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陪讀」的成本到底有多大

2019-08-09     格十三

中國式父母,自己過起日子來,大多精打細算,但給娃陪讀的時候卻個個都像頂級富豪。

為了孩子讀書,不惜孟母三遷的大有人在,買起學區房眼都不眨,租房陪讀都要靠搶,補習機構不怕遠不怕貴就怕報不上,連家裡請的保姆都要懂英文會開車的。

不惜一切代價,花的錢越多,感覺越對得起孩子......

除了這些物質成本之外,中國家庭在育兒這件事上的「情感成本」很少被關注到,但其實比起物質來,情感的成本是更高的。

父母總是落下了一個千秋美名:「孩子,爸爸媽媽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啊!你一定要好好讀書啊,否則對不起我們......」

而孩子們呢,仿佛欠了一生的情債要還似的。

中國式陪讀的成本,高得離譜。

「都說高考的孩子脫一層皮,家長脫十層皮。我們脫。」

//

最近看了一部劇叫《小歡喜》,講的是高考家庭的故事。

劇中有幾個孩子,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親子關係,面臨不同的問題,但共同點是:他們都即將高考;更大的共同點是:他們的家長都比孩子更焦慮。

《小歡喜》簡直就是把中國式父母的標配展現得淋漓盡致;把中國式陪讀的成本徹徹底底攤了出來。

讓我們細細來看一下這些成本——

學區,是這個時代最靠譜的投資方向。學區房裡走路都帶風的包租婆,像極了擁有萬貫家產的有錢人,背後仰仗著的都是身懷無限希望而在陪讀路上不惜任何代價的家長們。

「小三居的房子呀,方方正正的。」

一個陪讀家庭搬到一個著名的「陪讀小區」,一家三口租一套宜居的小兩房,少說每月也要1萬多,一年最少15萬朝上。

為陪讀而租房的家長們,抱緊包租婆的大腿,只怕錯失稀缺資源,他們是為這個時代的不動產之繁榮景象硬生生撐起了半邊天。

租房,價位要考慮,大小要考慮,但更要考慮的是這個房子有沒有「學霸氣息」,這就大大提升了租房的成本。

「這房子挺有意思的,住進來的好像都是學霸,三個北大,兩個清華的。」

可「包租婆」也有包租婆的煩惱——為了她的學霸女兒衝刺高考,每天殫精竭慮,三天兩頭燒點「藥膳」。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陪讀家長們,除了補課,最喜歡補的還有補腦、補身體,各種花式營養加餐,吃得儘量好,儘可能新鮮食材,加上每年用在孩子身上以及陪讀家長自己身上的各種補品,少說又是額外每年4、5萬......

//

升入高三兩個孩子成績差,還打架,家長被老師訓話,要求「蹲班」(就是留級)。

「整個暑假他爸都在給他報班,給他補習呢。」

補習,中國式陪讀永遠的精神支柱,也是永不停歇的成本支出,高低不等,少則2、3萬,多則十幾萬。

學校為了升學率不惜讓孩子多讀一年,而家長聲稱「孩子還有救」,因為「整個暑假都在報班」——用提高補習成本為代價,換取孩子不多付出一年蹲班的時間成本。

親子關係在陪讀過程中無數次地經歷著被拆毀和重組,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孩子成績好的時候一切都好,不好的時候世界都一團糟。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我吃飽了撐的,我就不該生你。」

而就在這恨不得斷絕關係的憤怒爆發幾小時前,媽媽還在為擁有一個可以終身依靠的兒子而倍感幸福,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我有方一凡啊,雖然方一凡成績不太好,但是我老了方一凡不會不管我吧。那天我算了一下,就十年,這凡凡馬上考大學了,爭取考一好大學,進一好公司,或者是自己出來創業,然後娶個好老婆,再給我生個一兒半女,我這輩子齊活了。」

