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王羲之墨本《長風帖》中的技術細節

2020-06-15     愙齋書法

原標題:「愙齋書法」王羲之墨本《長風帖》中的技術細節

墨本長風帖

王羲之《長風帖》(臨摹本),紙本草書 27.5×40.9cm, 由《長風帖》、《賢室委頓帖》、《四紙飛白帖》三帖組成,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閣帖與大觀帖都有收錄,與此臨摹本有所出入。

是本傳為褚遂良摹本,然歷代又有多人認為米芾所摹,金石家王壯弘考釋也認為其為米芾鉤摹不疑,說此帖與米芾書法的結字姿態、用筆習慣與線條筆畫極為相似。

歷史是人編的,基本上真假難確,姑且聽之。今天要說的是,比較一下這三個帖,找到更多的王羲之的消息。

閣帖中的長風帖

大觀帖中的長風帖

墨跡刻版之後拓印出來,與原跡的用筆基本上不一樣了。所以米芾、王鐸皆知刻版對原作的損耗,不主張作為範本。事實是這樣,但歷史上留下來的好多書跡在印刷術不發達的時代只能付諸刻本得傳,那麼從這些刻本來分析原跡成為唯一的途徑。二王諸帖即是如此。兩刻帖,用筆更多的呈現出中鋒用筆的特性,墨本則更多的呈現出中側並用的小字書寫經驗,是中曲直任人想像。

這三個帖中,我認為傳遞王羲之信息最豐富的是閣帖中的刻錄。大觀帖將之重新斷行,損失了行與行之間的原始關聯所傳遞出來的氣韻。摹本墨跡則是更多的隨意性,而將原帖的趣味與氣質丟失太多。

墨本昨得二字

如上圖,墨本中的「昨得」二字,從結字上離原帖太遠,從筆力上又太浮,沒有原帖的精神。王羲之的「時」字寫法來自於漢人的書寫,在其它諸帖中也時有出現。墨本則想當然的一掠而過,不清晰、不結實。「得」字是己意出之,未忠實於原帖。

墨本與刻本差異

仔細看過兩刻本後,再來分析一下墨本摹寫的如何,以期分析出原帖的較真實的消息。長風帖的釋文是「每念長風,不可居忍,昨得其書,既毀頓,又復壯溫,深可憂」。還有如下情況可資研究。

墨本中的「念」字最後一筆未收好筆——指與下一字的關聯性,筆滑出,線條長度還短,與「長」字的撇不相屬,兩刻本則處理的非常到位。

「忍」字中的撇點所形成的叉筆畫不著紙,太弱,筆滑過。兩刻帖相當結實。

第二行字,章法出現大的失誤,上下氣息散亂,「毀、頓」二字間無緣由的割裂,使氣息斷裂,失去了自然書寫的性態。

「深可」二字相連處,筆未作適當調整,信筆掠過,是典型的筆力輕浮,功力欠缺。

「不可」二字中,「可」字的橫與末筆相距太遠,失去了漢字的比例。

因而,這一摹本,無論從忠實於原帖之質還是己意臨寫,都算不上好的作品,更不可能是對著原跡雙鉤填墨了。如果說是米芾所臨,覺得也不是太合適,米芾的功力與書寫習慣不會出現這樣的用筆缺陷。又,整帖當中,「鶴膝」隨處可見,這正是二王更多摹本中常見的毛病,米芾寫字乾脆利落了無「鶴膝」。

沒有看到真本,但與《長風帖》相連的下一帖《賢室委頓帖》似乎筆畫振動,一派米家氣息,又使人否定了既往的認知,管他呢,可能老米心情不佳開始寫字後漸轉佳吧,沒定數。

臨摹二王,要比較好多刻本,找出其更多的消息,然後始下筆才能更多的理解原帖,並因而覓見古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qP1dtnIBnkjnB-0zZcv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