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火的詞,兩個。
上半年「後浪」,下半年「打工人」。
一個讓人激動,一個帶點自嘲,都戳人。
兩者融到一起呢?
答案,一部劇。
不酸,不喪,反而有著江河湖海的豪情。
暌違2年,苦盼的神劇終於回歸。
《大江大河2》
爆款劇歸來,還是正午陽光團隊操刀,繼續講述30多年前的「後浪」故事。
鐵三角陣容,一個不缺:
王凱、楊爍、董子健。
但其中閃耀的角色,如蛛網般散開,又何止三位。
說第二部前,Sir帶你回憶下。
第一部8.8收官,拿下了第25屆白玉蘭獎的五項大獎。
網友,五星給贊。
老規矩是,珠玉在前,續作往往變軟。
但這第二部,眼看是來踢場子的。
豆瓣9.3,截至目前,今年國產劇得分第一。
光看片花,一片雞皮疙瘩又起來了。
這種激動,這種雞皮疙瘩無非因為:
他們不止看到了父輩的記憶,甚至從三位主角身上,看到了現在,此刻,腳下的路。
宋運輝(王凱 飾),從小受成分歧視,跟姐姐相依為命。
窮孩子想出頭,唯一的路是讀書。
「沒條件」,是一個只能活在客觀的詞,主觀上從來不存在。
山清水秀,是他的教室。
廣闊天地,是他的書房。
雖然背景、窮困是一道道坎。
但他還是一一翻過,走過高考獨木橋,走出大山,成了村裡唯一的大學生。
別說他有一個「開掛人生」。
你不如說,像他那樣開掛地對待自己,幾人能做到?
這個人最大的特點是,專注。
專注到一動不動,像尊佛。
上個大學,這尊佛一頭扎進學習,四年成績第一。
到了職場,這尊佛又通宵達旦,埋頭加班,苦研技術。
「做技術的人呀
不宜太出風頭」
很多人都想職場上屹立不倒。
卻不知屹立不倒本身,就是這種佛一般的專注。
而這尊佛到了第二部,勢必迎接更猛烈的大風浪。
他,還能屹立不倒嗎?
如果說他是佛像,那麼第二位主角雷東寶就是:
孫猴子。
雷東寶(楊爍 飾),復員軍人,出身最窮的山溝溝,窮到沒姑娘敢嫁。
你問,沒文憑沒文化的打工人,光憑一口氣能不能闖出一片天?
那問老雷就對了。
雷東寶的故事,是孫悟空倒反了五指山。
這人兩個特點。
第一個,豁得出去。
國家剛開放,從城到鄉,有著改革的春風,也有著保守的寒意。
人人心裡想著、嘴上不敢說的「包產到戶、包干到戶」,他敢硬著脖子干,甚至敢帶著全村人一起干。
那個年代,失敗不只是窮困破產。
一旦犯錯,多少帽子扣頭上,多少棍棒打過來,一夜成為大反派。
所以這座五指山,重。
但再重,他也豁得出去。
第二個特點,他心細。
敢為天下先,就會吃盡天下苦。
雷東寶的農村致富路,一路總遭人算計。燒帳本,搶生意,暗地裡下絆子,明面上打砸搶……什麼都有。
這個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天下苦」總不會白吃,你吃得越多,心就越細,點子就越活泛。
第一部,就是看他過關斬將,一路帶著村裡人致富,當上當家人,村支書。
第二部看啥?
看這孫猴子在新的改革路上,還會遇到什麼新鮮的坎。
以及……又有什麼坎,他真的邁不過?
有佛,有孫猴子。
第三位改革開放中必須放入的角色,不用想你都知道:
哪吒。
個體戶要下海,哪吒要鬧海。
楊巡(董子健 飾),也許是最白手起家的個體戶。
天生赤貧,父母靠不上,姐弟一串拖油瓶……所以從小楊巡夢想的,就是賺錢。
錢,能解決他的一切問題。
於是他從賣饅頭開始,一路當倒爺、搞小賓館……
商機,是他的敏感詞;敢闖,是他的人生信條。
但海當然是危險的。
和雷東寶的五指山比起來,海更廣闊,更難以捉摸。
個體戶的海,不是街,不是市,是全國。
他走東北,下廣東,哪有商機就去哪。
經歷過暴富,更經歷過一夜賠光,還經歷過污名、牢獄……
他的覺悟,屢屢在絕望中誕生。
就像哪吒終於剔骨還父,楊巡的崛起,也是一次次的置之死地而後生。
好了,不說什麼佛,孫猴子,哪吒。
在改革開放大潮下,他們擁有被時代終於認可的名稱:
國企、鄉鎮企業、個體戶。
整個故事,就是這三者的一股股江流,終於匯聚成海。
第一部,像長河上游。
冰川中的地下小河,逐漸甦醒湧出地面,探索著各種未知可能。
水流由緩至急,就像時代高速轉動,逼人成長;
第二部,到了大河中游。
水路迂迴,曲折兇險。三位「後浪」面對的難題,只多不少,只升不降。
困難,必須更上層樓。
下面,好好說說第二季(Sir一口氣看了4集)。
新一季開播,都是回憶殺。
一幕幕一句句,都是第一季的淚點與關鍵劇情。
甚至說誇張點,這些回憶殺不是編的。
新的開場畫面中,多少時代的語句,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
有的是猜想,卻真實現了。
有的是鼓勵,卻真嘗試了。
「我國人民決心在本世紀內
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我們首先要靠自己的努力
同時我們要學習外國的一切先進經驗
改革開放
膽子要大一些
沒有點冒的精神
沒有一股氣,一股勁
就干不出新的事業
不冒風險
辦什麼事情,都有百分之百把握
誰敢說這樣的話
……」
小時候,覺得這些是政策和文件。
長大後,卻聽出了多少隱藏其中的嘗試和勇氣。
第二季一開始,主要是宋運輝的故事。
這尊佛來到了新地域,東海項目。
看似游龍出海,終於要大顯身手。
但時代拋給打工人的難題,這回更可怕。
已經來到90年代,國家高新項目如火如荼,命運讓宋運輝走上的,是新的獨木橋。
乙烯工程,全國各省都在爭取,東海項目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個。
千軍萬馬中,怎樣讓國家部委選上自己?
