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人來報!南方泉鄉下,有一間開了24年的小店,老夫妻倆打理,是遠近聞名的口碑店。
說走就走。汽車出了無錫城,往南偏西方向駛去。十七公里,約半個小時車程。
下車一看,這不是正炒得火爆的「融創文旅城」嗎。自從開幕,已經成為無錫文旅的新地標。
無錫融創文旅城
南方泉老街,還在融創文旅城的南面,相距不遠,連接它們有一條路,叫「錫南路」,南北走向。
與燈紅酒綠、亮透半邊天的文旅城形成強烈反差,錫南路僻靜異常,行人稀少。
小路往北是丁字路口,正對著據傳無錫唯一一家六星級酒店「融創萬達文華」。錫南路2號-6,正是我們今天拜訪的小店——「南軋小吃店」。
小吃店往北200米是六星級酒店,往南300多米是南泉老街,兩頭熱鬧,中間這段鄉道「車少人稀燈暗」,小店正藏在其中。
進門打量,小店上下兩層,幾乎談不上什麼裝修,一樓有圓台方桌四五張,後面是廚房,另有樓上樓下六個包間。
廚房左邊牆角支著農家傳統土灶,堆有劈柴。
灶上油浸煙燻,留下黑亮的「包漿」。旁邊還堆著蜂窩煤和小煤爐。
這些傳統廚房的灶具,映著再一旁的現代煤氣灶、柴油灶,在這特定的空間裡形成強烈反差的和諧。
其間兩位忙碌的身影,正是小店主人。男主人董勤偉,64歲,女主人楊亞娟,66歲。
吃飯的點,客人很多,我不便打擾他們,只在一旁觀察。
小店沒有菜單,來人大多是熟客,進門徑直走進廚房,中間大大的操作台上,放著今日的食材。
「給我來條魚,半斤蝦,一塊東坡肉……再炒盤蔬菜。」
就是這麼喊喊。
看他們忙了近40分鐘,我瞅准空閒,與老倆口在廚房門口聊了聊。
原來,老董最早是鄉廚,後在無錫縣採礦廠食堂工作,92年被廠里送往塘南路上的廚師培訓機構學習(可能是無錫市勞動局下屬的某培訓中心)。
小店沒有菜單,客人徑直走進廚房點菜
老董一報師傅的名字,名頭都大得嚇人:施道春、倪伯榮、王良德。這些都是元老級、資深級的中國烹飪大師!
看我有點懷疑,「真的,我有不少照片呢」,老董說。
照片集拿來,我一翻,全是菜肴照片,每張照片底下有紅黑兩色寫的字,某某老師的教學作品。
我有些失望:「有和這些師傅的合影嗎?」
「沒有。」老董一臉的誠實。
當時我在想,這些老師一定要珍重如此的教學機會。學生們把師傅的菜肴照片,珍藏了近三年,且以此為榮。令人感動。
1996年,廠子破產,老董下崗。
這一年,錫南軋鋼廠在廠大門口建了一排門面房,兩口子花了14萬4,買下了兩間,250平方,開了這家小吃店,自然冠名「南軋」。他們以小店為家,樓上辟一間住宿,起早摸黑,開始了創業。
既是店又是家,一住就是24年。
起初只經營餛飩麵條之類,後來才做起炒菜、蒸菜等。
做人實在,手藝好,價錢實惠,小店漸漸成了口碑店。
生意火爆的那些年,樓上樓下客滿,一樓能翻兩三遍台子。老兩口忙不過來,叫外甥女來幫忙,還另外招了三個年輕人,六個人忙活,一天下來筋疲力盡。
轉折在2012年,萬達進駐開發,道路被封,鄉鎮廠子紛紛搬遷。
這下財路斷了不少,小店生意下滑。
好在,口碑店有一批「鐵粉」,道路不通,繞遠路也要來打牙祭。甚至還有蘇州上海南京來的鐵粉。
那老董的小店絕活在哪?
「東坡肉」。老董有創新,把以前的小塊肉改成「大方磚」,每塊足有一斤七八兩。老董的東坡肉紅得透亮,色如瑪瑙,軟而不爛,肥而不膩。
角落裡的土灶,正是專燒東坡肉的。楊阿姨告訴我,一鍋50斤,要燒整整四個小時,把味道燒進去。看著這塊大肉,乖乖隆地咚,夠我吃上三天兩夜的啦。
「紅燒癩蛤蟆肉」,當然也可以清蒸(民間俗稱「天鵝肉」),完全天然野生。
南泉百姓原本不吃癩蛤蟆肉的,一是心理上天生抗拒,二是活蛤蟆要自己宰殺。別說殺了,那一身疙瘩,看著都心裡發顫。
南方泉緊鄰太湖,湖邊有漁業大隊,漁民有吃癩蛤蟆肉的傳統。其實此物真真是「鮮食」。老董把這道菜引進來,大受歡迎,很快傳遍南方泉,現在成了該鎮的招牌菜。
至於鮮至何度,那還得請各位大神親自來嘗試下了啊。
「同腸」,南泉人又稱圈腸。同腸是無錫本幫菜的一道經典。南泉的同腸與市裡大同小異,咸中略甜,肥糯有韌。
只是南泉的同腸裝盤不一樣。南泉的同腸不用切段,圓圓鼓鼓,小酒盅大小,形狀美滋滋。
「黃鱔絲瓜湯」。據我所知,無錫市裡,沒有這種燒法,這大概是當地的農家菜。葷素鮮鮮融匯,幻化出不多見的味道,有湯有菜,有葷有素,農家操作簡單,又營養平衡。
南方泉緊臨太湖,小店的湖鮮自不可少。每天六點不到,老董就起床去市場,白蝦、白魚、青魚、激浪魚、螄螺,什麼新鮮買什麼。
我現在明白了,為什么小店不用菜單,因為今天能買到什麼湖鮮,老董也說不準。要說唯一能確定的,就是食材新鮮。
老董爭分奪秒送快餐
在這個餐飲業日新月異的時代,偶爾能踏入一家鄉間小館,嘗一口農家菜,反而成了奢望……
融創文旅城目前成為無錫市的一個熱門商業和旅遊點,來這兒購物遊玩的吃客們,不妨往南幾百米就可以到這家小店來嘗一嘗鄉間的美味。
這樣的口碑店,再開24載,也不是問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