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極型「的抵抗也是一種冷暴力
王先生是北方人,主食不太習慣吃米飯,特別是最近我煮雜糧飯頻率比較多,所以為了照顧他,便會買一些饅頭放在家裡。
本來一起吃飯的時候,饅頭只要放在微波爐里轉一下就可以,但是王先生的生物鐘跟普通人不一樣,而且每頓飯又總喜歡喝上兩口,於是同樣是一頓飯,他用的時間大概是我跟兒子的三倍。所以如果提前幫他把饅頭熱了,等他吃的時候又會冷掉,所以便乾脆讓他自己熱。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熱。
本來在我的認知里,這是最好的方法,但其實並不是。
這一次買了五個饅頭,並不大,以王先生的飯量,每頓兩個剛剛好。他吃到還剩一個半,便停住不吃了。每次吃飯的時候我總惦記著冰箱裡有饅頭,讓王先生把饅頭熱一下吃。然後一次次地把饅頭從冰箱裡拿出來,而王先生又一次次地「忘記」吃,把饅頭又送回去。直到昨天晚上,我和兒子吃的是紅米飯,王先生終於下定決心要吃饅頭了,還拿出來去微波爐里熱了一下,說有股酸味兒。再仔細看,說饅頭上長了霉點。
我說那就不吃了吧,他說沒關係,把外面的皮撕掉就行了。直到我說,那樣對身體不好,還是不要吃了。王先生才說,「也行,你說不吃就不吃了吧。」他這句話剛出口,我就感覺到身體里有一朵蘑菇雲爆炸了。
我真的非常憤怒,我生氣的並不是浪費了一個半饅頭,而是因為我發現,他其實是在試探我,他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要吃那剩下的那一個半饅頭。(王先生也從來不吃剩菜,做好的菜最多中午放到晚上,到了第二天,放到冰箱裡擺出綠毛,他也不會碰一下。)
我更生氣的是,如果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要吃,為什麼不說出來?明明不想吃,也從一開始就打定了主意不吃,但因為怕我責怪,所以才會採用這種「消極抵抗」的方式來任由饅頭壞掉,甚至連「把長霉的饅頭扔掉」這種小小的決定,也必須經我自己的口說出,他才能心安理得。
外人看起來都覺得王先生尊重我,又對我特別好,不管我是老是丑還是胖都不離不棄,但是每天生活在這種消極的氛圍里,沒有辦法不覺得窒息和壓抑。就是你感覺不到這個人生命的活力,就算提要求,也是拐著彎地顧左言他,讓人自己去意會。整個家庭都死氣沉沉。
我嘗試過抗爭,督促他努力,也想過很多辦法激發他的生命活力。後來放棄了,因為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饅頭的事憤怒歸憤怒,也只能下次少買一點罷了,做菜只做一頓能吃完的量。
以前我把王先生叫作「不高興先生」,後台有留言說看到這幾個字就浮現出一張沒有表情的撲克臉,覺得不舒服。但這幾個字真的是太適合王先生。敏感、易怒、但又不願意表達,即便是反抗也不願意正面衝突,而是日復一日地用一種消極的方式消耗對方的生命力。
2、拖拉、懶散、不聽話,孩子執行力差是因為「聽不見」
性格沒有好壞,這裡我並不是指責王先生的性格。類似王先生性格中的消極部分,其實也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它在孩子身上的反應叫「不聽話」,在職場中的反應叫「執行力差」。所以我最想探索的是這種消極性格的背後是什麼,以及遇到這種問題該如何解決。
兒子的性格雖然跟王先生完全不一樣,但我發現他也會用「消極」的態度來處理問題。最明顯的就是,他感興趣的吃和玩只要說一聲,就會牢牢記住,但是讓他寫作業,說了好幾遍他都像沒聽見一樣。
一般來說,家長面對孩子的這種「沒聽見」會非常憤怒,覺得孩子不尊重自己。但其實人對於自己並不是真心想做的事情,大腦的確會下意識地進行過濾,從而造成「沒聽見」的效果。
之前上心理課的時候,老師講過一個案例,一個耳聾患者前來諮詢,說自己耳朵聽不見。但到醫院檢查之後,耳朵生理上不存在任何問題,便建議他看一看心理科。
在經過催眠之後,那個患者告訴諮詢師,說他耳朵里住著一個小人,正在用一塊塊磚砌牆要把耳朵堵起來。諮詢師結合他的描述,找出因為是他既不想聽伴侶嘮叨,又不想產生衝突,才「假裝」自己失聰。
治療的方法,是諮詢師通過催眠讓他安撫耳朵里的小人,並告訴小人,「別砌啦,把磚都拿掉,再砌耳朵就聽不見啦。」慢慢地耳朵就恢復了正常。
3、消極型的性格從哪裡來?
