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縣賈氏家族文化》專刊之二——東王村賈氏家族文化(一)

2019-10-19     洛寧城事

《洛寧縣賈氏家族文化》專刊之二

東王村賈氏家族文化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澤武整理

序言

據1991年《洛寧縣誌》記載:1987年戶口冊統計,洛寧縣全縣賈氏人口6296人,賈氏在洛寧縣姓氏排名第十三名。

據2005年《洛寧縣誌》記載:洛寧縣全縣賈氏人口7698人,賈氏在洛寧縣姓氏排名第十二名。

洛寧縣賈氏家族主要有五大宗派:1.趙村鎮東王村賈氏家族;2.趙村鎮東山底賈氏家族;3.故縣鎮窯瓦村賈氏家族;4.城郊鄉溫莊村賈氏家族;5.河底鎮范店村賈氏家族。

《洛寧縣賈氏家族文化》專刊,根據洛寧賈氏家族的主要宗派,分章介紹。該篇共分六個章節,第一章,首先介紹賈氏來源、遷徙、分布、郡望及堂號;第二章,趙村鎮東王村賈氏家族文化;第三章,趙村鎮東山底村賈氏家族文化;第四章,故縣鎮窯瓦村賈氏家族文化;第五章,城郊鄉溫莊村賈氏家族文化;第六章,河底鎮范店村賈氏家族文化。

今年春節期間我在整理完善《洛寧段氏文化》專刊時,涉及到穀圭村賈氏,故而萌生順便將《洛寧賈氏文化》一併整理出來,這項工作現在已經告竣。在徵集資料期間,先後得到穀圭村賈顯軍、賈永生、賈愛民;東王村賈鐵振、東山底賈書光、賈書敏;窯瓦村賈振祿積極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捐贈故縣窯瓦村《賈氏族譜》,范店村賈平安等許多賈氏家族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會內人員張紅歌積極提供范店村支書賈平安的電話,老會長張澤民為我提供東王村賈景堂簡歷,馬紅軍跑前跑後了解河西村賈氏基本情況等,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我個人能力有限以及多種原因,可能會有一些遺漏。這個專題只是我個人對「洛寧賈氏家族研究」的一個初步嘗試,難免會顧此失彼,存在不足之處,還有待洛寧姓氏研究各位同仁進行補充和完善。

非常感謝社會各界人士,長期以來一直對洛寧姓氏研究工作的關心支持和積極參與,真誠感謝那些奮戰在姓氏研究工作戰線的同志們,感謝他們的辛勤勞動和默默無私的奉獻。洛寧姓氏研究工作是一件曠日持久的攻堅戰,任務艱巨,任重而道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的基本思路和主導思想是,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洛寧縣檔案史志局馬松民局長的正確領導下,研究會內顧問、骨幹群策獻力,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有一大批姓氏研究骨幹、理事、會員和民間各家族熱心家譜研究者勤奮敬業,通過大家長期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恆,洛寧姓氏研究工作必將迎來一個又一個高潮,最終必將取得豐碩的成果。現將《洛寧縣賈氏家族文化》專刊主要內容列舉於後:

一、賈氏來源、遷徙、分布、郡望及堂號

二、趙村鎮東王村賈氏家族文化

三、趙村鎮東山底村賈氏家族文化

四、故縣鎮窯瓦村賈氏家族文化

五、城郊鄉溫莊村賈氏家族文化

六、河底鎮范店村賈氏家族文化

二、東王村賈氏家族文化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澤武整理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員賈鐵振 賈永生審閱

