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飛鳥時代第一家族與皇室的恩怨糾葛:成也外戚,敗也外戚

2019-09-29     書語人間

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陪你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今天,靈遙將繼續為你帶來《寫給青少年的極簡日本史》一書的共讀。

上一篇內容里,我們讀到了日本的創世紀神話,和日本在繩紋時代、彌生時代、邪馬台國時期,和古墳時代(大和國)的發展。

然而,隨著大和國的日漸強盛,王室們的野心也一天天地膨脹,並為了追求更多財富,一再地侵占豪族的土地,激起了地方貴族的劇烈反抗,而對社會底層人民來說,部民制的奴役也讓他們難以忍受,迫切地需要一場徹徹底底的改革。

01.

東瀛改革第一人:廄戶的蘇我聖德太子

在574年,日本終於迎來了這位改革者 —— 聖德太子。

說到這位聖德太子,他可是日本人心目中仁慈和聰慧的化身。據說,他剛出生的時候,便能夠同時聽10個人說話,而且,條理清晰,處事果斷,便被明天皇賜名為「豐聰耳」。

在聖德太子生活的年代,日本國內局勢不穩,貴族之間爭權奪勢,兵戎相向。

明天皇去世後,日本的政權落到了權臣蘇我馬子的手裡。為了把持朝政,他擁立了年幼的崇峻天皇,試圖「挾天子以令諸侯」。


圖 | 蘇我氏與日本皇室的血緣關係圖

然而,出乎蘇我馬子意料的是,這個年幼傀儡天王頗有膽識,預見了蘇我馬子的不臣之心,多方拉攏人脈,試圖蘇我馬子。

結果,姜還是老的辣,崇峻天皇最終命喪蘇我馬子之手。

為了鞏固勝利果實,蘇我馬子再次擁立自己的外甥女豐御食炊屋姬為天王,史稱「推古天王」,她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天皇。


沒想到的是,在即位的第二年,這位女天皇便把自己的外甥豐聰耳立為太子,並將他封為攝政王,希望這位年僅20歲的外甥輔佐自己的執政。

在聖德太子攝政的30年里,日本推古王朝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大大地鞏固了天皇的政治地位,削弱了包括蘇我氏在內的一干權臣的權力,使得日本社會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比如,在603年,聖德太子就頒布了「冠位十二階」,規定了朝廷各等級官員的權力,並規定在今後選拔人才時,只按照個人才幹和功績而定,不允許世襲。



這樣的規定,不僅打破了以往了門第觀念,而且還削弱了貴族勢力,讓民間的人才有了參政的可能性,與隋朝建立的「科舉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次年,聖德太子又制定了日本有史以來第一部成文法典,即《十七條憲法》。這部法典的核心思想借鑑了中國儒家的「三綱五常」,不僅突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還規定了不同等級人員的地位和權力,進一步鞏固了皇權,打壓了貴族勢力。

十七條憲法

此外,從小接受正統儒家教育的聖德太子還是儒學和佛學的忠實擁護者。

攝政期間,他不僅自身鍾情於佛法的研究,親自講解佛經,撰寫了《三經義疏》,即勝鬘經、維摩經義疏、法華經三部佛教經典的注釋書,還在日本各地修建了大量的寺院,日本最早的佛教寺院飛鳥寺,而這些寺廟裡的僧侶們,又在武士時期成為了反對以權貴為首的武士團體的核心力量。

三經義疏

另外,在607年和608年,聖德太子特遣小野妹子作為使節,兩次出使隋朝,不僅恢復了中日兩國中斷了近一個多世紀的友好往來,還首次派出了8位學問僧,前往中國學習。

然而,到了622年,蘇我聖德太子因為勞累過度身染重疾,不治身亡,享年49歲。以蘇我馬子為首的貴族趁此機會,調集軍隊,武力逼迫推古天皇中斷改革,讓朝政大權再一次落入到了貴族的手裡。

02.

那些外戚專政的日子:不可一世的蘇我家族

在聖德太子和推古天皇去世後,蘇我氏再次把持了朝政,開始大肆地收購土地。其他豪強在看到了蘇我氏的做法後,也紛紛效仿,一時之間甚至與皇室不相上下。

而此時,日本的老百姓們卻在貴族的層層壓迫下,難有立足之地,還多次因為饑荒,上山拔食草根。

面對民不聊生,國力倒退的局面,日本皇室也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被權欲沖昏了頭腦的貴族們,早已紛紛建立起了自己的軍隊,完全不把皇室放在眼裡。

圖 | 蘇我蝦夷

在蘇我馬子去世後,蘇我蝦夷、蘇我入鹿相繼掌權。他們目空一切,專橫跋扈,殺賢良,改遺詔,擅自決定了舒明、皇極兩位天皇的人選。

圖 | 舒明天皇

為了制止蘇我氏的暴徒行為,皇極天皇的長子中大皇兄暗中聯合了智勇雙全的貴族中臣鐮足,決定發起政變,徹底地推翻蘇我氏的專權統治。


圖 | 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

於是,他們先採取了與蘇我氏聯姻的方式,打入了敵人的內部,然後,又說服了一群朝中重臣,得到了宮廷禁衛軍的支持。

645年6月12日,機會終於出現了。

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利用皇極天皇接見朝鮮半島使臣的機會,派出刺客,暗殺蘇我入鹿,粉碎了蘇我氏的武裝和其近百年的專政。

圖 | 刺殺蘇我入鹿

至此,這個不可一世的蘇我家族消失了歷史的舞台上。


03.

