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顯通寺

2019-07-19     散修24



五台山顯通寺,位於五台山中心區台懷鎮中央,是五台山寺廟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廟。顯通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寺占地面積43700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間,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殿堂、廂房布局嚴整,中軸線分明,配殿左右對稱。布列於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宇七座,從南到北,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樓。此外,還有鐘樓、僧舍和各種配殿。建築樣式各異,多帶宮廷建築色彩,堪稱明清寺廟建築的典型。

顯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廟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第二年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安頓。同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台山,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風水,並奏明漢明帝在這裡破土建廟,這是五台山第一座寺廟。

相傳五台山與印度靈鷲峰相似,所以這座寺廟,初名大孚靈鷲寺。後魏孝文帝再建,「環匝鷲峰,置十二院,前有朵花園,故又名花園寺」(《清涼山志》);唐太宗時重建,易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朱棣賜名為「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為給慈聖李太后修建一座九蓮菩薩道場,而把顯通寺的塔院分立出去,賜名「大塔院寺」,將顯通寺賜額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再改名為大顯通寺,直到今天。


五台

山顯通寺


五台山顯通寺大雄寶殿,重頂飛檐,巍峨寬大,占地約670平方米,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繪,肅穆堂皇。殿內佛像高大,金碧輝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動,多在此殿舉行,屆時,各寺都有僧人參加。

寺內珍藏著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如山門外兩側石碑,碑上摹仿龍形和虎形寫有「龍」、「虎」兩個大字。為唐代的遺物,彌足珍貴。藏經樓內有北魏時期銅鑄的旃檀佛像,北宋開寶年間刊刻的雷峰塔藏經,明代人繪製在菩提樹葉上的十八羅漢像,有楊五郎使用過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鐵棍。其中最珍貴者如下:


五台

山顯通寺銅殿


五台山顯通寺銅殿,為全國罕見的文物,位於顯通寺的後高殿前。銅殿高八點三米,寬四點七米,深四點五米。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銅殿隔扇的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如玉兔拜月、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非常精緻。

據記載此殿為明代萬曆皇帝為感母恩而建造,用銅十萬餘斤。負責建造是高僧佛燈和尚(山西平陽人),他在今太原市郝莊村南建起了高達13層的宣文塔後,正在興建永祚寺(即雙塔寺),又奉萬曆皇帝的命令,到顯通寺「傳戒」時所建造。


五台

山顯通寺銅塔


五台山顯通寺銅塔,位於銅殿前。原有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現僅留下兩座,八面十三層,玲瓏秀麗,引人注目。兩塔鑄於明代,現只存兩座。

根據資料:大殿西邊的銅塔是明代四川重慶府的陳挺傑等人在雲南捐資,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七月初九日鑄成,取名「多寶如意寶塔」。東邊和的銅塔是顯通寺僧人勝洪等出錢,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鑄成,取名「南無阿彌陀佛無量寶塔」。雙塔十三層,均高8米,須彌座塔基。塔基上鑄有精緻的小殿、佛像,塔身內置佛像,外鐫經文,中有四大金剛托塔像。西塔下層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銅廟,內坐小指大的土地像。

民間傳說康熙帝見其特別小而感嘆道:「好大的土地!」誰知話音剛落,土地連忙叩頭,感謝皇上的賜封,從此便以「山西大土地自居」了。


五台

山顯通寺銅殿東銅塔「南無阿彌陀佛無量寶塔」


五台山顯通寺無量殿,又名七處九會殿。因為釋迦牟尼成佛之後講解《華嚴經》,在七個地方講了九次才講完。七處九會殿,是明代萬曆三十四年(1606)時,神宗命妙峰法師用磨磚砌成的一座華嚴道場。

無量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從外面看是七間兩層樓房,殿內卻是三間穹窿頂磚窯,型制奇特,雕飾精細,宏偉壯觀。殿四壁全用青磚砌就,殿頂用方木砌就。

殿內無大梁、無立柱,殿外無廊檐,因此人們又叫它無梁殿,是我國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是五台山各寺廟中的一座特殊建築,在全國也不多見。


五台

山顯通寺無量殿


殿內正中供奉著盧舍那佛,背後供著彌勒佛。殿內明間供銅鑄毗廬佛,高4.7米,西次間為木雕藥師佛,高2米,東次間內安放八角十三級密檐式木塔1座,高7.75米,鏤刻精細,為元代作品。殿內壁上有走廊一圈,有梯道可上。

在走廊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殿前正面每層都辟有七個閣洞。殿外壁每間砌有間柱,望板上雕刻有各式花卉和吉祥圖案。殿前後檐明、次、盡間辟拱券門,門楣花罩雕刻華麗。前檐各間門額上均飾有石匾。整個建築設計生動,技藝高超,結構堅固,400多年沒有修過。

五台山顯通寺經字塔、經鍾,「華嚴經字」塔陳列在藏經樓內。這座字塔是用蠅頭小楷字組成的。在長一丈八尺,寬六尺的黃綾和白綾上,寫有《華嚴經》八十卷,六十萬零四十三字。這是清朝康熙帝年間蘇州許德心用四年時間設計、八年時間書寫完成的珍品。

五台山顯通寺「大銅鐘」懸掛在顯通寺的鐘樓內。鑄於明朝萬曆四十八年(1620),為忌諱皇帝「萬歲」,鍾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鐘身鑄有楷書佛經一部,共一萬餘字。鍾名叫幽冥鍾,因為敲擊時鐘聲綿長,傳播深遠,所以人們又把此鍾叫做長鳴鐘,也稱為長命鍾。


五台

山顯通寺千缽文殊殿內千缽文殊像


五台山顯通寺千缽文殊銅象,鑄於明代,供奉在千缽文殊殿內。這尊銅像,造型奇特,上疊五個頭像;胸前有手六隻,其中的兩隻捧著一個金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背後向四周伸出一千隻手,每隻手上都有一個金缽,每個缽內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所以,這尊銅像又被叫做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uhUEGwBmyVoG_1ZOJ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