(一)東王村賈氏家族概況

(二)東王村概況

東王村村名由來及沿革概況

(三)東王村文化古蹟

東王村的古寨

「老寨」 「西寨」, 「興龍寨」 「臥龍寨」。

東王村各大家族祠堂及碑記

東王村的廟宇

3.東王村歷史文獻

【東王村村志】

【東王村各家族家譜】

(四)東王村賈氏家族支派

1.東王村賈氏家族支派

東王村賈氏支派概況

東王村「賈、馮」兩家族世代不通婚

2.穀圭村賈氏支派

穀圭村賈氏支派概況

穀圭村賈氏祖塋

穀圭「賈、尚兩姓」世代不通婚

3.東宋鎮上宋行政村賈窯村賈氏支派概況

(五)【賈氏家譜】

(六)【賈氏祠堂】

(七)賈氏人物誌

(八)東王村賈氏家族堂號

(九)賈氏家族楹聯

(十)關於賈氏始祖遷居洛寧的歷史記載

二、東王村賈氏家族文化

(一)東王村賈氏家族概況

東王村賈氏家族祖籍山西省洪洞縣嶺南里嶺南村,即今山西省洪洞縣劉家垣鎮嶺南村。

山西省洪洞縣嶺南里嶺南村

明朝永樂十四年(1416年)二世祖賈仲義(乳名諱孝)、賈仲泰(乳名諱道)兄弟二人與本村表兄弟李應花、李應菓一同自山西省洪洞縣遷居河南省河南府永寧縣洛河南岸陳宋里東王莊(今東王村)落戶。當時所有遷民都是憑政府頒發的執照定向遷居府縣,當他們遷居新的居住地後,原則是可以自由選地定居,賈李兩兄弟,到東王村後,見這裡土地廣闊,地質肥沃,緊靠洛河,水源充足,交通方便,就在這裡定居下來。賈仲義、李應花留居東王村。賈仲義為東王村賈氏家族始遷祖。

之後不久賈仲泰,李應菓又到別處另找安居之地。他們出發後向西,折而向南,沿大豐峪河(直谷水)溯流而上,當他們二人來到東山底後,看到這裡地處大豐峪西岸,山清水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於是選定在這裡安家,賈仲泰、李應菓二人定居東山底立祖,賈仲泰為東山底賈氏家族始遷祖。李應菓後裔遷居盧氏縣(今欒川縣)三川鎮蘆軸溝(今陸軸溝)村定居。

東王村賈氏家族始遷祖賈仲義(乳名諱孝),東山底賈氏家族始遷祖賈仲泰(乳名諱道),他們兄弟二人的父親為賈秀,配吳氏,被立為賈氏始祖。賈秀夫婦在祖籍山西省洪洞已病故,葬在故里祖塋。賈仲義來河南時,他把父母的牌位從原籍背來埋在西原張營村北立祖,即今東王村賈氏始祖賈秀之墓,在張營村北一里處。賈秀墓只埋了個賈秀夫婦牌位,東山底的始祖墓也是埋了個賈秀夫婦牌位。賈仲義、賈仲泰兄弟把父親賈秀立為一世,自己排為二世。東王村、東山底兩村賈氏家族依次排世,兩村賈氏以世論輩。

東王村賈氏二世祖賈仲義有三子,分為三門,長子應侃為東門祖、次子應靈為南門祖,三子應佳為西門祖。東門後裔支系分衍光陽村;南門支系後裔分衍穀圭村;西門支系後裔分衍賈窯村、光陽村。東王村賈氏家族迄今傳21世,後裔3000餘人。主要分布於東王村、穀圭村、中益村、光陽村、東關、馬店鄉上窯村、東宋鄉賈窯村、小界鄉田凹村、故縣鎮嶺南村、長水鄉三龍廟村等村。

2019年10月12日東王村賈氏家族洪洞尋根

(二)東王村概況

東王村村名由來及沿革概況

東王村位於洛寧縣西南六公里處,趙村鎮東北四公里處。

關於「東王村」村名由來。相傳在西漢末年,王莽趕劉秀時,劉秀逃到陳宋村時折而往南,沿雷公廟坡上了趙村塬,當劉秀爬上趙村塬,在趙村塬頭觀察王莽大軍的追趕方向時,他望東邊看了看,發現有一個村莊,問身邊隨行人員:「東邊這個村莊是什麼村?」,隨行人員也不清楚,隨機應變,遂以其方位稱之為「東望村」,即今之「東王村」;不一會,劉秀又望了望西邊,看那邊也有一個村莊,又問:「西邊這個村莊是什麼村?」身邊隨行人員於是稱之為「西望村」,即今之「西王村」。「東望村」「西望村」皆以其方位得名,村名後世相沿兩千年。

