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香港,相當於我們什麼年代的水平?

2021-01-17     左岸楓

原標題:80年代的香港,相當於我們什麼年代的水平?

對於香港這個地方,大家並不陌生,畢竟這可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很多年輕人以在香港發展為榮,這也可以說是大部分年輕人的夢想之地。那麼80年代的香港,相當於我們什麼年代的水平,你們知道嗎?接下來我們將從現有的真實資料中尋找答案。

歷史悠久,發展迅速

從秦朝開始,香港便屬於中央管轄範圍。自秦統一六國後,其君主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開始實行郡縣制,此後,經君主同意,其下屬在嶺南設立了南海、桂林、象州3個郡,據資料記載,當時香港便屬於南海番禺縣。

關於香港的名稱的由來有很多的說法,其中最廣泛的一種說法便是和香料有關。據真實資料記載,從明朝開始,香港島上的一個港口作為香料的轉運中心,轉運來自廣東東莞的香料,此後,香港因此得名。

1757年後,廣州成為中國的唯一一個對外開放的城市,西方船隻在去往廣州的路程中會經過珠江口,經過多次海上行駛,其上級發現了香港這裡適合停靠船隻。地理位置優勢一旦顯露,便會有人虎視眈眈。

由於船隻長期經過香港,英國人竟然起了壞心思,想要將這裡占為己有,方便他們來華進行貿易和居住。由於中英兩方的貿易摩擦,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了。

1841年,中國反抗失敗,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此條約明確規定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近代著名思想家王韜曾經說:"英國人來臨之前,香港只是一片棄土。"曾經一個寂寂無名的小島,從1841年開始成為歷史的焦點,見證了兩個國家156年的主權爭奪。

香港島割讓英國初期,英國人沒有管制華人的計劃,他們的目的只是為了做生意,早期的香港總督主要負責處理香港政務和商業活動。

1845年,英國在香港開設第一家銀行,之後英國銀行在香港設立分支,並取得香港貨幣的發行權。1865年,德國、美國在香港創立滙豐銀行。與此同時,貿易洋行也逐漸在香港發展起來,此後,香港的金融和貿易因此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口的發展,最開始進入香港的人群是偏遠地區的漁民,他們文化程度不高,沒有受到傳統觀念太多的影響,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進入洋行是他們的追求。

英國人來到香港後,將很多西方的東西帶到了那裡,在英國人的影響下,香港的建築是西式的,城市中也有很多寬闊的街道1870年左右,香港建設已經初具規模。那時,康有為曾經到訪到香港,面對新建的香港,他曾說:"這個地方非常漂亮,管理措施也很先進。"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革命人來到這裡,他們在這裡接受新的思想,為改變中國貧困落後的情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抗日戰爭開始後,有很多人選擇來到香港發展,隨著一戰、二戰的進行,英國的實力不斷被消減,1941年日本侵略香港,香港成為日本的占領地,之後日軍進攻緬甸,當時緬甸也屬於英國殖民地,為了抵抗日軍,英國請求國民政府幫助,國民政府提出要求要廢除不平等條約,要將香港歸還。

面對這個要求,英國表面上答應了,但實際上並不想要將香港還回去,之後英國首相邱吉爾也拒絕了這個要求,並表示只有通過戰爭才能將香港還回去,至此香港回歸的道路停滯了。

40年代後期,隨著國內政治局勢的變化,上海的資本大批量流入香港,占到了當時香港總資產的一半,在商業領域有名的人物如董建華、包玉剛都是這個時期來到香港,此時,香港的華人資本迅速發展,逐漸可以和外資進行比拼。

戰爭為香港帶來了資金、技術和人才,上個世紀50年代,香港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中小公司快速崛起,證券金融業的發展,整個城市一片全新的跡象,生機勃勃。

紡織業是香港發展初期的資本,1953年,美國同意香港產品進入,之後成為最大的出口市場,從事相關領域的人員達到了20%,紡織品和衣服的出口額達到了50%以上,在香港,你隨處可以看到服裝廠和商鋪,這樣的景象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香港文化娛樂的發展,因為移民和租界的原因,這裡的文化非常複雜,在時間的變化中,香港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和語言系統,平民的努力,生長的歷程一直是那個年代香港影視作品的主體,這與當時的背景有著很大的關係。

80年代的香港,相當於我們什麼年代的水平?

