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時間越長,成績卻越差,為什麼孩子的努力沒有效果?

2019-11-08   低吟淺唱的花

朋友跟我抱怨,她家孩子這次期中考試成績又不理想,朋友說孩子,每天回來都坐在書桌前學習,一直學到睡覺·····滿以為孩子這麼努力、刻苦,成績應該可以提高,可這次又讓朋友失望了。

這曾經也是我上學時的一個困惑,我也是一直認為只要在學習上努力、多付出,就一定會取得好成績。於是,每天5:30起床背英語單詞,晚上學到0點才睡覺,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數學和物理作業外,還專門買了幾本數學和物理練習冊做,每天抽休息時間不停地做題,就這樣努力著,可事與願違,成績不但提高,反而有點退步。

用了大量的的時間來不停地學習,甚至把休息、睡覺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這些不都是很努力的行為嗎?可是為什麼卻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呢?

分子生物學家約翰·麥迪那在《大腦的規則》一書中,從腦科學的角度揭示了:很多父母所信奉的「努力學習」的方法,不僅對孩子毫無益處,反而會毒害孩子的大腦,讓他的成績變得更差。

一、不間斷地學習,會造成邊際效用遞減。

我家的小侄子每次做作業,老老實實地坐在那兒寫作業最多30分鐘,然後開始蹦跳、唱歌,過了一會兒,再回去繼續做作業......

對於他的這個習慣,我笑他「屁股長刺了嗎?就不能好好地把做作業做完了再玩嗎?」一直讓我不解的是是,這個做一會兒休息一會兒的小侄子,成績卻很好。

而鄰居跟他同年級的小然,特別聽話。吃完飯後就坐在那裡寫作業,能一口氣把作業做完。每次我跟小然的媽媽誇獎他,他媽媽就搖搖頭說,孩子學習是刻苦,也聽話,就是做得作業質量不高,錯得多,成績也不算好。

牛津大學研究人員保羅·凱利曾經和英國薩里商學院共同進行過一項試驗。

把600名商學院學生被分為三組。三組學生學習相同的材料,但學習方式有所不同:

第一組:參加傳統的學術講座和研討會;

第二組:自學;

第三組:間歇式學習法。指相對於前兩組,這組學生在長達一小時的學習中,會有幾次「緊張學習」,在這幾次『緊張學習」之間,可以有大約十分鐘的休息時間,並且可以做跟學習無關的事,比如:聽聽音樂、畫一會兒畫。

一周後,三組學生們接受了測試。測試分為三部分:知識獲取,知識應用能力,以及是否可以將知識擴展應用到未涉及過的領域。

讓人吃驚的是:使用「間歇式學習法」的學生在「知識獲取」測試中,比傳統學習法的學生多記住了20%的知識,比自學的學生多記住了23%的知識!

「知識應用能力」測試里,用間歇學習法的學生,應用能力比傳統學習者高13%,比自學者高19%;「擴展」測試中,間歇式學習者比傳統學習者高10%,比自學者高15%

換句話說,在一個小時的學習里「經常休息」的學生,相比連續學習一小時的學生,記住的東西反而增加了五分之一!

並且,研究人員發現,對於連續學習一小時不間斷的學習者而言,他們所能記住的知識內容,有78%是在學習的前半個小時之內獲得的。

在此之後,他們的大腦就失去了最初的活力——他們在後半個小時記住的內容只有22%。在一個小時的課程中,上半部分的效果是下半部分的將近4倍。

也就是說,一個小時不間斷的學習,對學生是來說,達到的效果卻是邊際效應遞減。邊際遞減效應是你從增加的產品消費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值是遞減的。這樣說可能有些難懂,舉個例子你就懂了。

當你很餓的時候,吃的第一口饅頭讓你很滿足,這口饅頭給你帶來的效用很高,第二口就沒第一口那麼滿足,邊際效用就少一點,第三口、第四口,這種滿足感逐步遞減,這就叫「邊際效用遞減」。

這就是為什麼學習時間越長,效果就越差。越到後面的學習,孩子能真正記住和吸收的知識越來越少。因此,如果學習時間過長,反而不利於學習。

想想現在的很多孩子,放學回家後,就要投入到連續四五個小時的緊張學習,如果當中還沒有足夠的休息,那學習的效果能有多少呢?

二、坐在那兒一直學習,丟掉了「健腦丸」。

好友的孩子是個高高大大的男孩,在一所市重要中學上高中,在孩子去年上高三時,朋友沒少向我抱怨她的孩子。高三是特別緊張的一年,學生都抓緊分分秒秒地學習,有的學生吃個午飯都跑著去,吃完飯就進教室學習,恨不能一分鐘時間掰成兩分用。可朋友的孩子倒好,只要一有時間,就溜到籃球場打球。

朋友說,快高考了,別的學生都在教室里拚命學習,就他孩子一個人沒有一點緊張樣子,還有閒心去打籃球,你說他這個樣子,將來考不上大學可怎麼辦?