「東望村」「西望村」,後以同音字演變為「東王村」,「西王村」。再之後,演變為「東王莊」,「西王莊」。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村名為「東王莊」,為河南府永寧縣陳宋里所轄。據賈氏、李氏兩家族家譜和祠堂碑記記載,「賈氏、李氏兩家兄弟於明初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往河南,落戶河南府永寧縣東王莊。」

據洛陽地區1978年10月《洛陽地區文物管理》記載:「1629年以前村名為「東王莊」。」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縣官府派官差到東王莊催糧,當時縣衙師爺把村名「東王莊」字寫成了「東王村」字,之後官府要糧派差行文村名總寫成「東王村」,從此「東王莊」演變為「東王村」。

清乾隆年間稱「東王里村」,離城十二里,屬南路陳宋里第三保。(見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誌》卷四里保志)

民國初年稱「東王村」,屬南區陳宋里,在陳宋西3里。(見民國六年《洛寧縣誌》卷一里區)

東王村衛星地圖

至今猶稱「東王村」。1961年2月15日東王村分為東上村、東下村兩個大隊。現在仍為東上村、東下村兩個行政村。據《東王村村志》記載:「東王村以賈氏祠堂為界,以西為上溝,以東為下地。」賈氏祠堂位置在東王村東溝口下。現在以東王村學校為界,以東為下地,以西為上溝,比較準確。

東王村居住著賈、夏、李、張、韋、賀、馬、杜、楊、孫、雷、宋、段、王、高、梁、陳等17個姓氏。

1985年,東王村總人口2130人,其中東上村1284人,東下村846人。在東王村賈氏家族人口占69.43%,東上村賈氏1013人,東下村賈氏人口466人。東王村賈氏家族人口1479人。

2018年東王村總人口3400餘人,東上村2100餘人,東下村1300餘人。在東王村賈氏家族人口占65%,東上村賈氏1540餘人,東下村賈氏667人。東王村賈氏家族人口2200人。

(三)東王村文化古蹟

1.東王村的古寨

東王村有四座古寨。分別為:東王村上村有兩座,「老寨」和「西寨」,東王村下村有兩座,「興龍寨」和「臥龍寨」。

.「東王村上村老寨」:位於東王村上村西溝崖頭。據康熙年間《東王村村志》記載:古老相傳修建於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東西長120米,南北寬50米,面積約9畝。老寨北側為高崖。今西寨牆、南寨牆厚2米,高10米,老寨西寨牆、南寨牆保存基本完好。老寨只有一個寨門為東門。

東王村上村老寨西寨牆

.「東王村上村西寨」:位於東王村上村老寨西側。相傳修於清同治年間。西寨牆東西長126米,南北寬95米,面積約18畝。西寨北側為高崖,北寨牆厚2米,高6米,今西寨西寨牆、南寨牆厚2米,高7米,西寨北寨牆、西寨牆、南寨牆保存基本完好。西寨只有一個寨門為南門。

東王村上村西寨南寨牆

東王村東上村西寨內

東王村東上村西寨南寨門

.「興龍寨」:在東王村下村東頭,即「東寨」,稱「東寨留」。「東寨」面積比下村西寨小,又稱為「小寨留」。民國十二年(1923年)東王村下村村民為了防「刀客」打劫,修建了小寨,稱為「興龍寨」。「興龍寨」南北長58米,東西寬54米,面積約13.48畝。東寨四周寨牆底寬3米,高9米,頂寬1米。東寨大致為橢圓形,只有一個寨門為東門,寨門朝東,寨門寬3米,沒有寨門樓。東寨西面、南面、北面正中各有一個墩台,專門用於防禦。墩台平面呈正方形,寬4米,厚1.50米,高9米。寨內有東西大街一條。

