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李玫瑾教授:母親要積累孩子依戀自己的心理資本

2020-04-14   教育行動

李玫瑾教授談家庭教育80集,本號將持續更新,敬請關註:

李玫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研究生導師,任中國警察協會學術委員、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心理學會法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犯罪心理及測試專業方向研究生導師組組長、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學科帶頭人、專業技術二級警監等職務。

孩子心理發展有關鍵期。一歲之內叫乳兒期也叫依戀期,兩到三歲之內叫嬰兒期,四到五歲為幼兒期,五到十一歲為學生初期,十二到十五為少年期,十六到十八為青年初期。依戀期是我們教育孩子最關鍵的時期,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很弱小,他對父母,對撫養人都有相當的依戀。

性格形成關鍵期有四個時期,最重要的是第一個時期。

父母要想對孩子有真正的控制力,尤其是母親在生命的早期對孩子想有真正的控制力,就要積累孩子依戀自己的心理資本。就是孩子出生的出生年再苦再累你一定要自己撫養。

0—3歲階段(情感、人性培養期)

這是幼兒階段,是孩子跟大人接觸最為親密的階段,孩子尚在襁褓之中,與大人特別是媽媽的互動最為密切。在這個階段,他與媽媽的整個互動就構成了孩子的整個世界,媽媽的氣味、聲音、相貌都在孩子的印象之中。孩子需要吃奶了,就會通過自己哭的方式渴望得到媽媽的回應,孩子哪不舒服了,也會以自己的方式與媽媽互動,這樣就構成了一種交互,孩子從媽媽那裡得到了信任,從而構成了他以後與世界的關係。

為什麼有的孩子長大以後缺乏安全感?為什麼有的孩子總是害怕失去,不能夠坦然去接受某些東西?其實就是因為那個時期,養育人與孩子的互動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孩子整夜哭,但是沒有人來照料,他的一些需要得不到滿足,這就給他以後的人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揮之不去,等到他長大的時候,他就會在與同學交往、與他人互動過程中存在某種缺失,怯弱、膽小、憂鬱,很難形成一種積極正向的心態,可以說這都跟那個階段的互動方式有關。

在這個階段,父母就需要跟孩子形成一種有效的互動,同孩子建立信任,孩子都會有反應。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他是有感覺的,父母對孩子笑,孩子也會對著父母笑,如果父母一臉不高興,孩子也會有不開心的跡象,這就說明親子關係在這一階段主要就是父母為主導,陪伴孩子、引導孩子朝著健康正向的方向發展,需要父母注意自己同孩子的一系列用心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