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劉亦菲。
從三年前天降巨餅,《花木蘭》確認選角,網友一致稱讚她是最佳人選。
到如今的……
就這?
豆瓣4.9。
上映第二天,被上映24天的《八佰》票房反超,內地票房預測2.8億。
數據來源:貓眼電影專業版
本以為劉亦菲背靠迪士尼大樹好乘涼,迎來事業大翻身。
終究還是翻了個寂寞。
不看不知道。
在2006年的《神鵰俠侶》之後,劉亦菲的所有作品只有一部上過6分,還是非常勉強過線的《鴻門宴傳奇》。
絕大多數時候,神仙姐姐都在爛片里錯付了青春。
Sir在這裡就不一一細數。
比起劉亦菲的演技。
更值得深思的其實是——
劉亦菲何以至此?
問題,絕不是劉亦菲一個人這麼簡單。
01
美人劉亦菲
劉亦菲的美,是美到傾動全國的程度。
一出道便憑藉開掛的顏值為所欲為:
大熱民國劇《金粉世家》製片人游建民一眼相中,讓她演女二白秀珠;
接著把她推薦給張紀中,拿下「王語嫣」一角;
第二年又拍了張紀中版的小龍女;
期間拿下仙俠鼻祖《仙劍》女主趙靈兒。
出道即巔峰。
為華語電視史貢獻完四道白月光後,劉亦菲才18歲。
然而沒想到的是,她的作品履歷,寫來寫去拿得出手的也只有最初的這四部電視劇。
當然這是後話。
當時的她是風光一時無兩的未來巨星。
劉亦菲甚至還走了時興的影視歌多棲發展的偶像路子。
一面打開港台市場,交出兩部擔綱女主的電影《五月之戀》《喜歡你喜歡我》分別在台灣和香港先映。
一面前往日本索尼總部培訓,進軍歌壇。
一年裡就發行兩張專輯,華語專《劉亦菲》和全日語專《All My Words》。
成績都不錯。
全日專里有一首因為動漫出圈。
你們絕對熟。
《飛天小女警Z》片尾曲。
華語專銷量網傳打敗過李宇春(截自百度貼吧)。
在拿到好萊塢橄欖枝《功夫之王》邀約後,劉亦菲開始專攻大銀幕。
2008年至今,除了一部《南煙齋筆錄》電視劇,神仙姐姐零綜藝、少花邊,在電影上幾乎傾注了所有的事業重心。
但代表作?
你僅有的印象,恐怕也是她讓人挪不開目光的美貌。
鵝蛋臉,駝峰鼻,深瞳仁,美得流暢。
古裝出彩,現代裝柔美。
金庸的感謝語可能誇張,但背後的讚美不假:
「有你演王語嫣,讀者才知金庸沒有騙人。」
美則美矣。
演技上卻是著實的木頭美人。
偷懶嗎?
才不是。
她吃苦敬業的口碑,還沒被質疑過。
拍《四大名捕》,吊威亞放猛了被撞到頭,她下來一聲不吭。
拍《神鵰俠侶》,年僅17歲,就能拖著一米多的長髮,在大冬天做一字馬、高抬腿等大動作。
《花木蘭》三四個月高強度訓練,早起健身、騎馬、武術訓練。
與高冷柔美的銀幕形象不同。
劉亦菲其實放得下包袱,能豁出去。
《二代妖精》,不管是打酒嗝的狼狽,還是變身時的面目猙獰……不美的戲,她投入。
一場喝魚缸水的戲,劉亦菲端著裝有活金魚的杯子,大口喝下。
驚得旁邊工作人員都飆出髒話。
只要是中意的劇本和角色,她「完全不需要考慮自己」。
這種敬業和本分,也讓劉亦菲「越來越沒有苦可吃」。
好吧。
你會說,該做的都做了,怎麼演技還是那樣?
在Sir看來。
劉亦菲的吃苦,是一種被包裹著的吃苦,隔離在世俗生活之外。
像一個公主在城堡里用道具學習騎馬,哪怕她摔得青一塊紫一塊,最後也未必真的能駕馭一匹馬。
成長,她被保護得太好。
成名,她被捧得太早。
看她14、15歲的採訪,雲淡風輕,大方自信,眉宇間還帶著股無法討厭的驕傲。
可是在早熟的匆忙中,她沒有來得及去掙扎。
表演學生最關鍵的專業課「解放天性」,她因為拍戲錯過。
在她的身上永遠有一層「天仙」濾鏡。
你感覺她溫和,堅強。
但就是少了些平常人真實的皺褶。
《第三種愛情》里她和男主感情最濃最甜的時候,倆人一起去趕飛機。
你看劉亦菲,兩個人最自然地挽手,她禮貌地猶豫了。
等男主伸出手,她才接過。
這個連每天擠公交都無法讓人相信的角色,怎麼讓人相信她在深愛。
她夠努力,也夠上進了,劉亦菲能忘掉自己,可是她沒有能力創造新的自己。
這是目前劉亦菲的困境。
02
做不成花瓶的劉亦菲
劉亦菲像誰呢?
