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圖片來自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戀小暖
前不久,黃磊又靠著育兒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事情是這樣的,妹妹早晨起床發個小脾氣,等到中午的時候,黃磊過來調侃妹妹:
「今天早上是誰在發脾氣啊。」
妹妹傲嬌地回懟了一句:
「你明知故問。」
(圖片來自網絡)
黃老師還被大家調侃為「馬後炮」,我覺得得幸虧黃老師是馬後炮呢,這樣才說明他沒有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當場呵斥她。
孩子發脾氣是一件極常見的事情,但又是一件讓家長很頭疼的事,那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前兩天假期的時候和幾位媽媽在樓下聊天,聽一位媽媽講起了自家「小魔王」的事跡:
那天我下班回家正在準備晚飯,他一個人在客廳里看繪本,一切都很和諧。
可能他忽然要我帶著他到樓下摘樹葉,原來是繪本里講到了樹葉的知識,外面天都快黑了,爸爸又沒有在家,我便拿出商量的口氣跟他講:
「今天天都要黑了,媽媽還要給你準備晚餐,等周六那天媽媽帶你去公園摘好不好?」
小魔王不樂意,非要立刻就拉著我出門,我脾氣也有點上來了,沒好氣地訓斥了他一句。
他當時沒講話,我以為他放棄了出門的想法,就轉身到廚房裡忙活了。
可是還沒過兩分鐘,就聽到客廳里一聲巨響,原來他把實木椅子推倒了,繪本也被撕了,亂七八糟地扔在地上,他還在那瞪著眼睛看我,好像我是他仇人似的。
當時我就炸了,直接上去給了他一頓「竹筍炒肉絲」,看他以後還敢不敢亂發脾氣了。
其實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平時孩子就是上天帶給我們的小天使,可一旦發起脾氣來,大哭大鬧、撒潑打滾,甚至是破壞東西,簡直就是一個小惡魔。
而對於孩子發脾氣,家長也很無奈,剛開始還能耐心地哄他,可是越到後來越暴躁,甚至想直接打斷他的腿......
(圖片來自網絡)
可能我們大部分的家長都認為,孩子發脾氣=不聽話+慣壞了,所以解決方法就是孩子一定要於服從家長的權威。
但其實,孩子發脾氣,背後可能也隱藏也一些你不知道原因,想要和平地去化解孩子的「暴躁一刻」,就要去了解孩子發脾氣的真實原因。
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可能是什麼呢?
著名的心理學專家李玫謹曾在一次講座中,詳細地闡述了孩子長大之後脾氣暴躁的原因,就是父母早期對孩子的陪伴不到位。
在孩子的嬰兒時期,很多家長會堅持一種比較傳統的育兒方式,就是認為孩子在哭鬧的時候,不會第一時間把他抱起來去安撫他,認為這樣會把孩子慣壞。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冷血的育兒方式,不僅會讓孩子的身體感到難受,更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一種極大的不安全感。
當孩子長大一點,遇到麻煩和不順心的事,就會本能喚醒嬰兒時期的生理記憶,表現出來就是情緒激動,脾氣暴躁,很多時候孩子不可愛,可能是因為他缺愛。
所以,如果孩子在發脾氣時表現的非常暴躁,我們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給了他足夠的陪伴,而不是一昧的去譴責他不懂事。
(圖片來自網絡)
孩子發脾氣,也是情緒管理能力的不足。
當我們成年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情緒,比如大醉一場、瘋狂購物、或者一個人躲在被子裡大哭......
當我們把這些負面情緒釋放出來後,它才不會傷到我們。
但是對於表達能力有限的孩子來說,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可能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由於孩子缺乏感知、理解、掌控、宣洩情緒的能力,他們從來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自我調節,所以他們通常會被負面情緒牽著鼻子走,表現出來就是大哭大鬧,脾氣暴躁的樣子。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戈夫曼說:
「孩子發脾氣時,正是大人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教育的好時機。」
所以,孩子發脾氣的時間,也正是他成長的一個時機。
孩子發脾氣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是訴求得不到滿足。
這個訴求一方面是對他人的,比如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想要新的玩具,想要現在就出去玩,或者是不想去上學......
但是我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辦法滿足他,當他的期望落空時,就會發脾氣,耍性子。
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五歲之後的孩子就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自尊心開始萌芽,他非常渴望關注,很想要把什麼都做好。
但由於他能力有限,會遭遇到很多的挫折,而面對這些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他會感到很沮喪很失落,這個時候就很容易發脾氣。
所以,對於五歲以上的孩子,少批評多鼓勵,他會把事情做得更好。
分析了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原因之後,我們是不是發現,其實孩子發脾氣並不是一件錯事,反而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機會。
那麼,最關鍵的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平復情緒,得到成長呢?
先認同情緒,再解決問題。
當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要盡力堅持「我去理解孩子,而不是讓孩子理解我」的原則,想要平復孩子的情緒,首先你自己要理解他,站在他的角度去體諒他。
孩子發脾氣不是什麼錯,你要允許孩子發脾氣。
兒童心理學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去組織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在上文中我們也講到,孩子發脾氣其實是在宣洩自己的情緒,如果我們一直在阻止他發脾氣,那麼實際上就是在剝奪孩子自己處理情緒的機會,這樣可能造成的後果就是,在處理情緒上,他比同齡人成長得更慢。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要給他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自己去宣洩,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對他不管不問,可能你不需要滔滔不絕地開導他,但你要讓他知道,當他失望難過的時候你會他身邊。
(圖片來自網絡)
其次,我們可以教會他如何去宣洩情緒,比如繪畫、寫日記,或者做一些劇烈運動,都可以讓他們學會面對自己的情緒。
如果他會有一些暴力行為,比如摔東西,等他情緒平復下來之後,我們可以讓他自己去打掃,或者給予他一些小懲罰,讓他明白做了錯事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樣他就會在潛意識裡要求自己不再犯這些錯,也就逐漸懂得了去控制情緒。
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曾說:
「當孩子的確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很坦誠的方式,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
好的家庭教育,從來不會靠著暴力去解決問題,溝通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善於傾聽孩子心聲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往往更親密,家庭關係也更加和諧。
所以,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到底是不是「小惡魔」,關鍵是在於你會不會去溝通、體諒和包容他。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