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泊湖連環戰」:抗戰初期的一場重大戰役

2020-02-05     鏡泊湖小葉子


「鏡泊湖連環戰」:抗戰初期的一場重大戰役

無風即風 2016-05-10


經國內專家學者歷時多年考證,發生在1932年、由中共黨員李延祿直接指揮的「鏡泊湖連環戰」,規模大、日軍傷亡多,在抗戰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於東北抗聯史料未被充分挖掘,相關研究尚待深入,加之侵華日軍刻意遮掩,這場輝煌戰役的真相被歷史湮沒。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當局奉行不抵抗政策,日本關東軍僅以一個師團的兵力輕取遼寧、吉林兩省,隨即向北滿地區進犯,東北全境淪陷在即。在民族危亡關頭,東北愛國軍民自發組成各種形式的抗日義勇軍,衝上抗擊侵略、守土衛民的戰場,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虜的精神。「鏡泊湖連環戰」就是發生在抗戰初期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和指揮的一場重大戰役。

中國國民救國軍的興起

1932年2月8日,原吉林軍營長王德林在延吉小城子誓師抗日,宣布成立中國國民救國軍,附近愛國民眾紛紛自帶槍馬來投,不數日擁眾萬餘人。中共滿洲省委對這支抗日武裝予以特別關注,特派與王德林有舊交的中共黨員李延祿進入救國軍,協助王德林共赴國難,被王德林委任為救國軍參謀長。2月20日,救國軍兵分三路對敦化縣城突發攻擊,城內日偽軍倉促應戰,事先潛入城內的救國軍戰士及愛國警團趁機四處點火,救國軍順利突破南門,占領了制高點炮台,斃傷日軍守備隊長長谷大尉以下50餘人,救國軍首戰告捷。城內青壯和青年學生踴躍參加救國軍,愛國士紳熱情捐款,普通民眾自願組織擔架隊、慰問隊。然而不出幾日,大股日軍出動反撲,又有飛機和重炮猛轟,幾處城池坍塌,多處民房被毀。王德林考慮到敵勢洶洶,硬頂必然殃及百姓,遂下令撤出敦化,部隊轉向鏡泊湖山區。

當時,日軍已經占據北滿重鎮哈爾濱。曾在哈爾濱打響抗日保衛戰的吉林自衛軍總司令李杜,率領所部撤往哈東的珠河(今尚志)、方正、延壽一線,準備聯合黑龍江的馬占山,伺機反攻哈爾濱。

日本侵略軍為了對付風起雲湧的東北各地義勇軍,急從國內增調大批兵力,控制各大中城市、交通樞紐和要害關隘。同時玩弄「和談」陰謀,誘降了吉林自衛軍前敵總指揮,然後出動重兵攻襲哈東,李杜等部應戰不利,相繼撤回松花江下游的依蘭一帶。

「鏡泊湖連環戰」重創日軍

趁哈東一帶空虛,日軍第二師團長多門二郎命令侵華日軍主力、第十五旅團長天野六郎率兵前往綏寧「征剿」王德林所部。據20世紀90年代日本亞洲歷史資料中心公開的檔案史料記載,天野所率部隊包括野炮兵第二聯隊第二大隊、騎兵第二聯隊一個小隊、工兵一小隊、自動車一小隊、師團通信隊一部、裝甲自動車一小隊等,總兵力近千人,乘鐵甲列車直撲海林。

1933年11月,東北義勇軍總司令宣傳處編寫的《國民救國軍抗日血戰史》(以下簡稱《血戰史》)中,也記載田(天)野旅團長統帥「日兵千餘名」。除天野部隊外,另有日軍獨立守備大隊第六大隊長上田利三郎組成上田支隊,從敦化出動北進,企圖兩路夾擊,將在綏寧一帶立足未穩的救國軍一舉扼殺。

日文資料記載,天野旅團於1932年3月4日從一面坡出發,3月6日進入海林,當日下午3時進入寧安。《血戰史》的記載在時間上與日方略有出入,記載天野旅團進入海林為3月4日。戰鬥狀況是,天野旅團一部剛剛進入海林,遭到救國軍劉萬魁團的突襲,「彼此肉搏,殊為激烈」「斃敵84名,(救國軍)陣亡楊團附、吳營長、黃連附以下26名,負傷23名」。天野旅團惶惶然進入寧安死守不出,等待上田支隊。3月18日(一說13日),上田支隊從敦化出發,進至敦寧公路的「牆縫」地帶(「牆縫」位於牡丹江入口處的「小龍灣」,據當地人介紹,過去河邊的山坡光禿無樹,沿河5里長都是一人多高的岩石壁,牆一樣的岩石壁時斷時續,被當地人稱為「牆縫」,是當時日軍入侵的必經之地。這種地勢,若埋伏在岩石後,扼守各個縫口,非常方便用手榴彈集中消滅向上進攻的敵人)時,愛國獵人陳文起置個人生死於不顧,把敵人引進救國軍的伏擊圈。《血戰史》記載,「牆縫」戰鬥「計斃敵120名,負傷數目不明」「我軍陣亡連長卓景福、連附盧慶以下9名」。上田支隊受挫後向鏡泊湖的南湖頭進軍,在這裡又遭到救國軍孔憲榮、姚振山等部的阻擊,「計斃敵132名」,「我軍陣亡15名」。上田支隊接連受挫,惱羞成怒,兵至鸚哥嶺(一說松乙溝)時,為防備救國軍的伏兵,竟施放硫磺彈焚燒山林,救國軍猝不及防,「救國軍連長朴永和以下90名官兵殉國」。是役「斃敵13名,獲三八式槍12支,子彈3000餘粒」。救國軍經過一系列戰鬥,部隊頗有減員,武器彈藥也現不足。救國軍參謀長李延祿急向駐綏芬河的東北軍第21旅旅長張治邦「借兵」,張治邦特派驍將張永銘連長率一個連協同救國軍作戰。在李延祿的指揮下,救國軍補充團與張永銘連埋伏在關家小鋪一帶,又一次給予上田支隊重創。但在激戰中,張永銘連長及大部分官兵壯烈殉國,活下來的只有連司務長等11人。《血戰史》記載,關家小鋪戰鬥「斃敵26名」「李參謀長部下陣亡張連長以下63名」。

