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發現的蓮花寶地,後來修了個道觀,你知道是啥子道觀嗎

2019-06-30     三蘇文學社羅坤

話說當年張道陵在仁壽開鑿鹽井,隨著楊泗井鹽場走入正軌,所收道徒成百上千,張道陵便令弟子楊武、唐力負責此地區的所有事務。然後攜上隨身弟子王長、趙升駕鶴西行。一路布道講經,扶危濟貧,消災治病,發展信徒。

他們一行三人跨過人丁興旺的龍居(今龍正鎮),師徒三人來到里仁(今里仁鄉),因路途勞頓,張道陵正打算命王長借一農家歇息,卻突見一對仙鶴掠過頭頂,一長一短的兩聲鳴唱之後,向遠處的一座山巒翩然而去。像是心有靈犀,張道陵感到心跳加快,血脈賁張,仿佛聽見不遠處鍾磐交織、行雲流水般的道家仙樂隱隱傳來,這難道不是洞天福地送出的仙緣之訊嗎?這附近一定有風水寶地,一定有與道教投緣的仙境!張道陵一邊想著,一邊命弟子加快趕路,向著仙鶴飛去的地方奔去。

果然,張道陵就在里仁鄉,距彭祖山風景區僅13公里的地方,發現了這個蓮花寶地。蓮花盛開的地方,就是這張天師到過的山巒,後來陸續來過幾任道家仙人,修建了道觀「多音觀」,這蓮花寶地也一直都是道教的修身之地,尤其是這靈地的靈簽更是遠近聞名。

當年張天師駕祥雲遊歷,而今我隻身一人,沿著二峨山腳行進,樹木濃密,綠意盎然,還有稻田養殖,苗木基地,田裡秧苗青青,山上玉米抽蕙,一片生機。

花了一小時左右功夫,經村夫指點,終於看到了多音觀精緻漂亮的山門。門外小小水塘,塘里荷花點點,朵朵盛開,荷塘傍有一亭子,名曰:「無有閣」。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頗有道家思想。一抬眼,多音觀大門翹角琉璃,「多音觀」三字赫然眼前,步入觀內,但見綠樹茵茵、仙氣燎繞,「慈航道人」屹立二樓,仙樂飄飄……

多音觀始建於清雍正五年(1727年),供奉主神為「慈航道人」,為道教十方叢林。多音觀規模宏大,東西兩院共有殿宇八十一間,東院正殿建有三清殿、慈航殿、斗姥殿等,兩側配殿建有鐘鼓樓、執事房、齊堂、客堂等。西院建有東嶽府,內有東嶽大帝殿、閻羅十殿、陰牢、馬王殿等。其主體建築均是飛檐翹角,屋脊上裝有五雞、六獸,殿宇內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塑有三清、斗姥元君、慈航道人、東華帝君、玉皇、十殿閻君等神像,大都設有專殿,凡是道家供奉的諸神,應有盡有。

多音觀的名稱由來據說有二:一說當時道觀建築面積占地40餘畝,觀內共有銅鐘九口,敲其一口其餘八口皆鳴,整個山頭鐘聲蕩漾經久不散,是名「多音觀」。二說道觀建成後朝拜、許願者「有求則應」、「聞音必靈」,一時香火鼎盛燒香祈福者源源不斷。若逢廟會、節慶等日,善信們朝真進香絡繹不絕,慕名者接踵摩肩熱鬧非常。道觀應求而做的法事一場接一場,道觀內齋醮誦贊之音、祈福許願之音終日不絕,又因供奉主神為「慈航道人」即「觀音大士」是名「多音觀」(倒過來念便是「觀音多」)。

整個道觀清幽雅靜,綠樹環抱,花草簇擁,翠竹青青,如坐雲端,遨遊仙境。金碧輝煌的琉璃瓦,硃紅色的牆,年青的道士穿著青色道服,一道特別的風景。

怪不得巴蜀笑星王寶器老師將他的電影《詭魂殺》《會飛的井蓋》《超能小妹》都在仁壽蓮花福地舉行開機儀式!王老師說:「眉山有蘇東坡大文豪,又有道教根基。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因此,我選擇了修建於1727年的仁壽縣多音觀舉行開機儀式,就是將我的電影融入到眉山這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

是呀,多音觀是一個值得去看看的地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tB9y2wBJleJMoPM3OS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