根據資料顯示,80年代香港的經濟增速超過20%,和我們90年代的水平相當,整個80年代是香港最燦爛的時期,那時的香港已經遍布高樓大廈,整個城市燈火通明。

改革開放後,香港的投資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藉由這個政策香港順利完成了產業的升級轉型,很多企業和機構會選擇在香港開設總部,當時的香港就是亞太地區金融貿易航運的中心。

與此同時,香港的證券交易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截止到1986年,香港的證券交易額和60年代相比增加了50倍。同年4月,香港聯合交易所成立,香港聯合交易採用先進的技術,交易通過電腦完成,這讓市場更加透明,同時也帶動了香港金融領域國際化的發展。

1986年9月,香港聯合交易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中的一員,之後全球金融中心三強紐約、倫敦、香港出現,金融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正式成為香港重要的產業。

80年代的香港是一個遍地黃金的時代,在這個年代,霓虹燈在香港是非常常見的,夜生活非常豐富。此外,西裝在香港也是非常流行,而同時期的內地還沒有流行起來。

80年代後期,香港開始逐漸和內地的經濟聯繫加強,從此香港經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作為一個地區已經和整個華南經濟聯繫到一體,不單單只是一個城市的發展,這種關係就像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樣。

成為亞洲四小龍,原因何在?

戰結束後,香港繼續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發展,因為其發展速度迅速,之後它和新加坡、台灣、新加坡並稱為亞洲四小龍,並位居四小龍之首,那麼香港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何在?

首先是戰爭因素的影響,在韓戰中,香港是戰略物資的中轉站,大量的物資都會從這裡運送到戰場上,這也讓香港的貿易收入不斷增加。此外,美軍還會在此消費,美軍的行為間接帶動了消費市場的發展。

其次,香港是金融港口,有很多的自由政策,這也使得很多人會選擇將錢轉移到這裡。香港因為人們轉移錢的行為,有了很多的錢莊,這些錢莊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外匯的兌換,幫助洗錢,因為其中牽扯很多的關係,所以當地政府也不會過多插手,這也使得香港有了更多的財富資金。

再者,香港的房地產的發展,其中香港的四大富豪就是靠房地產發家的,戰爭原因導致香港很多的房屋被破壞,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造成房屋供不應求,面對這種情況,政府開始頒布相關的政策鼓勵發展房地產業,房地產公司在這個時期得到了快速發展。

香港房地產最初發展的時候競爭壓力小,個人地產公司占比較大,隨著房地產業的發展,他們探索出一條適合發展的模式,這些模式對於房地產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香港是金融中心,這使得房地產公司可以迅速地拿到錢。有利的政策、經濟的快速發展讓香港的房地產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除此之外,這裡擁有大量的經濟資源,這包括資金、人才和信息流通。這些對於香港發展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在香港發展的40年間,這裡國民生產總值翻了10倍,是英國兩個世紀才取得的成績。

最後雖然香港的競爭激烈,但是卻很容易賺到錢,這和香港市場機制有著很大的關係,在資本市場上,國際資本鬥爭激烈,但是回報卻很高,香港背靠大陸,面向國際市場,法制方面也比較健全,賺錢的機會多,幾率也很大。

根據美國《福布斯》雜誌報道,世界上擁有10億美元以上財富的商人中,香港人有6個,所占比例是最大的。除此之外,在各個行業中,也有很多身家很高的富豪,這些富豪中大多數是繼承家業,也有少部分是自己創業的,而這也激發了他們的創業拼搏精神。

歷史上,事情的出現和消失是有跡可循的,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小島到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發展無疑是非常迅速的,它的發展離不開每一代人的努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QmMEXcBct9sAqDc8-7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