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蹊蹺,高平陵之變中的司馬懿,宋代已有疑問,他是冤枉的嗎

2019-06-28     我是王不二

沒人喜歡司馬懿,即使在當時,蜀國大將軍費禕做過一篇《甲乙論》,對司馬懿極度唾棄,唐太宗李世民曾為《晉書·宣帝紀》作史論, 對高平陵之變有如下議論:

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

高平陵之變前的司馬懿在對抗諸葛亮後,司馬懿在為國人的心目中的形象「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體道正直,盡忠三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司馬懿鷹視狼顧,翻臉無情,全無信義,司馬懿有兩個富有戲劇性的瞬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可以窺見他的心胸里的詭詐權譎。

第一個瞬間是正始九年,曹爽派心腹李勝窺探司馬懿病情。司馬懿。「去冠散發,上床擁被而坐,又令二婢扶策」,所問非所答,病入膏肓,似乎「衰老病篤,死在旦夕」了。

第二個瞬間是從床上一躍而下,當司馬懿探聽到曹爽的力量全部在洛陽之外,開始造反。

《晉書·宣帝紀》說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司馬懿父子篡奪曹魏政權時表現出來的兇殘狠毒,連其後輩兒孫都感到羞恥。這也歷來是司馬懿為人不齒的地方。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謁高平陵,爽兄弟皆從。是日,太白襲月。

高平陵之變一直被認為是司馬懿利用機會,有預謀的奪取魏國權利,但如果細細的看來,事情並不是歷史所說的那樣,宋代葉適對高平陵之變有一段的評論,

嘉平之役,極是異事,曹氏造基之業,雖無兩漢本根之固,然自(曹)操至此已六十年,民志久定。司馬懿再世受遺,信非忠貞,何遽盜奪。…一旦因人主在外,閉門截橋,劫取事柄,與反何殊,…懿號有智,而披猖妄作,然竟以勝。

"極是異事",司馬懿謀略,卻在高平陵之變中,做的很多事並沒有深思熟慮,令人蹊蹺,具體體現在:

第一:中護軍

當時司馬懿能夠信任掌控的的軍事力量實在很弱,僅有司馬師的禁軍。曹魏的禁軍有「中領軍」和「中護軍」兩支軍隊,「中領軍」前身是曹操的虎豹騎,中領軍是禁軍最高統帥。中護軍的職責是"選拔武官,隸(屬於)領軍。"《魏略》:" 護軍之官,總統諸將,主武官選。"不是負責打仗的,主要是內部管理,掌軍中參謀、協調諸部,司馬師的職務是中護軍,類似於現在的參謀長,手下可以調動的軍隊並不多。

第二:三千死士

司馬懿能調動的還有一支力量,就是司馬師陰養的三千死士。"陰養三千死士,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這支私人軍隊也是讓司馬懿最是飽受詬病的地方,但仔細想想,利用這群民間"俠士"來推翻曹魏政權,三千死士,在魏國的都城,在禁軍林立的情況下會起到什麼用? 久經陣仗的司馬懿不會想不到,這三千死士應該只是司馬懿在政局變化時自保的私人武裝。

第三:武器裝備

如果司馬懿早有準備,就一定會安排好這三千死士的武裝,總不能拿著木棒條凳去打仗吧! 高平陵之變初司馬懿領著三千死士去魏國的武庫搶兵器。這反倒證明司馬懿沒有私藏兵器和甲冑,證明司馬懿沒有造反的企圖和準備。

第四:險些被殺

證明司馬懿沒有蓄謀的恰恰是曹爽的部下,司馬懿在去武庫的路上,路過曹爽的府邸。

帝列陣闕下,經爽門。爽帳下督嚴世上樓,引弩將射帝,孫謙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發。

嚴世是曹爽的內務總管一類官員,統帳下兵。又叫帳下都督,司馬懿這個太傅險些被曹爽的七品帳下督引弩射殺,只好通過喊話,好言解勸才得以通過,這說明司馬懿完全沒有進入到戰爭狀態,司馬懿的武備工作根本就沒開始。

第五:時機不對

《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七年閏月,魏大將軍曹爽、夏侯玄等向漢中,鎮北大將軍王平拒興勢圍,大將軍費禕督諸軍往赴救,魏軍退。」

曹爽伐蜀的駱谷之役,魏軍大敗,幸得司馬懿寫信提醒,不然曹爽一定全軍覆滅,如果當時司馬懿就早就計劃代魏,他的選擇應該是任由曹爽覆沒,自己出面挽救危局,自然全面獨霸朝綱,這個最好的時機,司馬懿並沒有利用。

第六:沒有預案

曹爽的智囊恆范反倒可以證明司馬懿的清白,恆范建議「請天子幸許都,調外兵以討司馬懿」,恆范的計劃是曹爽和皇上逃到許昌,然後以皇上的名義發詔,「奉天子以討不臣」,關鍵的是皇帝姓曹,且在曹爽軍中,這是多好的"挾天子而令諸侯"。司馬懿一旦被加上「謀逆」的罪名,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司馬懿控制的洛陽僅是孤城,他的親信遠在關中,曹爽徵集天下兵馬,桓范以大司農身份調集天下糧草,這計劃會很有效,如果曹爽照辦,就可名正言順地實現大逆轉。如果司馬懿是蓄謀,會沒有想到面臨的這些會使他陷入不測的困境嗎?恆范所說正是司馬懿的命門所在,司馬懿非常忌憚恆范,反倒可以說,司馬懿開始就沒有考慮到這些變化的可能。

這些證據表明,歷史有點冤枉司馬懿了,司馬懿的行動並不是蓄謀已久。曹爽"…獨專權勢,行以驕奢,於王室不忠,於人道不直","器小而位高,威重則身危,姦邪前敗,禍患後隨"。高平陵之變更像是司馬懿發動的針對曹爽的"護國運動"和保護自己家族的行動,而不是一場陰謀以司馬家代替曹家的篡國。從司馬懿個人角度看高平陵之變,司馬懿是在對自己各種不利的情況下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從開始,司馬懿並沒有想到篡奪魏國,他依舊是魏國功勳卓著的臣子。

但他的兒子們就不是了,不過這已經和司馬懿沒有關係了。兩年後,司馬懿去世,後來司馬家篡奪了曹家的江山,用曹操《述志令》中那句話來形容司馬家此時的境況,"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誠恐一解兵柄,為人所害",司馬懿幹掉曹爽無論如何都是一場秧及子孫的大禍。司馬家已經箭在弦上,不是司馬家死,就是曹家死。

雖然司馬懿性格陰險狡詐,不過僅在高平陵這件事上,他不是歷史所描述的那樣,他是被冤枉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rsLvmwBJleJMoPMdpq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