誰知,朋友擔心考不上大學的孩子,竟然考了班上第一名,被一所名校錄取了。

當我向朋友祝賀時,問他,孩子是不是最後沒有再打籃球了,知道努力學習了。朋友回答說,她讓孩子不要打球了,孩子沒聽,籃球照打,成績還沒耽誤,不知道什麼原因?

在約翰·瑞迪,埃里克·哈格曼寫的《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指出運動可以健腦,是人的最佳「健腦丸」。

作者約翰.瑞迪是國際公認的神經精神醫學領域專家,大腦與運動關係領域世界一流專家,他在書中闡述了運動讓我們更健康的原因:運動釋放了壓力,減輕了肌肉張力,增加了內啡肽,使大腦處於最佳狀態。

研究已經證實,肌肉運動產生的蛋白質經血液運送到大腦,這些蛋白質在我們最偉大的思考機制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所以說運動是最佳的健腦丸

並且,運動能夠對抗負面情緒,比如壓力,而增強抗壓能力則能顯著地提升記憶力——

動,乃人之天性。而現代生活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便捷,同時也產生了很大的副作用:讓我們習慣了久坐不動。尤其學習的壓力,讓孩子整天坐在教室里、課桌前,一直學習,減少了運動的機會。其實,長時間地學習,不運動,不僅損害孩子的身體健康,更讓孩子失去了真正對大腦有用的運動這個「健腦丸」。

三、缺乏睡眠的學習,讓學霸變成學渣。

缺乏足夠的睡眠是現在學生面臨著的一個大問題。

有的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寫作業就要寫到10點到11點;中學生學習到夜裡11、12點是常態;有很多孩子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能好好睡個覺,因為要早起上各種課外班;有的孩子中午困得眼睛都快睜不開了,喝點咖啡繼續努力學習。

缺乏睡眠對學習效率的殺傷力究竟有多強呢?

《大腦的規則》里提到了不少研究:

假如,有兩組孩子,他們年齡相仿,唯一的不同是:

第一組孩子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他們所有科目的成績,在同齡人中都能排在前10%,就是所謂的學霸;

第二組孩子沒有經過選擇,他們就像我們見過的任何一個普通班級,其中既有成績好的學霸,也有成績差的孩子。

接下來,不讓第一組裡的學霸們好好睡覺。把他們在上學的睡眠時間,都壓縮到不到7個小時,只有在周末,他們才能勉強多睡40分鐘。

第二組的普通孩子們幸運得多,該吃吃該玩玩,而且全都能獲得充足的睡眠。

研究顯示,睡眠不足7小時之後,第一組小學霸無一例外,各種表現很快開始急劇下降。

幾周過去以後,再拿他們的成績和睡眠充足的第二組相比,結果發現,由於連續缺少睡眠,儘管他們擁有很好的智商和更強的自律能力,但他們的成績已經和「睡眠充足組」中成績最差的9%一個樣了。

因此,缺少睡眠會讓孩子從學霸變學渣,這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話。

一般我們以為努力了,學習成績就應該好。我們對「努力」的定義停留在了個人時間、體力、精力的消耗量上,以為花在學習上時間多,就應該得到成正比的結果。

事實上,孩子的的思考和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才是真正的價值點!因為它決定了孩子能否高效率地做出有意義的結果。

就像雷軍所說:永遠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你要大膽的想,認真的干,在探索的路上不斷投入,只有不斷的突破,努力才有不斷的收穫。

克里斯·貝利在《別讓無效努力毀了你》一書中,提出高效能的學習離不開時間、能量(精力)、注意力的管理。這三者之間關係密切。如果孩子不能有效管理時間,就會拖延;如果孩子不能有效管理注意力,就會分心走神;如果孩子不能有效管理能量,就會疲憊不堪、筋疲力盡。這三個要素中有一項如果達不到,都影響孩子的高效能的學習。

因此,高效能學習=時間管理×能量(精力)×注意力

孩子在學習上對時間的管理

利用「帕累托法則」,有限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任務。

「帕累托法則」又稱「80/20定律」,用於解釋80%的結果由20%的原因導致。可怎樣知道哪些才是學習中的20%?

利用三目標法,找到學習中的重要的20%的,即:列出最有價值、最重要、獲益更多的三件事。

三目標法就是:在開始學習時,孩子的腦海中快速過一遍即將學習的安排,讓孩子問問自己:今天希望自己完成哪三項任務?並用筆在紙上寫下答案。把任務記錄下來、讓任務具體化,可以有效地為孩子留出思維空間,讓孩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有了目標。

比如:孩子認為提高成績第一件最重要的事要上課認真聽講,儘量在課堂上把所學的知識吸收掉,第二件重要的事是認真完成作業,第三件重要的事檢查、回顧一下今天所學的所有內容,看哪些沒掌握住,再查漏補缺。

博恩·崔西著有《吃掉那隻青蛙:拒絕窮忙,把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一書中寫道:「你為公司所創造的價值中有90%源於三項任務。」