中國式媽媽的「齊活」看起來掌握在孩子手中,可實際上,卻是被自己牢牢拽在手裡,強拉硬扯。

//

陪讀,付出的最大成本是以家庭關係為代價的。

不僅包括母子、父子,甚至還有夫妻之間的關係。在中國,有很多家庭是因為育兒理念和方法的無法融合而加速了感情破裂,導致離婚。

有一些離了婚的夫妻,即使已經不在一起了,卻依然經常圍繞孩子讀書的問題,糾纏不休,爭個你死我活,互不相讓。

就像劇中高三學霸英子的父母那樣——

「咱們倆可能在教育的理念上有所不同,一個女孩子,非得上清華北大嗎?」

而孩子的媽媽則斬釘截鐵地回答——

「對,必須。」

英子,學霸,卻好像是過得最不快樂的一個,因為她有一個典型的雞血媽。

這位雞血媽,一邊為孩子的一日三餐「加營養」,一邊給孩子的功課「加小灶」,要求孩子在心愿氣球上寫「目標是高考高於700分」,直接逼哭了女兒。

母女倆,因為一點小事就能點燃火藥,母女關係尷尬到無以言表,但媽媽卻總覺得「熬過了高三這一年,人生就圓滿了」。

好像家庭的一切、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的目標,就是為了那一場高考。

媽媽動不動就說自己累,壓力大。而女兒也總是不滿——

「又怨壓力大,你壓力大,我壓力才大呢,壓力山大懂不懂。」

//

劇中的學渣季楊楊,擁有一個區長爸爸,一個凡事周全小心的媽媽。他沒有好成績,但卻有夢想——成為韓寒那樣的人。

這可不行,不符合中國式家長心目中優秀小孩的模板。

陪讀家庭,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廂雄厚背景換不回一個愛學習的娃,那廂小老百姓也是天天在坑娘。

毫無背景的學渣家庭,更是愁上加愁——

「我們是一個很普通的家庭,沒有任何背景,也沒有任何關係,我們就指望你了,通過高考鯉魚躍龍門了,你這個龍門要躍過去,你會改變你一生。爸爸媽媽能做什麼呀,我們做這些是為什麼,我們不是為我們自己,我們就是為了你。」

中國式家長,最善於把自己認為對的路,強行加到孩子身上,對了是自己選得好,錯了是孩子沒努力。

孩子和家長的心漸行漸遠,為了讀書,本有世上最親近關係的兩人,卻可能疏離得再也無法復原,這才是我們付出的最慘痛的情感代價。

「這可是我媽為了我的高三,新給我裝的隔音牆。」

//

中國式陪讀的最高境界莫過於「犧牲自己,成全陪讀」。

於是陪讀成本多了重要一項——家長得放棄自我。

太多家長覺得孩子學習沒學好,是家長的問題——

「早幹嗎去了,之前你怎麼不知道幫幫孩子呀,多抓抓他,現在是不是特自責呀。」

「我有什麼好自責的,我對他夠盡心盡力了,那孩子成績不好,那能是我的錯嗎?」

「那就是你的錯,你這想法怎麼還沒有端正過來呀,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

「那我工作事業不要了,為了他上一個大學,我就把工作辭了。」

「為了陪孩子高考,那就是辭職。」

為了陪讀,寧可辭職。放棄事業來當一個好媽媽,這巨大成本,就問是不是令人感到震撼?

這赤裸裸的對話,就代表了現在中國兩大類型的老母——

第一類是雞血到習以為常,認為不奉獻生命的媽媽都是不盡責的;

另一類是彷徨焦慮不知道該怎麼做,然後跟什麼媽混到一起就變成什麼樣,被雞血媽一洗腦也就帶過去了。

//

在陪讀的路上,不斷地被沖刷著認知,家長們都在一邊學習一邊成長,成本也在不斷疊代更新。

「現在這個補習班,不是你想像的那樣,一水的全是好學生,什麼清華附,北大附,那就是好學生的學術交流。」

可陪讀的日子,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段。當孩子長大,回頭看時,可能會發現走過的許多路都是多餘,做過的許多事都是犯傻。當然,也會遺憾有一些路竟沒試著去走一走......

但一代又一代,在經歷陪讀過程的時候,卻總是不甘心放棄,但這其中也包含了太多的隨大流、跟形勢、人云亦云。

中國式陪讀的成本,已經無法用單純的數量來衡量。一家人為了孩子放棄很多,甚至是情感上本應該牢固而堅挺的部分,劇中陶虹飾演的學霸媽媽,為女兒犧牲了許多,到頭來卻讓女兒感到害怕,想要逃離。這樣的事不管是在劇中還是在現實生活里,到處可見,一點都不稀奇。

戲裡戲外,中國式的陪讀導致親子關係僵硬崩裂,已經司空見慣,這到底值不值得?

看《小歡喜》,也許能在其中,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037dWwBvvf6VcSZLj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