.「臥龍寨」:在東王村下村西頭,即「東下村西寨」,面積較大,稱為「西寨留」。相傳修築於清同治初年,為防禦捻軍、太平軍所修築。「臥龍寨」大致為橢圓形,東西長為187米,南北寬為175米,占地面積為41.17畝。西寨四周寨牆底寬6米,高9米,頂寬2.5米。西寨只有一個寨門為東門,寨門朝東。寨門為木門兩扇,門厚3寸,寨門正面釘有大鐵釘四排,寨門上方有石刻匾額:「臥龍寨」。寨門有門樓,門樓上邊有房一間,為守寨人員放哨打更所用。寨內有兩條街,分別為南街和北街。北街中段往北有一小巷,為「夏家胡同」。

「臥龍寨」南寨牆西段

2.東王村各大家族祠堂及碑記:

賈氏祠堂3個。《賈氏家族祠堂碑記》有殘碑。

李氏祠堂。

《李氏家族祠堂碑記》: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冬李氏家族始建李氏家廟,三間上殿、三間卷棚、戲樓三間、大門一座,磚木結構。建廟時,取材於雲孟山(今西山底川西嶺)。解放后土改時(1950年),李氏家廟分給3戶農民居住。分別於1960年,1963年,1971年將李氏家廟拆除。

夏氏祠堂。

《夏氏祠堂碑記》:乾隆三十年(1765年)夏氏家族始建夏氏家廟,三間上殿,大門一座,土木結構。解放后土改時,夏氏祠堂分給群眾居住。

3.東王村的廟宇:

東王村的廟宇有關帝廟、菩薩廟、火神廟、奶奶廟、山神爺廟、牛王爺廟、大王爺廟、龍王爺廟、寺院等。

「臥龍寨」寨內西南隅建有夏氏祠堂,東北隅建有賈氏祠堂。「臥龍寨」寨外東北處分別建有戲樓和菩薩廟。東下村宜故公路北側建有火神廟一座,至今猶在,保存完好。「臥龍寨」南馬家溝西三十米有奶奶廟溝,溝東嶺上有「奶奶廟」一座。此廟年代久遠,建築風格和火神廟完全相同,前為卷棚,後為正殿,年久失修。「奶奶廟」後遷移下村馬家溝口西,今不存。

4.東王村歷史文獻

【村志】: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東王村村志》;

民國三年修(1914年)《東王村村志》;

1985年賈振華所修《東王村村志》。

【各姓氏家譜】:

清代《賈氏家譜》;

清代《李氏家譜》;

清代《夏氏家譜》。

(四)東王村賈氏支派

1.東王村賈氏支派概況

東王村賈氏支派概況

東王村賈氏始祖賈秀,二世祖賈仲義,賈仲義有三子分為三門,長子應侃為東門祖、次子應靈為南門祖,三子應佳為西門祖。東門後裔支系分衍光陽村;南門支系後裔分衍穀圭村;西門支系後裔分衍賈窯村、光陽村。東王村賈氏家族後裔主要分布於東王村、穀圭村、中益村、陳吳廟村、光陽村、東關、馬店鄉上窯村、東宋鎮賈窯村、小界鄉田凹村、故縣鎮嶺南村、長水鄉三龍廟村等,迄今傳至21世,3000餘人,其中居住東王村後裔2200餘人。

東王村「賈、馮」兩家族世代不通婚

世代相傳,在明朝時,馮某年老無後,家庭比較富裕,為了傳宗接代,並與外甥賈某商量,由賈某繼承舅父家產,為舅父養老送終,為馮氏家族傳繼香火。又言,賈某姓氏不變,賈某後人姓馮。從此賈某後裔均姓馮,繼承馮家香火。賈馮本為一家,為此賈氏、馮氏兩家族立下規矩,世代不許通婚。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依然如故。

2.穀圭村賈氏支派

穀圭村賈氏家族概況

穀圭塬以其塬形狀如「穀圭」而得名。穀圭村以其位於穀圭塬腹地而得名。穀圭村賈氏支派出自東王村賈氏家族南門祖賈應靈之次子賈方奇。

東王村賈氏傳至明代中期,南門祖(三世)賈應靈有二子,士奇、方奇,長子士奇留居東王村;次子賈方奇為第四世祖,遷居王召里金門川上王召村。第四世祖賈方奇、第五世賈瑾兩代均居上王召村。傳至第六世賈節遷居穀圭里穀圭村立祖,為穀圭村賈氏始祖。第六世賈節生一子,為第七世賈煥,生三子,次子出繼他姓尚門。長子聰明、三子聰亮,分為南、北兩門,分布於穀圭、陳吳廟村等村,今傳至20世,300餘人。穀圭賈氏清朝光緒年間在穀圭村下村賈家胡同北側建有賈氏家廟一所,解放後被拆毀。