消極的性格固然讓人惱火,但其實消極的本人才最更加痛苦的那一個。而且消極也並不完全是壞事,至少他避免了很多正面激烈的衝突,減少了實質性的傷害。
但是人消極的性格是從哪裡來的呢?
一般來說,性格不是天生,是從後天的教養環境中來。
喜歡說「不」的人,往往從小都是生長在比較安全的環境里,他們看起來慾望滿滿,心裡仿佛都裝著征服世界的夢想。他們敢於提出自己的要求,不害怕被嘲笑被打擊。所以倒推著可以大概描繪出這些人的原生家庭輪廓——一對能夠接納孩子的父母,從小給予了孩子足夠的尊重和話語權,以及相對富足安寧的家庭環境。
而那些不敢提要求,不敢說出想法的人,通常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被父母打壓掉了。這種打壓並不一定是暴力的,相反更多是心理和情感上的。
比如,王先生從小就被媽媽告知「饞」是最羞恥的污點,所以王先生對於吃的慾望最低,整個人也特別瘦。但其實哪有小孩不會對甜甜的糖果和蛋糕垂涎?直到現在王先生仍是最愛可樂和糖果。
王先生也喜歡吃,但他從來不會主動提出,只有我買回來甚至做好他才會吃。
現在的王先生已經是有自己兒子的中年男人,但是聽到他跟媽媽打電話還是會覺得客氣得過分。(王先生從來不和爸爸通電話)哪怕心裡已經打好了滿滿的腹稿,但電話一接通,媽媽幾句話就把他心裡想說的話一掃而空,剩下的就是沒話找話的尬聊,甚至一度讓兒子做他們中間的接線員。對於王先生來說,面對父母從來不敢提要求,更不可能享受撒嬌這種待遇,那種感覺就像兩個熟悉的陌生人。
4、孩子消極抵抗,父母應該怎麼辦?
- 把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
一般來說孩子,之所以會消極抵抗,是從心裡預判這件事很龐大很艱難,自己做不到。所以乾脆就不做。
比如,讓兒子跳一千個繩,他覺得很難,可以讓他先跳一百個,然後再跳一分鐘,兩分鐘。其實熟練了之後一千個繩也就10分鐘的事。
- 鼓勵孩子說「不」,鼓勵孩子有情緒
鼓勵孩子把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說出來,並附上理由。如果理由合情合理,應該給予支持。
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些情緒也需要出口。當孩子的負面情緒有了去處,便不會壓在心裡開成消極抵抗。
所以孩子有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因為自己不願意面對這些情緒,而強行把它們壓制下去。
- 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看到孩子磨蹭、說話不算數,家長首先自己很容易上火。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先思考一下孩子磨蹭的原因,作業沒寫是不會還是不願意。
不會的可以跟他一起讀題,想辦法。不願意寫可以先休息幾分鐘再寫。
(具體的情緒管理方法,可以參照「冷靜的全套方法」,即用「深呼吸」+「數深呼吸的次數」+「冷靜的自我暗示」的方法)
- 多跟孩子肢體接觸,拉近父母和孩子的距離
小時候,父母有機會一定要多多陪伴孩子。
王先生之所以跟父母這麼生疏,是因為從小就沒有好好相處過。父親嚴厲,母親愛而不能,是典型的北方家庭。
小時候親親抱抱舉高高很正常,但是上了小學以後的孩子,便漸漸不再愛跟父母肢體接觸了。可是家長對孩子所謂的「愛「,不光只停留在做飯洗衣接送方面,仍然要用實質的傳遞。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膀,這些動作都可以幫忙傳遞愛意,拉近父母和孩子的距離。
孩子感受到愛才能卸下心防才會對父母的要求積極回應。無論願意還是拒絕,任何一種回應都是回應。只有回應才能進行到下一步如何解決。
說實在的,我覺得兒子很煩,因為他喜歡說「不」。
「不想」、「不要」、「不行」……他無比的堅持自我,如果願望沒有達成,他會覺得委屈,會痛哭,會覺得世間不公。
而對於覺得跟自己想法不同的東西,他就會提出質疑,並且他的質疑,並不能簡單地糊弄或壓制過去,這讓我感覺作為他的媽媽非常累。
可是仔細想想,這不應該是七八歲的小男孩正常的反應嗎?
因為只有信任一個人,才會放心地把自己的情緒交出去。而愛用消極抵抗的人,大多是早已習慣了壓抑。
作者介紹: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電影愛好者。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
微信公眾號:陳妍媽媽(ID:chenyanmama0514)歡迎關注,討論育兒話題!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qT5wD3IBiuFnsJQVe0u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