另據1979年出版的《過去的年代——關於東北抗聯四軍的回憶》一書(李延祿口述,駱賓基整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記載,潰退日軍在撤回哈爾濱之際,在高嶺子又遭遇鐵路工人抗日武裝的襲擊,頗有損失。

綜上,在整個「鏡泊湖連環戰」中,如果按照《血戰史》的記載,救國軍計擊斃日軍375人,救國軍官兵犧牲203人。20世紀80年代,東三省學界聯合進行東北抗日聯軍史的研究。90年代初,相繼出版《東北抗日聯軍史》及各軍史。其中,《東北抗聯第四軍》一書對「鏡泊湖連環戰」的記述是:「王德林批准了補充團在牆縫……打伏擊戰的計劃,並把庫存的一批手榴彈調撥給補充團,還在補充團左右翼布置了掩護兵力」,是役「擊斃日軍松本大尉以下120餘名」,另在松乙溝,上田支隊「被打死30餘人」。上田支隊與天野旅團在寧安會合時,「兵力已損失1/3以上」。為準確起見,該書作者龔惠與時任黑龍江省黨史研究室主任、《東北抗日聯軍史》編寫組負責人之一的金宇鍾曾特意拜訪過李延祿,徵求對《東北抗聯第四軍》以及「鏡泊湖連環戰大捷」等細節描述的意見,李延祿沒有表示異議,並為《東北抗聯第四軍》作了序。序言中說,「書稿用鐵的事實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的罪行,如實地介紹了東北抗日聯軍艱苦抗戰、英勇鬥爭的史實」。

連環戰後救國軍堅持抗戰

救國軍組織的「鏡泊湖連環戰」,不僅遏止了日軍沿中東路偷襲吉林自衛軍後方的企圖,支援了哈爾濱東線以及松花江北各作戰部隊的軍事行動,而且重創了來犯日軍,取得抗日義勇軍戰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戰績。連環戰後,王德林率領救國軍轉戰在綏寧一線,並受任吉林自衛軍左路副總指揮,配合吉林自衛軍和馬占山部反攻哈爾濱。1932年4月下旬,吉林自衛軍兵分三路反攻哈爾濱,馬占山部隊也在松花江北展開了軍事行動,各路大軍一度兵臨哈埠周邊的賓縣、松浦和對青山一線,對哈爾濱構成威脅。為固守北滿重鎮哈爾濱,日軍收買齊齊哈爾漢奸武裝襲擾馬占山部隊的後方,馬部只得後撤。對吉林自衛軍,日軍採取偷襲戰術,利用艦船從水路突襲自衛軍大本營依蘭,依蘭失守,致使前線部隊失去後方的補給。日軍又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吉黑義勇軍聯合反攻哈爾濱的重大戰役功敗垂成。當年10月,日軍以第十四師團為主力沿中東路向吉林自衛軍及救國軍活動的寧安、綏芬河、虎林、密山、饒河一帶進擊,另有偽軍幾個旅的兵力配合。1932年末,王德林退守東寧縣城,準備做最後一搏。1933年1月5日,6000餘名日偽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兵分兩路向東寧縣城猛攻,王德林指揮所部堅守了一周左右,終因敵強我弱,彈械兩虧,無力支撐。1月13日,王德林率餘部撤出縣城,轉入蘇聯境內。臨行前,王德林委任吳義成為代總司令、周保中為參謀長,令他們收整殘部,繼續堅持抗日鬥爭。王德林率領的中國國民救國軍的抗日活動雖然失敗了,但是救國軍餘部仍然在白山黑水間堅持抗戰。更可貴的是,救國軍餘部中有一大批官兵主動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投身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聯軍中。

1933年冬,周保中率領一隊人馬進入寧安,聯合工農義務隊以及救國軍餘部柴世榮、傅顯明、王汝起、王毓峰、李荊璞等部,成立綏寧反日同盟軍。1935年初改編成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周保中任軍長,副軍長柴世榮以及師長傅顯明、王毓峰、王汝起、李荊璞等人都是原救國軍的骨幹力量。在後來的殘酷鬥爭中,柴世榮、王汝起、王毓峰、傅顯明英勇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王德林入關後,李延祿率補充團進入寧安南部,成立救國游擊軍,原救國軍舊部史忠恆、楊太和、李鳳山、馮守臣等人主動投身到救國游擊軍中。後來,這支部隊改編成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李延祿為軍長,史忠恆、楊太和、李鳳山、馮守臣任師長,繼續與侵略者展開不屈不撓的鬥爭,史忠恆等人最後把一腔熱血灑在白山黑水間。

1938年12月20日,王德林在家鄉病故。中共中央特在《解放》周刊上發表悼念文章,文中稱,「在此抗戰進入有利於我和不利於敵的敵我相持新階段時,喪失這個民族老英雄,實乃我中華民族的一個損失。王將軍雖已逝世,然而,他留在東北的舊部如李延祿、周保中、柴世榮等所領導的義勇軍,都已參加或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王將軍保衛祖國及殺敵的精神不死,願我愛國青年,共同學習民族老英雄為國奮鬥的精神,並共勉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pap3GHAB3uTiws8K8Hc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