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石制工具,大禹怎樣治水?他憑什麼治水成功?
標籤:中國人文歷史、先秦歷史話題事件人物、大禹怎麼治水成功?石制工具大禹治水?歷史事件雜談隨筆故事
堯、舜時代,在中國屬於傳說時代,大致在四千二百年或者略前,大禹做了天子,夏朝建立。歷史學家一般將其日期定位為四千年左右。大禹是接替舜為天子的,而舜是接替堯為天子的,這三人當政的時間在一條線上,前後相差最多不超過百年的時間。
根據傳說,堯當政的時候,中原一帶大洪水暴發。《史記》上說:「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先秦的其他典籍對這場大洪水也有記載,比如《孟子》:「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淮南子》中也有記載:「禹之時,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
但是,這些記載說的都很簡略,具體情況沒有講,洪水的範圍有多大,淹了哪些地方,淹死了多少人,這些都沒有。但關於大禹治水的情況,《史記》還是給了些信息,說大禹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入,說他削減自己建房屋的費用,將資金用在治水上,共疏浚治理了包括黃河在內的九條河流。關於大禹出行的交通工具,《史記》上說:「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這幾句話很重要,根據這幾句話推測,大洪水並沒有將中原全部變成沼澤,還有可以行車的地方,洪水淹沒的,應該只是低凹地帶。這與後世科學家考察研究那場大洪水所得出的結論大致吻合。
中國的科學家考察了大量古代文明遺址,範圍包括河南、山西、山東、青海、甘肅、江蘇、湖北等,發現遺址的文化層上的確有大洪水的痕跡。位於甘肅青海一帶的古遺址,要麼是被洪水堆積的泥沙掩埋,要麼是遺址的充填物中有大量的河流砂層。位於中原山東一帶的遺址,在人類居住面之上,發現有數米厚棕紅色的粘土,粘土的底部則夾雜有波浪狀的砂質。而泥沙層及波浪狀沙質的年代,不約而同的指向四千年前左右。
這些被泥沙掩埋或者其中有河沙充填物的遺址,有一個共同特點,地勢比較低,或在河流通過的山間盆地內,或在河流附近的平原上。可以想像,當河水暴漲衝出河道四處橫流時,生活在這些遺址內的先民無可避免的就遇難了。
在青海喇家遺址的泥沙之中,就發現有人類的屍骨,還有食物以及倒扣的陶罐等物,將四千多年前大洪水造成的慘狀呈現給今天的人們:一個成年人的骨架靠著牆,骨架的懷中還有一個兒童的骨架,兒童的口中還含著一個喝水的陶杯。
這場大洪水給先民造成的損失巨大,但華夏文明並未因此斷絕。因為在中原一帶,先民所居之地多處於傾斜的台地上,當洪水漫上較低處時,先民可以挪移到高處躲避,待到肆虐的洪水退去後,再下來重整家園,恢復農耕。
中原地區黃土堆積深厚,山前台地發育豐滿,河流下切較深。在近山傍嶺處,幾乎每條河流的兩旁,都有低平的川道,川道兩邊就是傾斜高聳的台地。如著名的二里頭遺址就處於這樣的台地上,考古學家懷疑二里頭很可能就是夏朝時期的都城。
古典籍在提到大禹治水時,說他疏通了九條河道,築堤修治了九個大湖,疏通了九條河道,築堤修治了九個大湖,鑿通了九座大山。很明顯,「九」表示很多的意思,並非實指。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要鑿通了九座大山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禹之時,屬於石器、銅器並用的時代,銅的冶煉技術還很粗燥原始,產量很少的銅基本都做禮器,在祭祀天地或先祖時用,無法普及到生產工具上。要靠石制工具掘山疏河,其效率的低下可想而知,要完成包括黃河在內的九條河流的疏通工作,工程量巨大不說,問題是洪水仍在肆虐,以先民當時的條件,靠近河流都非常困難。
那麼,四千年前的大洪水怎樣消失的,中原地區的先民是如何轉危為安,繼續走向文明之路的?