Sir想到一個十萬八千里的人——
蘇菲·瑪索。
先別太受驚,Sir當然不是要拿她們的長相作比較。
是想說她們都屬於同一種類型:顏值和魅力遠遠大於演技的演員。
蘇菲·瑪索迷死人是沒錯。
但說到作品,你記得她有什麼演技驚艷的時刻嗎?
最拿得上檯面的,是出道時期的《初吻2》,而且還是最佳新人獎。
不要說和戲妖於佩爾阿姨相比。
同樣作為法蘭西尤物的阿佳妮,也絕對是留下過表演華彩的。
唯一一個獲得五次法國凱撒獎影后的女演員(從1982到2010,跨越28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坎城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兩次奧斯卡最佳女演員提名。
她在《著魔》那段地鐵道長鏡頭崩潰戲,從身及心,觸目驚心,絕對可以載入影史。
但是蘇菲·瑪索呢?
她在電影里總是別人的初戀,別人的妻子,別人的情人。
或者換句話說,她只演過一個角色——
女神蘇菲·瑪索。
她的表演不需要走出自我,導演需要的正是她本人散發的魅力,你也可以稱之為「花瓶」。
雖然我們今天都不太待見這個詞。
但好的花瓶,是不會有花瓶之感的。
它是對電影整體魅力的提升,也可以是點睛之筆,毫不掉價。
比如《勇敢的心》蘇菲·瑪索飾演的法國王妃伊莎貝拉。
《指環王》麗芙·泰勒的精靈公主。
《盜夢空間》瑪麗昂·歌迪亞飾演的小李子老婆。
也許等你劇情忘得差不多了,依然會為那一個深情眼神魂牽夢繞。
用現在的話說,這些都叫白月光。
她們的存在不是裝點,甚至成為了故事得以成立的條件——如果不是那攝人心魄的美麗,怎麼會讓主人公無怨無悔、至死不渝?
必須要有這份美在,才壓得住場子。
劉亦菲的美,就屬於「壓得住場子的美」。
這也是為什麼金庸說「有你演王語嫣,讀者才知金庸沒有騙人」。
足以讓你相信,她不用演,就是王語嫣、小龍女本人。
劉亦菲的美被成功地發掘過。
但她的尷尬也在於,她沒有遇上一個能夠持續輸出絕美爆款的環境。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了《勇敢的心》《指環王》《盜夢空間》盪氣迴腸的故事,那份美也不再具有讓人不顧一切的情感力量。
電影工業依然需要花瓶。
但那真的就成了廉價的花瓶。
如同劉亦菲此後扮演的一些古裝角色。
《功夫之王》里的打女金燕子,《銅雀台》里的貂蟬,《三生三世》美絕四海八荒的上神白淺。
這花瓶被冷冰冰地擺放,也隨時可以被替換。
03
打不碎的劉亦菲
劉亦菲不知道自己的困境嗎?
