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4日,有人發難,寫了一篇公號文章,痛罵一個微博大v和她背後的機構。
被撕的機構今天(17日)發了一個嚴正聲明。
又有圍觀群眾,好奇吃瓜,發現發難者似乎也是一個忽悠。
這起事件,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忽悠者,想通過另外一個忽悠者賣貨,結果發現無論是閱讀量,還是贊評轉,都非常令人滿意,但一件貨也沒賣出去——想割韭菜的忽悠者被另外一個刷數據的忽悠者給忽悠了。
真真就是一場鬧劇。
二
我這裡也有個故事,願意分享給各位聽。
故事是我一個朋友告訴我,姑且稱其為張三。
張三某日發現,自家公司有個負評,上了微博熱搜榜。不過,排名尚在第十三。微博熱搜只要進入前十二,就會出現在用戶首頁右側,這就玩大了。
張三立刻召集各路執行公司,讓他們去頂其它熱搜。原理就是當其它熱搜被頂上後,自家那個熱搜就排名下降,就不用擔心進前十二了。
各家執行公司立刻開動,一頓操作猛如虎,負面熱搜排名迅速跌了下去。
正當張三想鬆一口氣之時,卻發現,自家這條負面熱搜,似乎有人在暗暗使勁,還是想把它頂到前十二去。
不得已,張三隻好繼續催動執行公司們。按照張三的說法,那可真是奮戰了一晚上。在那個夜晚,一場沒有人煙的機器人戰爭,驚心動魄地持續著。
最終,張三守住了陣線,大概是由於己方發動的執行公司多吧,機器人大軍數量龐大。
故事的最後,張三悠悠地問了我一句:你說,這種事有什麼意義麼?
嗯,有什麼意義麼?
三
薑茶茶就忽悠鬧劇寫了一篇觀後感,微博刷水事件:頭部KOL太貴,才養活了一批假網紅。
這可能的確是一個原因。
但我以為,這個原因是表面的。根本上的原因,在於平台的不作為,甚至是縱容。
嗯,說的就是微博。
雖然微博官方在17日中午表示知曉此事,暫停那個微博大v的商業接單,還要做進一步處理。並在聲明後加上了一大堆如何如何打擊刷數據行為的過往。
但是,超話事件中,各位頗可以看出微博官方對刷數據的態度。微博可曾說過半個不字?
完全是一副很享受的樣子嘛!
四
甲方通常都是很痛恨數據造假這個行為的,利益使然,數據造假使得甲方的銀子白白浪費。
在前網際網路時代,對於數據造假(比如發行量造假、收視率造假),甲方很難去查證。這個不能說是甲方沒有去核實這種事,而是的確缺乏有效手段。
前網際網路時代,沒有「平台」這種概念。甲方的手段大多是請第三方調研公司去check,但第三方調研公司能力也有限。一份報紙說自己發行量一百萬份,怎麼check呢?報刊發行量核查機構到底還是個第三方。
但平台不是這樣的。
平台可以知曉平台上的一個號的行為數據(這個號包括大v,也包括其粉絲),在打擊刷量刷數據這件事上,不是說能夠百分百成功,但的確比平台外任何一個機構都更有優勢。
當一個平台對刷量刷數據行為眼開眼閉的時候,或者是選擇性「執法」——有利於平台的,給平台交過過路費保護費的,就默許。沒有交過的,就封殺,生態就會越演越惡。
參與者不造假就會顯得數據很不好看,就會出局,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
相信所有人都聽說過這樣的說法:一個小偷是小偷的問題,小偷多如牛毛,就是社會的問題了。
五
薑茶茶在其文章中說,一個如此之多的評贊轉的微博,排在第一的評論居然本身是零贊,這肉眼就可以看出很可疑了嘛。
但我想說的是,平台就看不出很可疑?就不能設計代碼自動發現可疑?
微博打擊數據造假是很不夠的,甚至對數據量的通貨膨脹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動輒就是千萬級、億級播放量、點擊量,好像中國網民已經多到十億百億的規模了那樣。
這也不僅僅是微博的問題,當今各種平台,都有或多或少的數據造假問題,但他們卻或多或少地選擇無視。
但到了微博這樣需要兩個忽悠者互撕,才把這個毒瘤翻出來給圍觀群眾吃瓜的地步,黑色幽默之至。
當年微博沉寂,一番整頓掙扎後重回峰值,也算是一場佳話。
但就今天這個狀態,甚至到了樂見刷數據,難道還想迎來二次低谷麼?
六
我記得,以前有人說過一句不大上檯面的話,但倒也算是話丑理端。
微博就是一個公廁,誰都能來撒泡尿屙個屎。
但現在連屎尿都是假的,這未免過分了。
—— 首發 扯氮集 ——
作者執教於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天奇創投基金管理合伙人
小時學渣出身,現下一身暗黑金屬風,儒雅二字與我無關。故告評論留言區引戰者:爾要戰,便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