在古氣候學誕生之前,大禹治水之所以能成功,人們的解釋只有一個:疏通的辦法好,方向正確。至於用原始的石制工具如何疏通河道,完成如此大規模的工程,人們就不予深究了。
古氣候學是一門新興的科學,誕生的時間也不長,但研究探討史前氣候的方法非常先進,手段多樣。在古氣候學領域,出土的古代動物屍骨中就含有氣候信息。因為不同種類的動物對氣候條件有不同的要求,有些動物只在熱帶或亞熱帶生活,有些動物只在寒帶生活。對出土動物的遺骨測定年代後,就可以推測當時當地的氣溫。植物也是如此,不同的植物對溫度濕度有不同的要求。科學家在不同年代的土層中搜尋植物花粉及孢子,通過孢粉的種類、數量的對比,便可以推測當時當地的氣溫情況、降雨情況。
當然,科學家的手段絕不止這些。在古氣象學家的眼中,湖水中的沉泥、山洞內的石筍、樹木的年輪、地層岩層中的沉積物等,都帶有遙遠年代的氣象信息。
以石筍為例。石筍就是鐘乳石,主要生長於喀斯特地貌的洞窟中。形成原理是:喀斯特土壤中含有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喀斯特岩石又稱熔岩,由碳酸鹽、岩鹽等組成。雨水滲入喀斯特土壤,與二氧化碳作用,形成碳酸溶液,該溶液對碳酸鹽有溶解作用,當含有碳酸溶液的雨水穿過岩石的縫隙時,便溶解了不少的碳酸鈣。水滴落在洞窟地面後,水分蒸發,碳酸鈣逐漸析出,千年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的累積下來,就形成了形態各異的石筍。石筍中厚度不一的沉積條帶與樹木的年輪類似。
石筍的生長速度與沉積條帶的厚薄直接相關,而沉積條帶的厚薄取決於滴水的多少及滴水中碳酸鈣的濃度。很顯然,滴水的多少與降雨強度緊密關聯,滴水中的碳酸鈣濃度也與雨量、溫度等關係密切。
科學家通過對石筍沉積條帶的觀察研究,可以逆推千年萬年前的降雨氣溫等情況,其時間可以精確到年甚至某年的某個季度。
同樣的,古老湖泊中的沉積泥,古老岩層土層中的礦物質、植物孢粉等,也含有豐富的氣象信息。科學家通過觀察研究,便可以推算出古老年代的氣候情況。
所謂的4.2ka事件,便是科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最後一致確認的古氣候事件。該項研究首先由歐美古氣象學家提出,他們在歐美研究了大量的冰川遺址、深湖沉泥及洞中石筍等後,認定在4200年前左右,北半球發生了一次突然降溫,同時伴隨著大面積的乾旱,持續時間約為一百多年。
緊接著中國的科學家也開始了這項研究,對中國境內的湖泊沉泥、洞內石筍及古老地層中的孢粉等進行採樣觀察分析,科學家做了大量的工作,採樣的範圍幾乎囊括了中國南北東西中各個方位。在對湖北清江和尚洞中石筍的研究顯示,4.2ka事件發生時,亞夏季風的強度減弱溫度降低,出現乾旱現象。對采自內蒙古及黃土高原古土壤中的孢粉進行研究,發現在四千年左右,這些地方在溫度降低的同時,也出現了乾旱。科學家們在西藏、青海、江蘇的湖泊中採集的紋泥,在湖北神農架九大湖中採集的泥炭等物,在陝西柞水的溶洞中採集石筍,經研究後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在四千年前左右,氣候迅速由溫濕轉向涼干。通俗點說,就是天氣忽然轉冷了,降雨也大幅減少了。
也就是說,科學家確認了4.2ka氣候事件同樣發生在中國,導致了降溫及降雨的大幅減少。只不過時間比歐洲稍微推後了一些,在4000年前左右,比歐洲晚了約莫200年。
聯繫到大禹治水的成功,一切就明朗化了。夏朝的建立,也就是大禹當上天子的時間,也就在4000年前左右。因為他成功的制服了洪水,解決了洪水泛濫給先民造成的生存生活問題,舜將天子之位禪讓給了他。
大禹很幸運,藉助4.2ka事件,借著降雨量忽然大幅減少的契機,領導先民做了一些在當時力所能及的疏通工作,功成名就,為後世緬懷讚揚。同樣的,華夏先民也是幸運的,因為氣候突變而避免了更大的損失,保證了文明的火炬不滅。(3202字)
文|七孟 (陝西西安人,作家,報刊圖書寫手,常規版稅稿費出版圖書多部。蘇白傳媒旗下昆德拉傳媒編輯部策劃編輯。)
審讀:蘇白傳媒編審蘇白
運營:蘇白傳媒墨墨
其他:部分圖片供模擬想像,並不代表文字特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rT8YzG4BMH2_cNUgowz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