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互動、成為城市名片,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這樣才能做大做強

2019-12-10   人間是劇場


縱觀國際三大電影節,柏林、坎城和威尼斯都已經是年過半百,資歷雖深卻也有些暮氣沉沉,相比之下,倒是新生電影節朝氣蓬勃,例如剛落幕的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野心」不僅僅是做個電影節,其布的是一場更深更廣的局,本屆電影節閉幕後,一些優秀電影還將繼續在海南全島展映,「全年展映、全島放映、全民觀影、全產業鏈」的模式,將成為推動海南自貿區建設和國際旅遊島發展的金名片。

其實,電影節就像是一個魔方,你可以扭轉出無窮次的新意,當全球的電影節都放緩了擰魔方的那雙手時,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卻給魔方帶來了新的玩法,甚至是創新。

電影節有多權威?明星參與的重量級程度是個指標

電影節的評委會陣容有多強大?參加電影節的明星有多大腕兒?入圍的影片有多大卡司?參展的影片有多受期待?這一連串的疑問是衡量一個電影節的權威性以及受關注程度的硬性指標,而海南島電影節顯然從一開始就致力於「重量級」。

首屆海南島電影節便有伊莎貝爾·於佩爾、朱麗葉·比諾什、伊莎貝爾·阿佳妮、阿米爾·汗以及徐崢、黃曉明等明星參與,而在第二屆,明星陣容更是升級,伊莉莎白·於佩爾再次參加,並擔任了評委會主席,與美國導演、編劇、演員阿貝爾·費拉拉,中國演員、導演蔣雯麗,馬其頓導演、編劇米爾喬·曼徹夫斯基,中國演員、導演陳思誠,印度電影評論家、學者阿茹娜·瓦蘇德夫和托馬·索迪奈爾共同組成評委團。

伊桑·霍克、莎拉·布萊曼、謝飛、黃建新、任達華、蔣雯麗等上百位中外電影人走上電影節開幕紅毯,4200多名觀眾現場觀摩了盛大的電影節開幕式。鄧超、蔡徐坤、許魏洲、沈騰、江疏影、徐崢、於佩爾、蔣雯麗、吳京、黑澤清、阿斯哈·法哈蒂、杜江、霍思燕、丁晟等影人則出席了電影節閉幕式。

本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歷時8天,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95部影片參加了首次設立的「金椰獎」十大獎項的角逐,共有來自61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部影片參加了展映。

這個數字,對於才只辦了兩屆的電影節來說,足夠壯觀,其全球的關注程度可見一斑。

電影節並非「自娛自樂」,追求多元化、國際合作與共贏才是目的

電影節並非組委會的「自娛自樂」,追求多元化,追求國際合作與共贏,才是舉辦的目的。

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舉辦了多場專題論壇,邀請中外知名電影人分享國際前沿創作與製作理念,暢談電影的發展趨勢。例如,國際製片人高峰論壇暨電影產業與海南自貿區、自貿港融合發展論壇 、「亞洲電影在歐洲」論壇、網絡電影峰會論壇、 電影修復論壇 、「她」電影——女性電影論壇、 動畫電影論壇等等,可以看出,這些論壇幾乎涵蓋了電影產業的最新熱點話題。

電影工業的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而中國電影人已經敏感地捕捉到這個信息,不僅在苦練內功,也在以開闊的胸懷與謙遜的態度,與全球電影工業嘗試著溝通。這些論壇為中國影人提供向國際大腕們取經的「通途」,也是彼此溝通取長補短的最好時機。

第二屆海南島國際國際電影節把全球的電影精英都請到了中國導演的身邊,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對中國影人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契機去思索差距究竟在哪裡,到底該學些什麼。

而電影節不僅是影人學習交流的平台,也是影迷狂歡的節日,除了可以看到來自全世界的優秀影片外 ,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還舉辦了關錦鵬、黑澤清等導演的大師班,這些導演的作品對於影迷來說已經如數家珍,能夠在現場聆聽他們拍攝電影的故事,分享他們對電影的理念、成敗得失,實在是一大幸事。

想讓中國電影進步,中國的電影觀眾顯然也需要提高,而電影節的一大作用就是讓觀眾了解到電影文化的方方面面,培養觀眾對於電影的直覺。電影節考慮的不應該僅僅是質量,也需要數量,因為觀眾在看到各種電影現象的表達和電影觀念無限的整合形式之後,對於電影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力和鑑賞力。

注重互動性 ,電影節成為「全城狂歡」

影迷參與互動性越強,電影節就越成功,也因此,將電影節打造成一場「全城狂歡」也是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一個特色。椰風海韻之下,在海灘觀看露天電影就是電影節的一大享受。

今年是經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上映25周年,12月6日,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首次推出「經典重現」單元,將這部經典影片帶到熱情的大東海沙灘,在海浪邊與眾人相會。海南島特有的地理環境優勢,令它成為目前國內唯一戶外沙灘放映的地點。

自12月3日起,三亞市大東海沙灘每晚放映一部「經典重現」單元影片,以此回顧電影誕生百餘年來世界各地的影史佳作,並重溫經典默片與歌舞片的黃金時代。

海南島電影節不僅堅持電影節論壇的學術性,形成影響力,還注重舉辦群眾性強的專題活動,把電影節變成了一個文化節日,其品牌影響力也會從點到面逐步擴大。

探尋電影節經濟,引發「滾雪球效應」

電影節與主辦城市之間是完全的共生關係,因此城市的魅力會讓電影節具有極強的「誘惑力」,三亞對於許多外國人來說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很多電影人藉助海南島國際電影季與中國朋友相識、與中國電影相知,這種新鮮感,是老牌電影節所無法給予的。

其實,任何一個國家、城市願意舉辦大規模電影節,首先都是為了推銷電影、形成文化影響力;其次則是通過電影節來拉動經濟增長——商家贊助、廣告、交通、餐飲、旅遊等方面,涉及的行業越多,盈利模式越健全。換言之,成熟的電影節的經濟效應並不遜於世界上任何一種博覽會、運動會。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組委會懂得利用這個平台去搭建無限的機遇,相信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還會產生「後電影節效應」,並引發「滾雪球效應」,形成價值不可估量的著名文化品牌。

電影節的舉辦可以提高三亞的全球影響力。影響力擴大以後,其他文化創意產業也會對電影節產生興趣。電影節的上下游產業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比如旅遊業、藝術品產業、服務行業等,都可以產生聯動效應。一個城市要有表現其活力的標誌性活動,電影節就可以成為這樣的活動。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舉辦一定要納入到三亞市的發展戰略當中。世界各國電影節都很強調屬地感,如果電影節不與地域完美融合到一起的話,這個電影節的生命力就是有限的。

電影節是打造國家形象、城市形象的最佳載體,如今,海南島電影節已經融入了三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電影節將和其他行業一起,產生強烈的互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