大化改新,重生的日本政權

645年6月14日,皇極天皇的弟弟輕皇子繼位,史稱「孝德天皇」。

在登上皇位後,孝德天王把首都從飛鳥城遷到了難波(即大阪市),確立了日本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年號 —— 大化。

圖 | 孝德天王

在日語裡,大化有「偉大的變化」之意,從孝德天皇的外甥中大皇子主導的「大化改新」來看,的確是日本的新生。

大化改新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廢除了世襲的氏姓制,建立了中央機構,使得各大貴族統轄的區域和官員的任免都直接受控於中央。

第二個是廢除了部民制,和貴族的土地所有權,將土地收歸國家所有,讓各處的土地和部民都成了國有資產。

第三個是實行了班田授法和租庸調製,把土地分給了農民,按照統一的標準,按時收取田租,而不再是像以前一樣把農民當作奴隸,對其進行壓榨。

這三個改革舉措,使得日本社會環境日漸穩定,經濟逐步恢復,皇室的權利也得到了鞏固。

至此以後,日本便逐漸形成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國家。

04.

班田授法弊端出現,武士團的出現

然而,現實總是會比理想殘酷百倍、千倍,甚至更多。有一些開局很美好的事情,也會在時間的推移中,顯示出一副似是而非的面貌。

孝德天王時期實行的「大化改新」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當時的需求,讓農民得到了實惠,中央集權也有所加強。

尤其是班田制的實施,讓土地重新被國家所有,使得日本的國力得到了飛速提升。

然而,隨著改革和時間的推移,班田制的弊端逐漸顯現了出來。

儘管改革之初,得到了解放的大批奴隸們有了人身自由和自己得以耕種的土地,可以憑藉自己的雙手,養家餬口,但是,好的收成並不是只有勤勞的雙手,和肯吃苦的精神就可以獲得的,還需要大量農業生產工具的幫忙。

在這個時代,最先進的工具仍舊掌握在貴族們的手裡,農民們使用的還是地主們淘汰下來的舊工具,收成如何,自然可想而知。

然而,按照大化改新的政策,農民們在耕種了屬於國家的土地後,只有給國家上繳完了規定的賦稅後的所得才歸農民自己所有。

那麼,一遇上個天災或是荒年,這些解決不了溫飽的農民,該怎麼辦?

於是,到了8世紀時期,大化改新中確立的班田制度已經形同虛設,許多農民棄地而逃,甚至在出逃的過程中結伴而賊,用這樣的方式來抗議不公平的政策。

迫於多方壓力,朝廷分別在723年和724年頒布了《三世一身法》和《墾田永世私財法》,來鼓勵百姓們開荒種地,並於10年後再次頒布法令,宣布減免當年賦稅。

在這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帶動下,農民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但是,貴族們卻利用這個機會,大肆侵占荒地和山林,驅使自家奴婢,和自外逃亡而來的農民開始為他們開荒種地,私家莊園由此產生。

在得到了土地後,地主們仍然不滿足,開始用強買或豪奪等方式,侵占莊園附近的土地,甚至組織武裝力量,來捍衛自己的權力

於是,日本陷入到了「武士專權」的局面,一度穩定的中央集權再次變得不堪一擊。

以上,便是今天的內容。

讀完了今天的內容,尤其是大化改新的政策後,你是不是也會有種「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每一個封建王朝的更迭,都是一部權臣與皇室的勾心鬥角?

的確,人對權力的慾望是無窮的,皇室和權臣的關係同樣是如此。畢竟,天皇的權力,誰都是想要享受一把的。

於是,縱觀整個日本飛鳥時代,蘇武氏與皇室的明爭暗鬥,一天也沒有停息,即便是後世所稱道的「古推改革」和「大化改新」,也是流血犧牲後的產物。

除了平衡各方勢力,王室還得顧及到老百姓們的生活,給予他們足夠的便利,讓他們安家立業,好好替王室做事。

畢竟,作為數量龐大的第三方勢力,老百姓們對王室和諸侯的權力爭鬥是還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的。

下一篇文章里,我們將來聊聊地主院裡的長工,是如何一步步地演變成了私人武裝,影響了日本歷史的走向。靈遙相信,在讀完了明天的內容後,你將會明白日本人骨子裡的野心和血性究竟從何而來。

敬請期待~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本文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wiVf20BMH2_cNUgnOL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