步擴大,為此修建了一個周長達10公里,平均厚度4米,高達7米的城牆,並且在地勢險要的地方,還有交通要塞上修建了堅固的城門、塔樓還有碉堡等,整個工程一直持續到公元前378年。
這座堅固的城堡,保護羅馬上千年沒有被敵軍攻破,被稱之為「永恆之城」。在羅馬帝國時期,皇宮主要有三處,分別位於古羅馬城中心帕拉丁山的宮殿群、羅馬城東面 28 公里的哈德良離宮和斯普利特的戴克利先行宮。
古羅馬復原圖
羅馬城的超大規模擁有超過100萬人口,同一時期,漢朝長安城不超過30萬人,不僅僅是羅馬的政治中心,還是整個羅馬的經濟中心,當然也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和完全服務於政治不同,羅馬城擁有很多公共服務設施,比如羅馬擁有一整套給水和排水系統,完整的城市網絡,還有城市消防系統以及警察系統等。
古羅馬斗獸場復原圖
我們今天看到的羅馬城,比如斗獸場,還有議事廣場等都是在弗拉維王朝時期修建的。卡拉卡拉浴場和戴克里先浴場,是在圖拉真時期完成的。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羅馬最為鼎盛時期,不但修建了大量的公共浴場,而且還有大型的圖書館等。
雖然過去了1800多年,我們現在依然能看到卡拉卡拉浴場的巨大廢墟,這個浴場擁有超過15個足球場的占地面積,能同時供1500人同時洗澡,高峰時期接待人數達到8000多人。
卡拉卡拉浴場復原圖
同時浴場內還提供冷水浴、熱水浴、溫水浴,甚至還有桑拿。不僅如此,浴場內部還有健身房,在這裡可以打拳,摔跤,另外還有美容院、棋牌室等,現在你在浴場當中能想到的服務,浴場內幾乎都能夠提供。
這些水利設施、斗獸場、浴場等還只是羅馬城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在鼎盛時期,羅馬公民不但不用勞動,還可以無憂無慮的消費。奢靡的生活也讓羅馬逐漸走向衰落,隨著君士坦丁大帝東邊建了一個新的羅馬城-君士坦丁堡,古羅馬城市逐漸失去了其政治地位。
古羅馬廣場復原圖
人們常說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羅馬在建築上的成就確實卓越的。他們的建築不但堅固實用,而且還非常美觀,無論是神殿、廣場、劇院、水渠、還是浴場,都體現了這一原則。
和漢朝長安城市不同,羅馬城市主要功能是為公眾提供服務的,羅馬城市當中有眾多的劇場、競技場、斗獸場、圖書館,還有供市民辯論以及演講的公共場所。
古羅馬復原圖
和中國城市追求中軸線布局不同,古羅馬追求城市的整體和諧,以及各建築的功能性。和漢朝長安相似,古羅馬也追求棋盤式的布局,在龐貝古城,人們將城市分為9個地區,街道都是用石塊鋪成。為了追求壯觀的景象,羅馬單體建築都是非常宏大的,除了卡拉卡拉浴場,羅馬競技場占地更是達到2萬平方米,外牆48.5米有十幾層樓高,容納觀眾高達8萬人,相當於我們現在超大型體育場,比如最大的伯納烏球場容納人數也就8萬多人。
伯納烏球場
羅馬人單體建築之所能夠建造如此高,而且規模如此之大,在於他們對於混凝土的使用。在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已經學會利用混凝土替代天然的石材,建造各類築拱券和築牆。這些建築即使經2000多年的風雨侵蝕,依然矗立在亞平寧半島上。
在公元1世紀,羅馬已經使用了幾十厘米見方的透明玻璃,這需要能夠控制上千度的高溫,人類對溫度的控制,彰顯人類文明的發展水平,羅馬無疑代表了那一時期,西方文明發展的一個巔峰。
古羅馬復原圖
漢長安與古羅馬城
都城是統治者維護權利的工具,具有宣示王朝的合法性,同時代表著國家的權威性。都城當中這些宮殿、宗廟、城牆、還有空間布局都彰顯了都城當中對於社會,對於人文的理解,同時也是經濟、科技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漢長安城選擇建造在寬闊的關中平原上,主要的功能是為政治服務的,經濟處於次要的地位,即使有一些市場也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即使發展到唐朝時期,市場依然處於非常次要的地位。
大明宮復原圖
漢長安當中所有的建築都是為了漢統治者服務的,因此沒有羅馬眾多的浴場,也沒有角斗場,更不可能有公共圖書館,老百姓想要進入宮殿都是不可能的。
雖然羅馬城和漢朝長安城一樣,也有保護統治階級的功能,但是沒有長安城那麼強的政治功能,古代羅馬城不是規劃出的產物,而是長時間自發建造出來的,它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也是地中海地區,上千年來最繁華的城市。
龐貝古城
這也決定了東西方城市的不同發展軌跡,東方城市最初先是政治的需要,城市的發展也是統治階級的需要。反觀西方,無論是古羅馬城,還是現在考古發現的龐貝古城,都是基於手工業作坊等進行的城市布局,羅馬城當中各類手工業多達十餘種,整個城市是依據工商業者的需要。
古代中西方的城市的起源不同,古代中國的城市往往一開始就是行政中心和軍事要塞。而古代西方的城市最初是農民的自發避難所,後演變為商業中心和軍事要塞。 除去軍事要塞這個古代的共性,則古代中西方城市,在宋代之前性質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