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行動:有錢任性

2019-11-12     計凡熹

十字路口行動(英語:Operation Crossroads)是在1946年於進行的核試行動。此次行動一共進行兩次核試,包括代號Able的空中核試及代號Baker的水下核試。測試目的是調查核武對水面軍艦的打擊威力。

十字路口行動的籌辦,與於後的發展有莫大關連。早在一戰結束後,及其沿革組織均主張以制空權為戰爭首要打擊力量,並以此為由,要求成立獨立。然而陸航主張以遠程轟炸機取代水面軍艦作海上防衛,並將及其置於空軍管轄之下時,卻因此與產生極為嚴重的。是次軍種競爭在結束再次加劇:陸航意欲證明核武及將是未來戰爭的王牌武器,且只有空軍遠程轟炸機能作有效打擊;而海軍則欲阻止陸航壟斷核武投射權力,並引證水面軍艦能夠有效抵禦核爆。更有甚者,二戰後美國軍費面臨緊縮,意欲成立,統一三軍撥款,以裁減冗費,使陸航與海軍的矛盾延伸至軍費之爭。十字路口行動正是雙方角力以爭取以至民間支持的結果。

在美國軍事史以外,十字路口行動在世界歷史上同樣有重要影響。大眾媒體在是次核試獲邀在現場採訪,使世界公眾首次獲得核試現場的資訊及片段,而更因此而名。不過,十字路口行動同樣首次曝露了的危害。核試後比基尼環礁自此不再適居,島上土著因而迫遷,部族生活陷入危機;輻射使環礁內的海水受到嚴重,而部分靶艦更由海軍拖到他處擊沉,使多地的生態系統遭受破壞。最後參與的海軍士兵又欠缺防備輻射的意識及裝備,使多人在不知情下蒙受,淪為的受害者。然而上述種種禍害在當時均遭到忽視,並在核試後數十年才陸續為大眾所知。

十字路口行動的淵源,可上溯至1920年代。當時以威廉·米切爾為首的陸航軍官,宣揚空權至上觀念,指轟炸機可輕易擊沉無畏艦,並利用陸海軍舉辦的靶艦演習製造輿論,向國會及公眾施壓。漫畫繪於1921年,描繪東弗里斯蘭號戰列艦遭陸軍轟炸機擊沉:上方代表海軍的水兵,強調水面軍艦對空投炸彈的抵抗力;而下方的陸航機師則強調空中轟炸的破壞力。1946年的十字路口行動,其籌辦原因幾乎同出一轍,只是爭論的武器焦點由普通炸彈變成核武。

十字路口行動並未如海軍所料,成為決定海軍戰後前途的試驗。縱然Baker核試對船艦構成無法挽回的輻射污染,且眾多靶艦隻有長鯊號潛艇能短暫返回現役,並留在碼頭作訓練用途;但白蘭地在8月6日稱,所有自核試30日後摧毀的軍艦,均不會被視為核彈所擊沉,以免公眾認為一枚核彈便足以摧毀整支艦隊。由於當時公眾對核試關注開始消退,而媒體亦先後離開,艦艇清理輻射問題一直到1947年才為公眾所知。

美國軍種競爭亦未因此告終。1946年總統杜魯門正式提交軍事重組議案,並獲國會通過;美國空軍及美國國防部因此先後設立。海軍於是次核試得悉核武的龐大破壞後,決心發展可攜核彈的艦載機及艦載飛彈,並在1947年於中途島級航空母艦作多次試驗;而此舉卻與希望壟斷核武投射權的空軍正面衝突。兩軍競鬥最終在1949年以美國號航空母艦的取消、及其引發的海軍上將起義事件(英語:Revolt of the Admirals)告終,由空軍取得勝利。海軍勢力要到同年蘇聯引爆第一枚原子彈及次年韓戰爆發,才逐漸恢復。

十字路口行動在8月10日結束後,殘存的靶艦由拖船拖往夸賈林環礁,並在當地卸載彈藥及燃料。10艘靶艦經拖船帶回美國作輻射研究,12艘靶艦因輻射較輕微,由原駐艦船員駛回美國,而其他軍艦則多在夸賈林或加州外海被擊沉,將輻射帶到其他地方。95艘靶艦最終只有九艘返回美國出售拆解。至於遭輻射污染的支援艦,則在返國後進入船塢作深入清洗,並替換所有受污染系統。而核試官方報告則在1947年公布。核試經驗促使海軍研發反輻射污染清洗系統(Countermeasure Wash Down Systems,CMWDS),以改善艦艇清理輻射能力。

不過,大眾媒體要到1948年才得悉核試輻射遺害。當年一位參與行動輻射安全組的醫生大衛·伯德利(David Bradley),為十字路口行動出版回憶錄,並先後獲大西洋月刊及讀者文摘轉載。伯德利在書中批評軍方仍然隱瞞大量核試真相,使公眾仍對核試有過多幻想及迷思。本書出版後,核武的輻射問題才開始獲世界公眾廣泛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oItIXG4BMH2_cNUgQOA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