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邯鄲。在成為秦國君主之後,推行了各種提升國力、軍力的方法,使秦國之武力為七國之最,最終統一了最後的六個諸侯國,完成了華夏大一統。建立了我國歷史上影響力極為強大的一個封建帝國,秦朝的建立,實質上也奠定了往後兩千多年的基本封建統治制度的格局。也是華夏歷史上數千年以來第一個使用「皇帝」名號的帝王,被稱為「千古一帝」。在他的從政生涯中他踐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舉措,為後來的中原文化的發展的統一性打下了基礎。軍事上北擊匈奴、南征百越,進一步鞏固了中原王朝在整個華夏大地的統治力。
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在死後也是受到了前無古人的喪葬待遇。有人說秦始皇的一生滿是殺戮,算不上一位明君,但是我們也不得承認他所作的一切對後來華夏的歷史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死後的他的陵墓也是如此的恢宏壯麗。除了其他帝王同樣擁有的豐厚的陪葬品,以及龐大的地宮群落之外,秦始皇陵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其中的有著極為複雜的脈絡設計以及各種危險的機關。
在其墓穴之中除了各種各樣的防盜機關之外最受外人關注的就是這裡有著用量極為龐大的水銀,水銀也就是液態金屬汞,汞在常溫常壓下的狀態是液態的,而且外貌酷似液化的白銀故而得名。那麼秦始皇陵內部到底填充了多少水銀?其實除了地宮的修建者和規劃者之外,後人對這個數據其實沒有具體測量過,所有的數據都是源自相關估算,因為水銀對人體有著極大的毒性所以具體的測量行動不具有可取性。
但是在皇陵的上方封土堆之上有著很多的植物,我們從皇陵上方山頂的植物外觀中就可以看出來這裡的水銀到底多到什麼程度。這些植物中最多的就是石榴樹,看了山頂的石榴樹,我們就明白了,地下皇陵中的水銀含量是如此之多。
以水銀造江河大海
秦始皇陵中的各個宮室之間的位置都有著非常巧妙的關係,中間有著一些非常特殊的「江河」,當然用水銀有著強烈毒性的液態金屬來製造著「江河大海」並不是單單為了營造氣勢恢宏的宮室那麼簡單,自然也不是單純的為了自然景觀,畢竟墓穴的存在是有其獨特意義的。液態金屬汞是具有著較好的揮發性的,也就是在這番處理之後,整個墓穴之內都會瀰漫著氣態汞,在墓室中有很多的陪葬品,還有皇帝的遺體在這裡,對物品和屍體來說都有著很好的防腐敗的作用。
再者就是防盜,水銀無論是對植物、還是動物都有著或多或少的毒性,對於人類而言這種毒性是足以致命的,盜墓者進入墓穴之後等待他們的不僅僅只有機關暗道以及隨時可能發射出來的弩箭之外,還有墓室之內濃重的水銀氣體,要想潛入地宮中尋找寶物那麼盜墓者就會吸入很多的水銀氣體,導致死亡。就算啟用一些防範措施,但是這可以稱為江海水銀含量並不是簡單就能防禦的,最終或許在這千百年來都沒有一個盜墓者成功的獲取過其中的寶物吧。
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在始皇帝之前,帝王的喪葬中水銀的使用已經是非常的普遍了,也有過使用水銀灌溉墓室的做法,但是如同秦始皇陵這般使用量的完全沒有,那麼為什麼在始皇帝的眼中,水銀的使用會變得如此的重要。難道說真的是想再追求一下屍骨不腐以求長生?這些都只是無端的猜想,再美好的願望都不能使人逃離生死的束縛,人是社會性質的人,同樣也是自然性質的人,也是一種生物,生老病死是常態。哪怕嬴政是千古一帝同樣如此。
對於寫《史記》的司馬遷來說大量的水銀用來造「江河大海」是有著一些獨特的用處的,他認為始皇帝是一個相信「始終五德」的帝王,東周、西周是火德,那麼自己滅掉了西周剩下的所有諸侯國成就了一統天下目標,那麼秦朝就是「水德」。將自己的統治稱之為「水德之治」,那麼在自己死後將地宮的結構構築成天上銀河一般,再用水銀將宮室之間的溝渠全部灌滿,是不是想藉助這「江河大海」,讓自己死後仍然可以繼續自己的「水德之治」呢?這只是司馬遷的個人見解,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從始皇帝思想的角度分析了一下,是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大量水銀的由來
「汞」這種金屬在自然界中極難以單質汞的形式存在,通常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汞與硫的親和性較強,而與銅的親和性非常差,所以自然界的汞都是硫化汞的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對銅製品的使用已經非常的普遍了,就當時冶煉技術而言,只要在自然界尋找到硫化汞礦物的存在想要獲得水銀就比較的容易了。所以對於水銀的使用,我國有著很長久的歷史。
秦始皇陵內部到底填充了多少水銀?如果你能夠仔細的看了山頂的石榴樹,也就是在秦始皇陵上方的封土堆的山頂栽種的石榴樹如此矮小和稀疏,我們就能明白了地下的水銀含量是極高的。這些石榴樹大部分都是體干十分的矮小,而且看上去外觀也非常的奇怪,仿佛受到了什麼東西干擾讓這些樹木變得非常的扭曲,基本上在這山林中除了石榴樹這樣具有較強生存能力的樹木之外就沒有其他稍微高大一點的樹木了,連野草的生長都很稀少。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秦始皇陵地下的水銀含量有多高。根據有關專家的估計這裡的水銀含量大致在100噸左右.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就算冶煉技術有所突破,但是就當時的生產水平來說是如何弄到如此巨量的水銀來供陵墓使用的呢?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人物,一位來自巴蜀地區的女性實業家。巴寡婦清,名清,巴是巴郡的意思,具體姓氏已經不可考據了,所以用巴作為姓氏。是如今長壽千佛人氏。他是我們國家最早的女性企業家,曾經出資長城的修建工程,還為秦始皇陵的修建提供了大量的水銀。經營丹砂礦物生意,也就是汞的相關化合物的礦物,資產非常的雄厚,所以很可能是因為有了她的幫助秦始皇陵才有了如此巨量的水銀可供使用。
結語
石榴樹在我們國家的種植歷史只能追溯到漢朝,也就是在皇陵修建多年後才有可能種植上了石榴,或許是因為在這皇陵之上需要一定的綠植來美化和掩飾吧。再者就是石榴的生命力比較的頑強在這個地方種植上石榴樹就比較的適宜。秦始皇陵的發現其實這些石榴樹也有一定的功勞,放眼其他地方的作物和樹木,就只有這片丘陵的樹木這般矮小和奇特。要注意到這個奇特的地方也就不是那麼困難了。雖然如今的科技和相關技術已經如此成熟了,但是陵墓中一些地方考古學家們依舊是還未有過深入的探索,一方面是安全因素考慮,另外就是想保持陵墓最原始的樣子。畢竟對這些保存完好的遺蹟最好的保護就是不要干擾。
這座陵墓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它的眾多背後故事我們如今依然不算十分清楚,很多已經都沒有了歷史考究,所以還是希望在以後的歲月中有人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關於這個陵墓的歷史和故事,讓我們更加清晰的理解那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