Sir覺得她是清醒的。
為了擺脫花瓶感,她一次次試圖敲碎自己的天仙形象——
《倩女幽魂》是鬼氣森森的妖,以清純之名,勾引余少群、和古天樂虐戀。
一口氣演了三部《四大名捕》,演癱瘓的冷血殺手。
《露水紅顏》里沒落貴族後人和隱姓埋名富二代的狗血虐戀。
《夜孔雀》,她周旋於三個男人。
《第三種愛情》,是律師和霸總愛而不得的愛情。
但每一次她為了「破」的嘗試,都變成了慘不忍睹的狗血。
她越奮不顧身,越顯得自取其辱般的可笑。
劉亦菲固然想過要挖掘深層演技,試圖演繹複雜人性。
但打個不好的比方,你報了藍翔技校,怎麼也學不成霍金。
沒有導師。
靠一個天分本就不高的學生自己摸索,無異於是轉圈的螞蟻。
花瓶也只有匠人才配打碎。
著名花瓶李嘉欣,擁有惡毒港媒「石破天驚」的嘉獎,在各種港片里憑藉美貌刷臉,演些「漂亮的白痴」。
王家衛拍《墮落天使》,開始也拿李嘉欣沒辦法。
這位大美人,始終要考慮髮型、妝容甚至衣角的褶皺,對於表演毫無信心,片場裡很緊張,緊張到肢體痙攣。
於是王家衛就讓杜可風用魚眼鏡頭,把這些緊張到五官扭曲的鏡頭剪進了正片。
王家衛從不讓演員知道劇本是什麼,他只捕捉。
他在挑選演員時所講述的故事,通常與大家在拍攝之時所發揮的毫無相關之外,於是必須忘記他以前所講的一切。因而和他一起拍片,就是在經歷沒完沒了的重複。仿佛每個場景都是一個不同的故事。
而侯孝賢拍她,幾乎沒有用力。
只因為和她吃了一頓飯,覺得她在飯桌上善於周旋,應對得體,所以選了她來演《海上花》里唯一贖身成功的黃翠鳳。
這個角色精明、潑辣,恰好是李嘉欣本人。
現場怎麼揪,等她拍到累,累到暴露自己。
時常,與之相反,他需要拍十五或二十個鏡頭,需要看到演員們疲憊了,沒有那麼敏捷了。於是他認為此刻生活的氣息更加含蓄。他所尋求的,以及和他在一起我們所尋求的,就是最自然的行為舉止。
或被破壞性地雕琢,或被針對性地塑造(找到TA獨特的美)。
又比如王家衛對張曼玉。
當年的張曼玉,港姐出身,在電影里都是小甜妞。
「除了美麗,實在沒有什麼值一提」。
在片場,怎麼演戲都不對。《警察故事》第一場戲,拍了30多遍,被成龍當場罵。
4年後,她遇見了王家衛。
王家衛是帶著強烈的個人審美來審視演員。
一上來,他不需要你去相信什麼。
反而,他先讓你不相信,提一些天方夜譚,讓你不相信自己可以。
第一次見面,張憂心忡忡,王家衛給了足夠的自由。
「其實演戲,不像你想的那樣,非得按照我們的規矩來,你平常習慣什麼樣就什麼樣」。
逼著演員突破自己後,再幫其入戲。
他摸清了每個演員的上限和局限,然後幫你不斷攀高,同時避免碰觸你做不來的。
讓張曼玉拍感情戲。
他一點點引導。
「如果你男朋友離開了,你會有什麼反應?」
「一哭二鬧三上吊吧。」
「嗯,那你就這麼演吧,我看看。」
第一次合作後,張開始找到適合自己演戲的章法。
在王家衛之前,做演員對我而言就意味著反應,毫無原因地狂喊,像孩子一樣哭、蹦蹦跳跳。而拍《旺角卡門》時,我要尋找感情的深入點。從這開始,我就開竅了。我也決定將拍電影作為自己的事業。
就說近期的例子。
原本被認為不開竅的暮光女和暮光男。
一個在伍迪艾倫手下,真正找到了表演的感覺。
一個在諾蘭的《信條》里,徹底脫掉吸血鬼霸總的殼。
在沒有被用心雕琢之前,你很難確認哪個演員就一定是「木頭」。
可現在能夠雕琢、願意雕琢的導演,又有幾個呢?
被虛擲的何止劉亦菲。
國內女演員如湯唯、倪妮。
出道的規格可以高到《色,戒》《金陵十三釵》。
但一旦沒有了伯樂指導,她們的表演也可能進入找不著北的傻大姐狀態。
你可以說她們的表演仍然不到火候。
但表演,本來就依賴導演的指導。
他既是全局的掌控者,也是演員生涯上的帶路人。
如今的市場,大家越來越注重效率。
趕檔期、追熱點。
放下一兩年時間去培訓、學習的劇組少之又少。
「劉亦菲們」的被閒置,就代表了演技越來越得到尊重嗎?
君不見老戲骨趕場於各色狗血劇和低分片。
「戲骨搭台,流量唱戲」的意思是——
有人負責吸引來流量,有人負責製造爆點熱搜,有人負責用專業演技為質量背書……
拍戲,更像是速成的裝配車間。
於是。
成熟的演員好用,因為不用教,上手就會演;吸引眼球,再壓榨幾個「花瓶演員」們的美貌。
這兩者之間已經形成分工。
誰還會真正花費心思,把一隻花瓶變成美玉?
名利和熱度與時間成正比的今天,又有多少人會為劉亦菲們的美去設計、雕琢。
原本能再往前一步的「劉亦菲」們。
也永遠留在了綺麗的瓶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莫妮卡住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AkPkXQBd8y1i3sJ26y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