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開始,高考成績放榜,各省狀元也紛紛出爐。
苦盡甘來,少年得志,一夜爆火,……被眾多名譽和光環裹挾著的狀元們看起來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
然而,有媒體採訪了全國68個高考狀元,發現, 天才是不存在的。
所謂的「神仙」一樣的孩子,都不是一鳴驚人的奇蹟,背後暴露了這四個教育真相!
為什麼一定要進好學校?
王淇穎,裸分722分,今年的北京市高考狀元。
她來自滿載盛譽的中學,人大附中。
人大附中有多牛呢?
從04年到18年,承包了北京市整整11年的第一名,其中連續6年,包攬理科第一。
21年間出了13個高考狀元。
簡直是名校中的戰鬥機。
而今年,人大附中700分以上的學生人數更是第一,當之無愧的「海淀6小強之首」。
狀元出身名校,這並不是個例。
孟令昊,高考數學150分,語文125分、英語145分、物理98分、化學97分、地理96分。
今年山東高考改革,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拿下711分,勇奪山東高考大省的狀元。
他來自濰坊一中,這是一所山東省重點中學,國家級示範中學,全國新高考改革試點學校。
而孟令昊所在的班級,全省前50名就有3個,班主任說:就目前的成績看,這個班的學生,今年考上5個清華、北大沒什麼問題。
文章開頭提到的陝西省文理雙科狀元楊思元,強宣凱都來自同一所中學。
這所出了雙黃蛋,被稱為「陝西黃埔軍校」的西安高新第一中學也是個狠角色。
中國頂尖高中50強,西安高新一中排名第8。連續5年拿下7名狀元,連續8年保持100%學生上二本線,98%學生上重點線。
多名學生考入劍橋大學、牛津大學 ,帝國理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際名校……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一定要進好學校?
最高贊的回答是:為的不是名氣和光環,而是氛圍和圈子。
畢業於人大附中的魏欣然說,在這兒你能感受到什麼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每次表彰的時候,數百人的學生隊伍,在講台上扎堆,站得滿滿當當。主持人一個個念,從國際獎項然後國內,一般省級及以下的小獎都直接忽略,因為真的念不完。
即使你進了省競賽隊,也沒有太多目中無人的資本,你身邊那個不太起眼的小女生有可能是金牌,國獎,甚至是國際賽事的大獎得主。
可不得不承認,優秀者是少數,大部分孩子還是坐在領獎台下,膜拜著仰慕著……
但那些孩子不是自卑,而是將其視為榜樣,和同學一起,默默努力和奮進著。
好的學校是包容且多元的,你可以參加競賽、文藝、課外活動,或者主導社團、研學、志願活動,或者你只是想安靜地當一個學霸……舞台足夠大,足以讓每個人表現出最好的自己。
鄭州第七中學,全班62個學生,其中59人高考分數超過600分,最高分694分。
而班主任在採訪時候的一句話,暴露了真相:
同班和同寢室的學生都比著學。
好學校重要,更準確的說是:
好的圈子很重要,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
好的圈子能夠讓他們變得向上、自律、並且為目標不懈努力。
它能給孩子們開闊的視野,它讓每個孩子都能各展其長,互激互勵。
正是每個星辰的 微渺閃爍 ,才聚集成了星光燦爛的夜空。
為什麼好的教育,要拼爹媽?
媒體採訪高考狀元時,發現了兩個很有趣的現象。
第一個:本以為高考狀元都是書呆子,後來發現並不是。
狀元們並不死讀書,
他們平時都挺會玩的。
第二個:本以為高考狀元的爸媽都是「控制型父母」,後來發現並不是。
「你們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好像也沒怎麼教育啊。」
湖北省高考狀元唐楚玥不僅寫得一手好書法,更是興趣廣泛,會彈鋼琴,能演話劇,運動會200米跑還能拿第二名。
山東省高考狀元孟令昊,喜歡拉大提琴,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學習,早早就拿下了大提琴十級證書。高中三年,他在班上都「特立獨行」,每天的晚自習時間他都要回家練琴,雷打不動,基本上每天最少兩個小時,高三的時候每天練三個小時。
練琴帶給他的不僅是一手才藝,更是日積月累之下的堅持與恆心,是寒冬烈暑之下在琴凳上修煉的安靜與從容。
宋慶齡曾說:孩子們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
唐楚玥每天會和爸媽一起運動,每天鍛鍊三次,這樣學習會更有效率。
孟令昊的父母都是山東大學的畢業生,家庭氛圍就是民主,「爸爸媽媽特別懂我,從來都是鼓勵和引導,即便是考砸了,也都一直安慰我。」
優秀的父母都是相似的。
「神仙女兒」武亦姝當年也不是學霸,考進中學蘭生復旦的時候成績墊底。
但是進入初中後,武亦姝的成績迅速提升至年級前十名。
她爸爸每天下午4:30以後就不用手機,專心陪兩個孩子。
去年廣西高考狀元,打破高考以來的分數記錄的楊晨煜的媽媽也說過:
家長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一邊自己玩手機。
到底什麼是拼爹拼媽呢?