要事第一,如果最重要最有價值的學習的任務都找不出來,那你所有努力都是徒勞的。每天列出自己學習上的最重要的三件事,然後把所有注意力精力花在這三件事上。

利用「番茄法」處理「三目標」

番茄法」它是 一種時間管理方法,它著重於安排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

該方法要求每隔 25 分鐘工作一次,這被稱為番茄鍾,但是也可以根據個人的作息和習慣找到自己適合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裡只專注於一件事。每次完成一個番茄時鐘之後,需要休息 5 分鐘,然後重複該過程。完成4個番茄後,可以休息 15 至 30 分鐘。

1、選擇一個任務。看看自己的三目標中的需要完成的第一個目標。

2、將計時器設定為25分鐘或者適合自己的時間。

3、開始處理第一個學習目標。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請關閉一切干擾源,保證孩子注意力完全集中學習上。

4、當聽到計時器響起時,請停止學習並在紙上打勾。

5、稍作休息。確保不超過5分鐘!

6、在紙上貼上4個對號後,可以讓孩子休息15至30分鐘。

之後,重新開始計數並重複步驟 1 到 5,直到到達另外 4 個對勾,讓孩子可以在此再休息一會兒。

孩子注意力的管理,一次只做一件事。

在「番茄法」也有對注意力的管理,即:一次只做一件事。

因為注意力對孩子的記憶來說很關鍵。為了記住事情,需要專心致志。如果不集中注意力,孩子就無法把短時記憶轉變成長時記憶。

孩子高效學習,保持注意力集中,一定要阻斷干擾源,把手機放遠。家裡保持安靜,以免噪音影響孩子的注意力。

當孩子學習疲倦了,可以讓孩子伸展一下四肢,做個深呼吸

因為大腦需要穩定的血流,伸展運動能促使健康的血液流向大腦,讓人注意力更集中、精神更放鬆。通過伸展肌肉,把去氧血輸送或泵送回心臟和肺部,再把充氧血輸送給大腦。因此,伸展運動有助於使你的大腦保持清醒,並且舒緩緊張情緒。

能量(精力)的管理。

讓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

列寧說過:誰不會休息,誰就不會工作。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疲及強所不能堪耳」。古人主張勞逸「中和」,有常有節。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勞逸適度對人們的學習和工作起著重要作用。

因此,孩子要想取得好成績,必須的保證有好的精力,擁有好睡眠。因為占據人生三分之一的睡眠,決定了人生另外三分之二的成就。

如果孩子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不佳,在完成學習任務時會能量不足、注意力分散,會讓孩子頻頻犯錯,而後需要更多時間修改。你認為用減少睡眠時間來學習,其實失去的時間比你得到的時間要多。由此可見,孩子由於睡眠不足所導致的成本代價非常巨大。

怎樣保持好的睡眠

定好睡覺時間,到點就睡;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孩子都要排除掉,按時睡覺。

減少接觸藍光。人在睡覺前接觸藍光越多,睡眠質量越差。藍光已被證明會抑制褪黑激素的產生,褪黑激素是身體和大腦中的一種有助於睡眠的化學物質。父母讓孩子在晚間關閉電子用品,減少藍光,這有助於睡眠。

晚上孩子休息時,讓孩子喝杯牛奶,全麥粉,可以幫助孩子有個好睡眠。

儘量給孩子時間午休

一項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表明:一次26分鐘的午睡,能把飛行員的誤判率降低34%。午睡的飛行員對變化做出反應的速度,也比不午睡的飛行員要提高16%。

中醫養生提倡:「三寒兩倒七分飽」。而所謂的「兩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覺」。

睡子午覺的主要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在保證每晚7~8小時充足睡眠的基礎上,每天中午讓孩子在安靜的環境下小憩20分鐘,可以很好的幫助放鬆大腦,讓孩子下午的學習充滿活力。

給孩子運動的時間

凡是到衡水中學參觀過的人都知道,衡中對學生的時間管理非常的嚴格。甚至連上廁所都規定了分鐘。但是就在這樣一個對時間管控非常嚴格的學校里,每天早晨都雷打不動的進行跑操。即使是高三,即使是第二天就要高考,每天早晨依然照常進行跑操。為什麼學習壓力這麼大,時間這麼緊張,還要進行跑步呢?衡中的管理者認為,只有跑步是最合適,最安全最有效的運動,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能夠緩解壓力,對抗焦慮,有益身心健康。

當孩子進行有氧運動的時候,更有利於孩子大腦的工作。而每周哪怕只進行兩到三次運動,就能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好處。

為了讓孩子的大腦更強健,我們應該讓孩子每天早上進行20到30分鐘的有氧運動,每天下午進行20到3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或者孩子學習累了,有時間打打球、圍著操場跑兩圈。

一張一馳,文武之道也。會休息的孩子才更會學習。

孩子不是機器,沒辦法無休止地學習學習,再學習,只有找到科學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發揮最大的學習效能,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起來,達到真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