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的向日葵: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2020-04-03     國際藝術書畫



(向日葵,1888——文森特·梵谷)

有時候,某件藝術品如此璀璨奪目聞名遐邇,以至於人們會忽視它當初問世時所處的背景和包含的意義。文森特·梵谷的向日葵無疑就屬此例。

以這位荷蘭畫家1888年8月在法國南部的阿爾勒所畫、現存於倫敦國家美術館的版本為例。15朵向日葵從一隻簡單的陶罐里冒出來,背景是耀眼的黃色。花兒有的新鮮挺拔,環繞著火焰般搖曳著的花瓣。有的則快要結子,已經開始凋萎。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幅畫是對時代變幻莫測的禮讚,它充滿活力的色彩孑然一改17世紀以來荷蘭花卉繪畫的悠久傳統。自1924年被收為國家美術館的藏品以來,它就大受歡迎。去年,美術館商店出售的以該畫為內容的明信片——準確地說是26110張——數量超過了全部藏品中的其他任何畫作。

梵谷最著名的向日葵靜物寫生懸掛在倫敦國家美術館內。

可是,在每年超過500萬前來國家美術館的參觀者中,很多人並不知道梵谷1888年夏天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創作了一組離奇向日葵的四幅靜物寫生系列,而這幅畫便是其中之一。當時凜冽的北風使他沒法到戶外進行創作。

這組畫的第一幅現被私人收藏,有時人們稱之為梵谷的「無名」向日葵,畫的是青綠色背景下,上了綠釉的罐子裡插著三株橙黃色的花朵。1948年它被借給克里夫蘭美術館展出了一個月之後就從未再度出展。

第二幅畫:濃重的寶藍色牆壁前,罐子裡有三朵花,前景的桌上放著另外三朵。這幅畫在1945年美國轟炸日本城市蘆屋市時被毀。第三幅和國家美術館的那幅相似,但畫了14朵向日葵,背景是青綠色的,現存於慕尼黑的Neue Pinakothek美術館。

此外,在完成這四幅向日葵之後不久,梵谷又創作了三幅副本或改版——其中一幅正由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租借給國家美術館。從1月25日到4月27日這兩幅畫將在此並列懸掛展出。

藝術之花

「公眾大都不知道梵谷創作了一組向日葵油畫,」梵谷博物館的館長、《藝術家信函》的編輯利奧·詹森說。「我問及的人十之八九都覺得這事挺新鮮。」「很多人知道向日葵中的一幅,並沒想到有一個系列,」馬丁·貝利同意他的看法。馬丁的書《我的向日葵:梵谷名作的故事》於去年發表。

第一副阿爾勒向日葵油畫被私人收藏。1948年以後就未被展出過。

1886年夏天梵谷第一次畫向日葵。兩年以後他在阿爾勒,也就是普羅旺斯地區的馬賽北部定居,他的興趣重又燃起。他請來他崇拜的法國後現代派畫家保羅·高更加入他的南方畫室,此後便開始在粉刷得雪白的室內牆壁上畫向日葵,以此增添些許亮色。梵谷租住的黃房子位於拉馬丁廣場2號,離城裡的火車站及數所妓院不遠。

高更接受了梵谷的邀請,卻不太情願。此時這位荷蘭人便開始繪製那四幅向日葵原作中的後兩幅,好等秋天客人到來以後放在他樸素的臥室里。「梵谷為高更的臥室創作了向日葵,他希望籍此為餌,把他的朋友從布列塔尼引誘過來,」貝利說。

國家美術館中的這幅畫上明顯的藍色輪廓甚至可以被視為對高更的某種致敬,後者的作品已經使用了一種類似的技巧,讓人聯想到琺琅彩釉或彩色玻璃上將單調色塊分割開來的細線條。「通過用一組向日葵圖畫來裝飾他在阿爾勒的房間,他想向高更表明作為畫家他與他的觀點是一致的,」詹森解釋到。

據《黃房子:梵谷、高更和阿爾勒混亂的九個星期》的作者馬丁·蓋福德所說,「這些向日葵讓高更驚艷不已,他多次讚賞並作為禮物向他索要。多年以後在南太平洋上高更自己也畫了一些向日葵,顯然這是向他昔日的室友致敬。」

這個版本二戰期間在日本的蘆屋市毀於戰火。

雖然這組畫已被取下,梵谷的向日葵卻把他與高更之間的友誼傳遞了下去。「我想他純粹是出於好玩才畫了這些,」詹森說。「明黃色的花朵,這使他能畫出鮮明的色彩對比,還有花瓣與莖幹的形狀與線條:這些對畫家來說都是個不小的挑戰。」「1888年夏天梵谷的繪畫能力達到了巔峰,」貝利解釋說。「他畫向日葵速度很快,並且充滿力量和信心。」梵谷在8月下旬寫給他兄弟西奧的信里說:「我現在畫畫就像馬賽人喝馬賽燉魚湯(一種普羅旺斯地區的魚湯),這不會讓你感到驚訝,因為不過就是畫大向日葵這點事罷了。」

簽名之作

梵谷立刻意識到他已經創作出了重要的東西,並且他的向日葵如此與眾不同,幾乎可以當作畫家的簽名,他為此感到欣喜。在1889年1月,當時別的畫家還在畫牡丹或蜀葵之類的花兒,他告訴西奧說,「向日葵是我的」。「梵谷很早就意識到,向日葵這個主題獨特而能引起共鳴,他可以將之變為自己的標誌,」國家美術館19世紀後期畫作的管理員克里斯多夫·里奧佩爾解釋說。

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今天梵谷的向日葵如此受歡迎:它們是這位畫家本人某種栩栩如生的寫照,至今仍令公眾著迷:他的一生命運多舛充滿戲劇性,最終於1890年飲彈而亡。

其他知名的畫作也有以組畫系列形式出現的,像莫奈的楊樹與乾草堆,曼什的溪流系列。但就梵谷的向日葵而言,他畫了若干版本並非其出名的主要原因。「我不能確定是不是組畫的形式使得向日葵受到歡迎,」貝利說。「最早的四幅中,有兩幅『遺失』了:一幅毀於戰亂,另一幅則始終被私人深藏而不露。」

這個版本與國家美術館的版本相似,懸掛在慕尼黑的Neue Pinakothek。

但梵谷的向日葵在20世紀期間大獲成功,由於畫作的直接、清晰和有力,其複製品傳遍全球。「我不想將我眼前所見原模原樣地畫下來,」梵谷在即將開始創作這組畫作之前對他兄弟說,「相反,我用色隨意,為的是更有力地表達自己。」這種感性、主觀的用色風格對現代繪畫影響極大,並在今天仍能直入人心。「我想這樣畫畫……凡是長了眼睛的人都能理解得了。」梵谷曾說。

對詹森而言,這一點,以及畫家讓人喟嘆的人生故事,還有這些畫作的價值(1987年梵谷向日葵的未簽名版本成為拍賣行有史以來最昂貴的畫作),都魅力無窮令人無法抵擋:「成就向日葵知名度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它們的優美、情感震撼力,以及一絲對人類處境的關懷,另一方面,則是大眾對虛名、金錢和神話的痴迷。每個人都能從中各取所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qWPsP3EBnkjnB-0z3tv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