前年高考狀元 熊軒昂的採訪引發很多思考,出身優渥家庭的他說: 「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又好又厲害的那種,在大城市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但其實教育語境下的拼爹媽不是拼資產和繼承,而是父母的眼界格局,創造的資源環境和思維方式。
拼的不是你怎麼去「控制規範」孩子,讓他必須怎麼怎麼樣。
而是你能不能養成好的習慣,能不能成為好的榜樣去影響孩子。
孩子不願意聽,但他喜歡模仿。
一對好父母,勝過100個好老師。
為什麼一定要好好讀書?
每年高考狀元曝光總會有一批人說:狀元怎麼了,還不是要給人打工,大學沒畢業當老闆的比比皆是。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有記者採訪了30年前高考狀元的對比。
陳東,當年廣東省文科狀元,入學北大。
30年後,他成了中山大學法學院的副教授。
譚志佳,廣東省狀元,出身農村,家庭年收入不到3000元。
20年後,他入職香港大學醫學院,從事遺傳病理研究,改變原生家庭,實現新的階層跨越。
《國際金融報》對中國A股500名上市公司做過調查,其中年薪百萬級的董事長84%有高學歷,一半以上畢業於985高校。
中國最頂級的企業家大都出自最頂尖的學校。
或許你也見過這個引起整個商界矚目的烏鎮大佬飯局照片,劉強東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是當年宿遷的高考狀元,雷軍畢業於武漢大學,張一鳴畢業於南開大學……
還有著名的清華系網際網路圈,他們互相依託,提供幫助,共享資源,成為各個行業的佼佼者,做大做精,直到把這塊蛋糕壟斷。
的確,學歷不能跟著人一生,文憑也代表不了能力。但是,有些機會,在某些時候,只留給拿著這張通行證的人。
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你努力奮鬥,堅持不懈的過去。
讀書,不一定能讓你立於巔峰,但能讓你免於淪陷谷底。
而不讀書,可能輸掉的是更進一步的機會,不斷向上的力量,甚至是一生……
為什麼孩子很難,父母更不易?
文中提到的這些狀元都不是來自什麼權貴之家。
譚志佳出身農村,楊晨煜來自南寧教師家庭,孟令昊來自山東知識分子家庭,家境最好的武亦姝和熊軒昂也頂多是中產家庭出生的孩子。
貴州文科狀元興義一中黃阿想
大都是普通家庭出身的普通孩子。
他們身後,都站著擺渡人。
孩子們總說讀書苦,讀書累,但其實父母也很不容易。
為了讓孩子走出大山,她們一刻都不敢歇腳。
為了給孩子做早飯,她們要起得更早。
(這位媽媽病重得都快站不住了,卻依然堅持給孩子做了最後一頓飯。)
為了更好的教育條件,他們在惡劣的天氣里也不停止奔跑。
為了多掙點錢,他們在寒風中守著全家生活的希望。
他們也不想丟下孩子去打工,只是對不起,抱起磚頭就陪不了你,放下磚頭就抱不了你。
他們不怕壓力到底有多重,只怕掙錢的速度趕不上孩子成長的速度。
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累是髒,只知道多搬一天,孩子又能多上一天輔導班。
辛苦嗎?
特別辛苦,你無法想像。
他們不怕暴雪中飯有多涼,只擔心孩子今天穿得暖不暖吃得飽不飽,他們總說:別捨不得吃飯,錢不夠爸再給你打。
他們從來不在乎自己有多辛苦,只害怕:
對不起,孩子,讓你輸在起跑線上。
對不起,竭盡全力也給不了更好的。
對不起,爹媽會不會讓你失望?
莫言說: 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孩子,或許父母有時過於急切,
但請你多一點諒解和包容。
沒有誰比他們更捨不得你吃苦,也沒有誰比他們更明白讀書有多重要。他們只是不想讓你長大後後悔,遺憾自己當時沒有多努力一把。
我為什麼要「逼」你。
為了是你可以,而不是你本可以。
哪怕不能鯉躍龍門,但最起碼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對於我們普通人家的孩子,好好讀書,考上大學,是實現逆襲的捷徑。
30年前是,今天依然是。
-End-
作者:關山月,自由撰稿者,走人間世,寫世間人,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