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這四種家庭容易養出「好欺負」的孩子

2019-11-02   鹿媽親子

昨天去看了《少年的你》,電影好壓抑,好幾個場景都安靜的可怕。心裡好難受。都說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沒想到孩子的世界竟也如此惡毒與黑暗。

最心痛的是,被霸凌的孩子一聲聲求救的吶喊,卻沒有迴響,無人訴說,沒有人幫他們,他們只有自己扛著,忍著,離不開逃不了。那些被霸凌自殺的孩子,真的不是不夠堅強,是深深的絕望。

我祈禱我的孩子千萬不要遇到校園霸凌,萬一被欺負,他會不會和我訴說,我能否給他足夠的支持和保護。

出了電影院,小北那句:「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在腦海里久久揮之不去。陳念還算幸運,遇到了願意保護她的小北,遺憾的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陳念的運氣。

「我保護你」理應來自父母,而不是一個同樣傷痕累累的同類。孩子被欺負,首先站出來的應該是家長。而在電影里,家長消失了:胡小蝶一直到跳樓家長也沒出現;陳念的媽媽一直在電話那端說著令人絕望的話;小北13歲就被媽媽拋棄了。家長是出事後才消失的嗎?並不是,他們已經習慣性的在消失在孩子的世界裡了。

校園裡的霸凌,原生家庭來買單

被霸凌者陳念,施暴者魏萊,流浪街頭的小混混小北,都有一個共同點:來自糟糕的原生家庭。

  • 陳念:

陳念的媽媽沒有穩定的工作,靠做徽商餬口,根本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賣三無面膜,欠了不少錢,經常被債主找上門。媽媽選擇躲避,丟下女兒獨自面對。

頂著高考壓力的陳念連一個安靜的複習地點都沒有。為了防止債主發現家裡有人,她在家不敢開窗簾,債主敲門的時候立刻關燈,縮在角落裡。

這樣的家,不是港灣,是驚濤駭浪。

而在陳念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負後,實在扛不住,打電話給媽媽哭訴,電話那頭媽媽不僅沒有要為她出氣,打抱不平,連最基本的安慰也沒有。而是風輕雲淡地說:你一個孩子,他們能對你怎麼樣。

只會叫孩子一味的忍耐,等考上大學,日子就好過了。甚至拚命地倒苦水:「我日子也不好過,有幾個人敷面膜過敏了,天天來鬧」。無助的陳念握著電話默默流淚。父母自己都一地雞毛,哪裡有精力保護孩子。不稱職的母親,讓陳念過早地懂事,不指望媽媽為自己遮風擋雨,反倒是處處為媽媽操心:」我到北京上大學,你就在我們學校門口開個小店,我負責帶同學天天來消費。「

當警察問她:「為什麼不報警?」時,陳念絕望地回了一句:」有用嗎?有誰會來幫我?「比起孩子在外面受到的傷害,來自最親近的家人的冷漠、麻木卻是更大的痛。

沒有被愛照亮的孩子活在陰溝里。

  • 小北

同樣活在陰溝里的另一個孩子是小北。該上學的年紀,在街頭當混混。

他的父親在他小時候就扔下他們母子跑了,為了養活自己,母親想辦法去依靠新的男人。一天,兩人難得吃上肉包子,可吃著吃著,母親開始打小北。因為他這個拖油瓶,男人離開了母親。從此小北再也沒見過媽媽了,被迫在街頭當混混,自己保護自己。

  • 魏萊

魏萊家庭富裕,什麼也不缺,唯獨缺愛。這個家裡只有冷冰冰的金錢和名利。爸爸對魏萊的要求非常高,女兒不優秀會讓家裡覺得沒面子。因為高考復讀,父親已經一年沒有和女兒說話了。

心理學家說,放任型和專制型的家庭最容易產生霸凌者。溺愛和控制都不是愛,很多暴力和傷害,或許都是源自傷害和缺愛。

電影演的是孩子之間的血雨腥風,暴力、懦弱的孩子背後是失職的家庭,最該去看這部電影的是家長。

孩子被霸陵後,很多家長會去學校討說法,怪學校管教不利,沒有及時阻止,或者找對方家長撕逼,卻從來不去反思自己的問題。

往往不是一步到位。施暴的人很少一次就下狠手,而是一步步來的。首先他們很輕易就的就能發現誰是最容易下手的「軟柿子」,然後開始試探性的小欺負一下,看看他的反應;如果對方很弱,且不懂得求助,表現出很怕施暴者,那欺凌者會很有成就感,從而加大施暴力度。如果對方其實內心強大,或者有後援,欺凌者一般能知難而退。

