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內蒙古一家公司,因為兩次共計15萬元的環保處罰,導致原本已發放的1250多萬元政府補貼被要求退回,這家公司虧大了。
從這次事件可以看出來,對於企業來說,千萬要重視環保,搞不好環保可能要吃大虧。
過去一段時間,環保違法成本低,環保執法也是時緊時松。讓相當一部分企業對違法行為不那麼「在意」,對污染治理不那麼「上心」,在環保問題上有些「大意」,以為罰點「小錢」對企業影響不大,只要能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就行了。
而現在呢,隨著環境治理力度的不斷提升,環保處罰力度不斷上升,環境違法行為需要已經不僅僅是罰款、停工停產的問題了。污染治理不當,會給企業留下環保污點,招來一系列的處罰,嚴重影響企業形象和公信力,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
與之相反,企業如果環保工作做得好,不僅不吃虧,還會收到環保紅利。
浙江一家公司,因近5年內未發生環境違法行為,環保信用被評定為「綠色」。在應對疫情的工作中,企業申請新增民用口罩生產線,當地生態環境部門,根據信用管理為其開通了環評綠色通道,豁免了環評手續,使口罩生產線及時得到投產,提升了企業經濟效益,而且極大的提升了企業形象。
眼下,隨著全面復工復產,各地環保督察力度繼續加大,並且陸續制定了環保治理目標和行動方案,全面推進工業粉塵、有機廢氣等污染項目的治理工作。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企業應該引起重視,積極更新環保設備、了解最新的環保政策和標準。等到因為環保問題被罰款和停工停產,損失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