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胡同:從物理到現象
01城市更新
東四共享際位於北京二環里的胡同區域,是大觀建築改造的第一個胡同項目,原始建築是一個廢棄的醬油廠,現在被改造為了集工作、休閒為一體的聯合辦公空間。在2019年北京設計周期間,我們在東四共享際所處的東四九條胡同中,展出裝置——「透明胡同」,力圖將濃縮的胡同生活場景展出,讓大眾更加的了解城市改造的細節,也激勵胡同居民關注自己生活環境的改造,讓城市更新更加貼近大眾的生活。
「透明胡同」實踐項目
透明胡同1號
| 打磨廠共享際 |
透明胡同2號
| 大小九之家 |
透明胡同3號
| 透明之家 |
透明胡同4號
| 湘西非遺展廳 |
透明胡同5號
| 安順遊客接待中心 |
「透明胡同」裝置的靈感來源於近年來大觀在城市更新實踐中的一些嘗試與總結。胡同改造中最大的問題是新建築與舊建築的結合問題,以及四合院住宅中採光通風差的問題。為此,我們在將「玻璃盒子」的概念植入老建築內,通透的玻璃幕牆能保證住宅全天的充足採光,這不僅大大提升小空間的採光效率,還能夠最大程度的削弱小空間帶來的壓抑感。同時,大面積的落地窗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既有建築作為景觀的價值感。玻璃盒子的引入,打破了封閉隔閡的同時將給不同屬性的空間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從材質屬性上來看,光滑剔透的玻璃盒子與古老厚重的青磚灰瓦形成強烈的新老對比,從而隱喻了歷史與現代的衝突與共生。
02 透明性
柯林羅Colin Rowe在1955年提出了「透明性Transparency」,將繪畫里的二維研究延伸到建築與空間中。透明具有雙重性,既可以是一種物理屬性,如玻璃材質本身,是一種實體的存在;也可以是一種組織關係,體現在建築上就是空間之間可以互相滲透,又能保證在視覺上彼此不會影響的情形。「透明」在建築空間改造中實現了從物理到現象的雙重性的體現,透明材質的屬性,讓新老建築在歷史性層面能夠更加融合,在空間上也形成滲透而不破壞的意境。
裝置的形式為一個可移動的玻璃盒子,隨意放置在庭院或者胡同中,可以供人們休憩,觀賞胡同風景;也可以移動,在胡同里穿梭,為胡同里的居民提供一種便利的社區公共空間,拉近人與人之間、人與建築、人與城市之間的距離。
03胡同場景
視頻
接下來四張圖片,
各位請把手機轉動90°吧
「透明胡同」裝置在胡同中的場景
「胡同」二字不僅僅是一個建築類型或者是城市規劃的類型,現如今已經逐漸演化為是一種生活方式、文化情懷、甚至是一種對於傳統的回憶。胡同承載了很多過去的記憶、現在人們的生活以及對於未來的暢想。胡同生活是一種藝術,人們就像是「自我培養」的建築師一般,在胡同中發揮著自己的創造力:門口的棋牌室、乘涼處、屋頂的小露台、過道里的小花園,都是胡同居民自己創造與設計的空間。這些空間充滿了生活的氣息,這裡的場景就像是一幅流動著的生活畫卷,胡同就是一個「生活博物館」。
遊客與裝置的互動
裝置「透明盒子」在胡同中移動,作為整個胡同博物館的一個展櫃,可以展示出胡同居民的生活物件、場景或是一些意外而有趣的事件。玻璃盒子裡的「展品」構成了一個動態的博物館,任何人與物都可以參與其中,博物館不僅僅可以展示過去,也可以展示現在和未來。玻璃作為一個透明的介質,連接著胡同的過去與現在,也承載著建築的老舊與未來。
04空間現象
裝置夜間效果
裝置在夜晚被燈光照亮,呈現出一個光的盒子,沒有任何邊界,遊客可以在盒子裡體驗,底部的鏡面將空間顯得更加的幽深,仿佛人在時空之中,渺小而孤獨。一台虛擬的「時光機」,在這裡,你會想起過去,也會想到宇宙和未來。
懸掛的盒子
包羅萬象的盒子
裝置的底部是不鏽鋼板,猶如鏡面的效果,透過整個玻璃盒子,可以在底部折射出周圍環境,呈現出「萬花筒」的效果。燈光下的玻璃外框,在頂部的玻璃板上也可以無限反射,這樣特殊的視覺透視感,拓展了空間秩序,讓材質的物理性藉由環境的變化產生了不同的現象性。
行走的盒子
裝置分析圖
| 項目信息 |
項目名稱:透明胡同
設計公司:北京大觀建築設計
設計團隊:申江海、劉羽、范進銘
項目類型:裝置設計
設計時間:2019年7月
建造時間:2019年8月
攝影師:劉羽
視頻:范進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