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溝通是一門大學問。
現在很多親子關係緊張,父母動不動就對孩子發火,孩子不想聽就甩門而去,都是因為父母與孩子溝通不暢造成的。
親子關係糟糕,大部分都是父母不會溝通導致的。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反思自己。這才是親子關係緩和的開始。
父母之所以與孩子溝通不暢,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
第一種原因:不對等的關係
父母認為自己與孩子之間是一種聽從、依附的關係,「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必須聽我的。」或「你還小,懂啥,讓你幹啥你幹啥。」「我是你親爹(親媽)還能害你不成?」等等所謂的 「都是為孩子好」。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所給予孩子的,孩子未必喜歡你。
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如何孩子任由父母安排或「擺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無法「斷奶」,成為一個依賴性很強的人。男孩容易成為「寶媽男」,女孩容易成為「啃老族」。
父母與孩子不對等的關係實際上是父母對子女的一種控制,也反映出父母對孩子的依賴。
所以說,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不是孩子獨自不能把事情辦好,而是父母對他們不放手,不讓孩子擺脫他們的掌控。因此,宗慶山老師寫了一本名為《斷乳》的書,書中的觀點是:父母與孩子必須雙向斷乳,親子關係才能正常化。
第二種原因:負面情緒轉移
很多父母都會故意找孩子的「茬」。明明是自己在單位受氣了,回到家負面情緒還沒有消化,就會看啥啥不順眼。檢查孩子作業時,其實孩子的作業比昨天做的好,忍不住對孩子一頓亂批,搞的孩子既害怕又迷茫,孩子成了無辜的受害者。
所以有一種說法:媽媽的好情緒是一個家的定海神針。
智慧的媽媽懂得把壞情緒留在門外,把愛帶回家。
第三種原因:對孩子期望過高
有些父母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況不滿意,希望孩子長大後能考上名校,混得比自己強,同時為自己掙面子。
父母這樣想的同時,就會對孩子充滿期待,當孩子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優秀、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時,內心就會很焦慮。
在這種焦慮的驅使下,父母的眼中只有孩子的缺點,很少有孩子的優點。即使孩子做的好,父母認為孩子還應該做的更好。
孩子在父母不斷給自己施壓下,倔強一些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叛逆;內向一些的孩子就會變得自閉,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氣。
要想擁有和諧、溫馨的親子關係,主動權在父母,不在孩子。
跟孩子溝通好,是建立正常的親子關係的前提。那麼,如何與孩子做好溝通呢?
【1】理性的、平和的個人情緒至關重要。
人都是情緒性的動物,但能控制情緒是一個人應有的教養。
一個家裡,如果爸爸或媽媽情緒不穩定,孩子內心很緊張。即使孩子聽你的話,也是忌憚於你是「河東獅吼」或者「虎爸虎媽」。
這種因害怕或恐懼導致的聽話對孩子的心理會造成傷害。孩子小的時候很有效,等孩子上了中學以後,有了反抗意識,就會跟你對著干。
環境培養人。凡是那些知書達理的孩子,父母肯定是有教養的人;而那些胡攪蠻纏的孩子背後,也一定有素質有待提高的父母。
因此,與孩子建立溝通關係,父母的好情緒是基礎。在家人和孩子面前發脾氣的人都是最沒出息的人。
【2】與孩子建立信任的關係
很多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孩子越大越不聽話!」
孩子不聽你的話,是因為他不信任你。一旦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想再建立起來,不容易。那麼,父母如何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呢?
第一條,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可以表現在這幾種情景中。和孩子溝通要付下身與孩子平視,不要居高臨下;協助孩子默寫作業,不要一邊看手機一邊給他挑單詞;不要把孩子關在書房寫作業,自己在客廳里看電視等等。
第二條,理解孩子
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受了欺負,哭著回家跟父母傾訴時,父母不應該指責:「哭啥哭,沒出息!為啥別人老欺負你?你就不能跟他打!」父母這樣指責孩子,孩子更委屈,還會更害怕。
正確的做法是:蹲下來,給孩子一個擁抱,替他擦掉眼淚問他:「發生什麼事了,寶貝,讓你受這麼大的委屈?」這樣說跟孩子達到了很好的共情。孩子就會想:媽媽是理解我的,知道我受委屈了。他的壞情緒一下子就釋放了一半。很多時候,孩子只是想得到父母的認可和理解,僅此而已。
【3】溝通要適度,太頻繁反而效果不明顯
做什麼事都要有一個度,和孩子溝通也一樣。
如果大事小事都和孩子一本正經的溝通,也會干擾孩子的成長。很多時候,父母只需要做一個有耐心的觀察員。不要急著與孩子溝通,因為你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
溝通太頻繁就成了控制。
孩子一旦感覺父母是在控制他,就會對父母失去信任,親子關係就會變得糟糕。
心靈感悟:
把孩子看做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做好溝通的前提,也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基礎。
讓我們一起重溫紀伯倫的經典名言: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他們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