怎麼樣讓東海項目在金州落地,為當地造福?
難。
有人說難什麼難,做不成大不了回去當總工程師,反正他第一季也是了。
不對。
那年頭,國營單位一個蘿蔔一個坑。
宋運輝既然到了東海項目,就沒有回頭路。
「如果東海項目黃了
咱回哪兒你告訴我」
這還只是前菜,難的還有國際局勢。
看近代史的,差不多都知道90年代左右有個大事……對外進出口貿易受限。
好巧不巧,東海項目成功的關鍵,就是從美國進口設備。
面對兩大難題,這尊佛又進入了「不動」的新境界。
如何在政府和國企的暗流中,推進項目,改變金州?
宋運輝選擇,從基礎做起。
他如佛一般,在一周內帶領同事,趕出了新方案。
可惜,新困難像大山,方案送到部里苦等半年,各種嘗試都做了。
最後,被司長直接砍掉。
人家理由也充分……你們產能不足。
哪怕你們是新企業,你們是未來,但國家現在最緊需的就是產能。
到了新戰場,宋運輝這尊佛沒人看得上。
所以他將繼續受到質疑,被質疑動機,被質疑私心,被質疑水平……
「算了吧
到東海沒幾天,還處出感情來了?」
繼續不動嗎?
不,這尊佛終於要動。
宋運輝從前不理會的人際關係,現在逼上門,要他理一理了。
他會去懇求當年的對手,幫自己疏通關係;
他會去「走後門」,用「人情」,哪怕熱臉貼冷屁股。
「照理我應該見過你
我怎麼一點印象沒有啊」
有趣的是。
這一季開始,宋運輝身邊的人,漸漸分不清敵友。
因為局面更複雜,利益更膠著,所以上一集幫你的,下一集可能就站到了對立面。
老敵人,如上面的金州廠長,他得拉攏;
新同事,如搞技術的老韓,文人相輕,他得降服。
「這位『壯志凌雲』的宋運輝同志
什麼時候能到位」
但別誤會,這不是權謀官場劇。
關鍵時刻,宋運輝這尊佛,還有著他的硬。
即使面對生殺大權抓手裡的司長,他也敢據理力爭。
也不要誤會「據理力爭」。
宋運輝的據理力爭,永遠是平靜的,不卑不亢的。
因為他不再幼稚了,他也不僅為了自己。
說到這,插幾句,聊聊宋運輝的眼神。
《大江大河》里,表面上王凱的眼神波瀾不驚,其實隨著成長,一直有細微的變化。
第一部,眼神中有懵懂,有憧憬。
還有對自己一步步學習累積的專業自信。
因為他的世界沒打開,他對未知充滿慾望。
第二部,眉眼下垂,眼神中有了疲憊、困惑。
心裡話,只能跟(沒有利益瓜葛的)兄弟聊。
當他走上了更高的台階,明面上升官,生活富足。
需要他抉擇的問題,自然更多更複雜。
甚至身邊人,親情,愛情,都會因此而變化。
為了利用女婿,老丈人開始動員全家,給女婿下苦肉計
初生牛犢不怕虎是無知者無畏,但知了還無畏,才是宋運輝的底色。
這種底色會變嗎?
第一季,我們找一個細節:
高考被卡,他跑去鎮革委會理論,給主任背《人民日報》上恢復高考的文章。
主任嘲諷說,你就是背一千遍也沒用!