這就不難推導出,預防孩子被霸凌,有兩個關鍵點:一,培養不好惹的孩子,避免被施暴者選中為獵物;二,侵害發生後,第一時間保護孩子,阻斷霸凌。

生活中容易被欺負的孩子,往往內向、低自尊,安靜、懂事,逆來順受,不敢反抗,甚至不知道可以反抗。

英國家庭教育和政策專家,馬爾科姆·史密斯發現:「恃強凌弱者會分辨出不合群的孩,或者因為抑鬱、心理健康疾病、體重異常等受到孤立的孩。

這種孩子怎麼來的呢?父母馴化來的。

我向來相信,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如果從小,父母無法好好愛孩子,父母親手打破了孩子自我保護的第一扇窗,以後誰都可以踩一腳。

這四種家庭容易養出好欺負的孩子

缺愛、缺少陪伴的家庭

「軟柿子」的孩子通常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往往怯懦,心無定所,自我效能低。

馬斯洛曾這樣描述缺乏安全感的人:

感覺世界是一個充滿威脅的叢林,大多數人是危險且自私的;感覺到被拒絕和被孤立,充滿焦慮和敵意,常常感到悲觀和不開心,有緊張和衝突的跡象;行為多為內在傾向,因為罪惡感感到煩惱;自尊上受到干擾,往往是神經質的;通常以自我為中心;持續不斷地充滿著對世界的渴望。

孩子的安全感來源於幼年父母無條件的愛和關注。3歲以前,家長儘量滿足和陪伴孩子,為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感。任何時候,父母都應該是孩子堅實的後盾,支持和保護孩子。

強勢、控制欲太強的父母

過於強勢的父母,經常打著愛的名義控制孩子,對孩子的管教過於嚴格。不尊重孩子,什麼都要聽父母的。最終的結果是,孩子看起來懂事、乖巧,但是孩子身上的血性被壓抑了,變得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缺乏反抗的能力。

太慫、忍字當頭的父母

太強會壓制孩子,太弱的父母也養出不有膽氣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如果父母總是忍氣吞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樣的處事哲學會潛移默化給孩子。

《少年的你》中,陳念被毒打、潑墨水、被拍裸照……媽媽卻只是叫陳念忍著、熬著:「你再等等啊,等到大學畢業就熬出頭了!這算媽欠你的。」媽媽教給孩子的是不要反抗,信奉用忍和躲來平息事端。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

用打罵來教育孩子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家長打孩子除了發泄情緒,對孩子起不到一點教育作用。打罵無法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只會累積恨意,他們會認為父母在欺負自己。

更糟糕的是,經常被父母吼拳腳相加的孩子會將暴力行為合理化。從小他已經被打罵習慣了,那不是別人的錯,我好像應該這樣被對待。還有另一種可能,他會沿襲父母的方式,以後成為施暴者。

去年12月,網絡上流傳著一則視頻,深圳一女孩連續幾天被父母輪番暴打。孩子做著作業,被母親掀到地上,掌摑、揪頭髮,用掃把,用腳踢……全程孩子不哭不躲,看著都心疼。這種場景上演了太多遍了,女孩已經喪失了反抗本能,如果女孩在學校被欺負了,她還會反抗嗎?

《何以為家》里的小男主曾經說:「 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生而不養,生而不愛,有什麼資格當父母?孩子並不要求父母給多好的物質,不限量的愛、用心的陪伴、好好說話的穩定脾氣就能讓孩子幸福一生。

父母的愛是抵抗霸凌最好的疫苗

霸凌完全不是孩子間的小打小鬧,被霸凌的孩子,越欺負越慫,越慫越被欺負,最後這種心理陰影會跟隨一輩子。每位家長都應該了解到霸凌的嚴重性。

與其等孩子被欺負了,再想如何保護他們,不如現在開始,就給他一個不好惹的體質,避免孩子成為霸凌的「天選之人」。

父母的愛還能軟化孩子身上的刺(攻擊性)。電影《哪吒》中,本該是靈珠轉世的哪吒,卻陰差陽錯被魔丸附體,成了害人的大魔王,就像校園裡的欺欺凌者。可是哪吒的父母卻始終相信,再壞的孩子,只要得到愛的滋養,都能被教育好的。

太乙真人要殺死哪吒時,母親以命相護;為民斬妖除魔,來化解人們對哪吒的怨恨;李靖以命換命,替兒子承受天劫咒。冒著生命危險陪孩子踢毽子,細心關注孩子的情緒等等。父母的支持和陪伴式的教育,讓一個魔童變成了一個守護村民的小英雄。

父母的愛是抵抗霸凌最好的疫苗。從小生活在溫暖家庭的孩子都打過疫苗,有抗體,而被父母忽視的孩子不幸成為欺凌的易感染人群。

我是鹿媽,家有熊孩子一枚。久媽不成魔便成醫,分享育兒路上的坑和科學育兒知識。歡迎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