穀圭賈氏家族排行字,自第八世開始起用:(8—37世)

聰德時克庚,風萬金芝智,少博賢聖恩,承世長鴻志,

韜軒遠昌澤,璽忠勛庚誠。

賈氏祖塋:

王召村賈氏祖塋:第四世祖賈方奇、第五世賈瑾兩代均葬上王召村西坡。

穀圭村賈氏祖塋:賈氏祖塋在穀圭村西南楊壕口北小路西,面積2畝余,自七世祖賈節遷居穀圭村,後葬此立塋。7—11世均葬此。賈氏祖塋賈節墓前原有墓碑及碑樓,祖塋中還有4通碑和碑樓。1958年碑俱被毀。

穀圭「賈、尚兩姓」世代不通婚

穀圭「賈、尚兩姓」世代不通婚。有「賈、尚」兩姓不分之說。相傳明朝末年,賈、尚兩家為姻親,尚門乏嗣,第七世賈煥生三子,次子出繼尚門,傳繼尚門香火,後裔均姓尚,賈尚兩姓,世代往來,親如一家,互不通婚,數百年相沿成習,至今依舊。

3.東宋鎮上宋行政村賈窯村賈氏支派

賈窯村在洛寧縣城北24公里處,在上宋村西2公里處。賈窯村以賈氏家族遷此定居,所居之處為窯洞而得名。

賈窯村賈氏,清初時期,西門十一世賈三耀由東王村遷居於縣北大宋川大宋里賈窯村立族,今傳至21世,400餘人。

(五)【賈氏家譜】

1.東王村《賈氏家譜》:

東王村《賈氏家譜》:清朝修有家譜,失傳無考。

東下村《賈氏族譜》(西門):2018年12月,賈建英、賈斗修,印刷本,共印107冊。主要內容:序言、家族世系和文化遺址。文化遺址介紹了東下村的兩個古寨和村莊境內的溝名和古廟。本譜所收錄的世係為下村賈氏西門歷代世系。下村居住的賈氏後裔均為西門,在上村居住有少部分西門後裔。

東下村《賈氏族譜》(西門)

東下村《賈氏族譜》(西門)

東上村《賈氏東門家譜》:1998年3月,賈華民修,手抄本一冊。主要內容:序言和家族世系。主要收錄有東上村東門家族世系、南門世系和部分西門世系。該譜還未全部完成,而公已逝。賈氏東門後裔居住均在上村。賈氏南門後裔居住均在東上村。

1998年東王村《賈氏東門家譜》序言

東上村《賈氏東門家譜》

東王村賈氏神祗

2.穀圭村《賈氏家譜》:

穀圭村《賈氏家譜》: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邑庠生穀圭賈氏後裔九世賈萬全修譜。毛筆抄本一冊,保存完好。該譜主要內容有:序言、字派、世系圖,家規十六條。

穀圭村《賈氏家譜》: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穀圭賈氏後裔十世賈金鏡續修家譜,毛筆抄本一冊,保存完好。

穀圭村《賈氏家譜》:2018年正月穀圭賈氏後裔十二世孫賈愛民、賈永生續修家譜。該譜收錄光緒譜全部內容。主要內容有:序言、族規序、字派、分門介紹、世系圖,族規十六條,新增人物誌,介紹現代人物。

清光緒二十六年穀圭村《賈氏家譜》

民國二十三年穀圭村《賈氏家譜》

民國二十三年穀圭村《賈氏家譜》

民國二十三年穀圭村《賈氏家譜》族規十六條

2018年穀圭村《賈氏家譜》

2018年穀圭村《賈氏家譜》

2018年穀圭村《賈氏家譜》

穀圭村賈氏家族1—6世世系圖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並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L075m0BMH2_cNUg5JS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