小宋回答:
那我就背一千零一遍。
如果你說這就是「人生底色」,那Sir恐怕只能同意一半……這只是年輕時的犟吧。
時間,才能證明底色。
這一季,這尊佛開始「動」,開始運營人際,人際關係上的改變帶給他的,除了成熟圓潤,其實也有考驗。
這一次Sir同意,不只是「犟」。
更恰當的詞,劇中已經出現——血性。
前幾集有一幕。
因為東海項目沒戲,其他新同事紛紛開始捲舖蓋走人。
連項目負責人馬主任,都開始灰心嘆氣。
因為誰都不敢賭。
但宋運輝選擇,寧可得罪部里,也要爭取項目上馬。
「我們必須繞開部里
去經委、科委……單獨報批
那麼路司長就管不到我們了」
你聽出來了,這樣做後果很嚴重。
「你這是要跟全系統對著干啊!」
也就是說。
如果得罪了司長,很可能年紀輕輕的小宋,此後會一蹶不振。
(那還是改革年代初期,不像現在,失業了你有本事還能找新工作。)
宋運輝的勇氣鼓勵了直屬上司馬主任,這還不算稀奇。
這一刻,身旁突然傳來一個字。
「干!」
他在部門裡的敵人老韓,居然也被小宋激出血性。
決定抱團一起,不成功便成仁。
「看我幹什麼?
誰還沒點血性!」
從前我們覺得。
宋運輝是理智的,雷東寶是血性的,楊巡是靈活的,真這樣?
改革一代人,其實個個有血性。
哪怕他們和宋運輝一樣生來斯文,心中裝了中國人的低調與勤苦,以及對制度的服從與尊重。
但實在需要血性時,也敢拎著腦袋上。
別誤會,這才不是勵志雞血劇。
因為眼見的嚴重後果將接踵而來。
宋運輝的巧計奏效了,司長被迫宣布了東海項目上馬。
但你小宋不是將我一軍嗎?
那你受得了我的絕戶三連?
第一招。
工作分配上,直接、當面,把宋運輝排擠到領導班子核心外。
東海其他新任領導,春風得意,各有各的衙門。
小宋啊,你給我下基層,修房子搞基建去!
「你下午就買票回去
早一天到東海
就早一天開工」
別人享受付出的快樂,就讓宋運輝一個人難堪吃土。
這也難不倒宋運輝。
他繼續不動如山地,把廠修好,等著大部隊接收。
第二招。
……哦,廠修好了?那你繼續去修碼頭。
宋運輝的特長是高新技術,但魏延雖好,我諸葛亮就是不用。
如果說《大江大河》第一部說的是宋運輝的躍龍門。
那麼第二部,則是龍門後,更加洶湧壯闊的激流。
官場的盤根錯節,市場的風雲變幻,都不是苦心孤詣、一心向學的理想能泅過去的。
確實,宋運輝是讀書人,但他人生做的,不僅是高考題。
沒讀書的雷東寶,和讀了書的宋運輝,其實很相似:
一個膽大心細,常常求助小舅子宋運輝的知識,摸著石頭過河;
一個不斷學習、吸收外國的一切先進經驗,摸著石頭過河。
這不就是一種人?!
我們一直稱呼他們為:
改革者。
實踐者。
勇士。
現在,《大江大河2》的豆瓣短評已經不少了。
這一條,或許最能解釋它讓觀眾看到深陷其中的原因:
當前浪對後浪說,「我看著你,滿懷欣羨」。
後浪卻也在懷念前浪的經歷——個體是向前游的魚,而他們身處的時代也是一條奔涌的大江。
說到今年火起來的「內卷」和「打工人」。
都是青年人在失落地窺探,自己的奮命追趕,已經從整體的增長中剝離:
我付出再多,不過是向內彎卷,同類傾軋;
我工作的成果,也不過是在一個固定工位上,打卡交活。
在此之外更宏大的敘事,還有多少供我們親自去書寫的機會呢。
而《大江大河》提醒我們。
在那一段歲月里。
從領導到基層,從體制內到體制外。
無論你處在什麼位置,又有多少力量,大家的合力,朝向同一個方向。
不管是楊巡「推著三輪車下海打拚」,還是宋運輝的「沒條件就創造條件」,還是雷東寶的「拎著腦袋搞創業」……
故事裡的金州,也不是一個漢江小城,它就是中國。
今天很多人都說著國家。
但只有有參與感的人,才看得見「不斷變化的國家」。
「這是你一個工人該考慮的嗎?」
「我是金州的工人
這些正是金州人該考慮的」
要Sir說,這是這幾年來,Sir最認可的主旋律影視。
因為它說,不管你是什麼樣的角色,都能在歷史進程中找到自我實現的價值。
因為它說,時代壓過個人,總需要有浪花冒出來,成為新的潮頭,我們才知道時代真正要流向那個方向。
它的正確,也不是標準。
是敢為天下先,是踩坑,試錯,豁出去。
掌聲給宋運輝的熱血。
更要給他的熱血,沒有被辜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海邊的卡夫卡、貧民窟的百萬雪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