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de小幸福
我媽媽原來有一個朋友,她兒子學習特別好,她從來都在他讀書的時候,陪著,看著書,拿著戒尺。後來她兒子考上了清華的土木工程系,數一數二的牛校牛專業,但是他不肯把自己宿舍的電話告訴他媽媽。後來聽說他放棄了這個專業,去學了他自己喜歡的導演專業。
作為家長,你想要這樣一個牛娃,還是想要孩子和你相處很好,像朋友一樣?或者,我們有更好的辦法,可以兼而有之。
1
現在因為網絡發達,信息傳播方便。我們總會比以前聽到更多聳人聽聞的新聞,有被繼父母虐待的兒童,有被保姆虐待的孩子,還有被顏色幼兒園虐待的小朋友,但是比這些更為不能接受的,是親生父母虐待孩子致死這樣的新聞。我從來也就看個標題,不敢點進去看,沒有驗證真偽,我寧願希望裡面的圖文都不是真的。
而打孩子的事情,也是不分國界的。法國也曾因為發生一名9歲男孩不寫作業,被家人用掃帚及其他「鈍器」毆打,心臟驟停致死這樣的事,在國會上通過了「反日常教育暴力法案」,該法案規定「父母不能對孩子使用侮辱性手段進行身體語言暴力,比如打屁股。」
很多人認為這不是什麼大事兒,不就是打孩子嗎?情緒到了,打兩下怎麼了?不還有新聞說打孩子有助於提高記憶力嗎?打孩子的父母會很容易簡單把「打罵」當成管教的手段,把「不打」等同於溺愛,打著愛孩子的旗號,使用暴力。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為什麼不能打孩子。你的動手,可能會給孩子造成怎麼樣的創傷,會給他的人格貼上什麼樣不可磨滅的的標籤,會讓他在成年之後有怎麼樣的人格缺陷。當你看完這篇文章,仔細觀察身邊的人,不難找到這樣一些人,就出於「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這樣的教育理論。
2
世界知名的心理創傷治療大師巴塞爾·范德考克寫過一本非常有名的書,《身體從未忘記》,這本書主要討論了關於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系列研究,包括心理創傷的造成和如何療愈。其中我最為關心的部分,還是和孩子的成長相關的內容。
PTSD的定義是: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的多個涉及自身或天氣啊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導致「強烈的害怕、無助或恐慌」。
打孩子就會造成這樣嚴重的傷害嗎?會的。
當一個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負的時候,他可以逃跑,可以反抗,但是當被自己的爸爸媽媽打的時候,他是最無助的,只能老老實實被打,這時他體內會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這些腎上腺素無處安放,長此以往,他的水平就會比平常人高。造成的結果就是,他們體內的應激水平比一般人高,長期分泌壓力激素,使得他們易怒,暴躁,容易失控。所以,請不要隨便嚇孩子,尤其是使用身體上和語言上的暴力,讓孩子長期的處於抑鬱的狀態下。
為什麼會有校園霸凌事件,在學校里喜歡欺負同學的孩子,大多是被家長打大的。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會習慣性複製家長的行為方式。為什麼會有自殘的孩子?家長的責打和虐待,除了給孩子留下身體上的傷痕之外,也讓他們進入了人格解離,有的孩子會在家長大聲咆哮或者打罵時抽離自己,屏蔽一切,他們感受不到自己,就選擇用極度疼痛的方式讓自己重新獲得感知。
你知道嗎?人在面臨危險的時候有三個層次,第一是社會反應,呼救,這是人的大腦在作用;第二反應是戰鬥或逃跑,這時是哺乳動物腦起作用;如果人進入到崩潰或驚呆,那麼人的爬行動物腦就會起作用,在生理上甚至出現一個很嚴重的情況,就是「嚇尿了」的情況,這也是在很多人在遭遇虐待的新聞中或電影中出現的描述,這不是戲劇化的描述,這是生理上的極端體現,同時人的心跳都會減緩。像裝死的蜥蜴一樣,進入假死狀態。大量遭受過傷害的大人和孩子,還會出現述情障礙,說不清當時的情況。這也不是裝的,而是當時他們已經完全放空,自我解離。
3
有數據統計表明,打屁股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小時候被責打過的孩子,成年後會出現懦弱冷漠、暴力傾向、缺乏主見的人格特質。主要體現在難於交往,他們的基本邏輯就是,一旦你繼續了解我,你就會發現我很糟糕,你就會嫌棄我,拋棄我,那麼我不如先傷害你,拋棄你。你身邊有這樣的難以接近的人嗎?可能他們不是出於本心。
一位美國的精神病醫生羅伯特·安達在整理ACE研究(兒童時期不良經歷研究)的數據時發現,如果在美國能消滅兒童虐待,將能降低一半的抑鬱症發病率、2/3的酒精濫用問題和3/4的自殺、注射毒品和家庭暴力。
這段話的背後揭示的是,兒童虐待可能引發抑鬱症、酒精濫用和自殺、注射毒品和家庭暴力。
甚至有些人過度肥胖也是因為童年受過的傷害,女生肥胖是因為遠離一些性侵危險隱患,男生肥胖是因為覺得他壯了,就可以遠離欺負了。
佛洛依德曾經說過:「我們一旦成功地將那些會激發事件發生當時感情的記憶恢復,讓病人以巨大的努力將事件的細節儘可能以語言方式描述出來,(創傷)立刻以及永久性地的消失了。」但實際上,這件事很難做到。
4
法國的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克里斯多福·安德烈在《恰如其分的自尊》一書中講述了如何定義及自我認知自己的自尊水平,以及構成自尊的三大支柱,即自愛、自信和自我觀。在這三大支柱中,全部都和家庭有關。自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兒童時期從家庭中獲得的愛及情感的滋養;自信主要來自於我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模式和學校教育模式;而自我觀是我們看到自己的眼光,對自己有缺點的評估,主要來自於家庭環境,特別是父母為他制定的發展目標。
一個孩子是否會呈現出穩定的高自尊水平,會呈現出自愛、自信和良好的自我觀,都源於家庭。所以我們要知道,在孩子小的時候好,對他好,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他會和父母之間建立很好的連接,建立屬於自己的安全感。
父母,對孩子來說真的真的很重要。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育兒之道,但是我希望我們能通過學習,給予孩子更多「無條件的愛。」
雖然我身邊也不乏有小時候被父母打過,但是長大之後學業有成,事業良好,和父母關係不錯的案列,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冒這樣的風險,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摒棄這種古老的,長久以來存在的,卻未必合理的教育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