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發達的「餐飲外賣」,比現代服務水平高

2020-03-27     李夫子說史

從2020年農曆春節開始,到現在持續了兩個多月的新冠疫情,李夫子認為對我們最大的影響就兩個,一個是「無聊」、一個是「沒吃的」,而李夫子作為一個吃貨,「沒有美食」是最大的打擊,每天買著同樣的菜,做著同樣的飯,都快厭食症了,萬幸地是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商家的營業,可以點外賣了,既安全、又方便,不得不說,外賣這個行業真的很好,哪怕是半夜兩三點了,你想吃東西,也能給你送來,當然外賣員還是很辛苦的。

現在無論是職場的上班族,還是學校的學生們,都離不開外賣,尤其是大城市,忙忙碌碌,節奏很快,通常都來不及做飯,更別說下館子了,只能點個外賣兌付一下,所以人們就把這「點外賣」作為一種現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其實你要說「點外賣」是現代化的產物,還真不一定正確,因為外賣這個行業最早在宋朝就有了。而且皇上都會點外賣,具體怎麼回事呢?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聊一聊古代版的「外賣模式」!

宋朝外賣產業的發達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幅畫,叫《清明上河圖》。中國古代十大名畫之一,北宋的風俗畫。如果大家仔細欣賞這幅畫,就會發現《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酒店的夥計,一個手托兩隻碗,一個手拿著筷子,看著就是送外賣。這個很正常,因為宋代飯店已經開始提供了「叫餐業務」和「送餐業務」。在《東京夢華錄》這本書第三卷中就記載:「坊巷院落縱橫萬數,莫知紀極,處處擁門,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飲食。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北宋開封人口密集,街市繁華,每條街巷都能找到茶樓、酒店、飯莊、娛樂場所,生意人太忙了,抽不開身,沒工夫做飯怎麼辦?就去外邊買。所以說北宋時期外賣已經很常見了。

宋朝外賣行業的興盛不是孤立的,這和當時餐飲業的發達是分不開的。跟今天一樣,足不出戶你也能享受送餐服務。宋代的酒樓是以賣酒為主,同時兼營食品、承辦宴會。兩宋的都城開封和杭州酒樓的數量和規模都遠遠的超過了前代。在《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北宋末年,開封的高檔酒樓有72家;南宋杭州的高級酒樓約有30餘家。南宋的官營酒樓共有12家;民營酒樓著名的有18家,以熙春樓、三元樓、翁廚、任廚等為最。」翁廚和任廚就類似於今天的私房菜,只不過一個是翁家開的,一個是任家開的。

所以說「民以食為天」,古今都一樣。後來《武林舊事》、《都城紀勝》、《夢梁錄》等一些記錄宋朝風土人情的書籍,也記載了宋朝大量的酒肆、飯店以及美食菜品等資料。這些酒樓裝修高檔,熱鬧花哨,風格各異,門口是花團錦簇,飯廳的窗子上裝飾五彩。開封72家酒樓正店,有的正店前有樓後有台;有的正店,三層相高,五樓相向,各有飛橋欄檻,明里相通;有的正店,入其門,南北天井兩廊皆小閣子,類似今天酒店內的雅間,使酒客飲酒互不干擾……還有一些正店,有園林、宅院的風格,比如中山園的正店,主宅園的正店、少宅園的正店……所以當時的餐飲業別提多發達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外賣業務也就有了足夠的供給保障。

好在宋朝都城閒人不少,有些人也無產無業,就去給人家跑腿幫忙來謀生。在《東京夢華錄》中,這些人被稱為「閒漢」,看見有錢的年輕公子哥聚會喝酒,主動跑過去幫忙打雜,替人家買小吃、喊歌妓、取東西、送東西。比如一個宋朝人想點外賣,又不願意親自出去,這些閒漢就到店裡給您下單。另外宋朝商販的服務意識很超前,為了多做生意,常常挑著擔子或者挎著籃子上前兜售,把小吃給送到客人的面前。

在宋朝話本中就有很多這樣的場景,比如話本《簡帖和尚》就記載:「開封城的一個茶坊,客人正在裡面飲茶,來了一個小販托著盤子從外面進來,問客人是否願意吃鵪鶉餛飩兒?客人說願意,那小販就把盤子托到茶桌上,用竹籤子串餛飩,串好,捏些鹽,放在客人面前。」

還有一個話本叫《鄭節使立功神臂弓》,開頭就寫道:「開封府幾個員外,準備拜為兄弟,找一個地方擺酒席,眾人正喝酒,一個人挎著籃子走過來,叉手唱三個喏,從籃子裡取出砧板和刀具,借個盤子,切了一盤子牛肉,送到酒桌上:我聽說眾員外在此吃酒,特來送一勸。」

那個時候的外賣不像咱們現在這樣,現在你打電話網上下單,然後等著送到就行。但是宋朝點外賣,需要來個人到飯館去點菜,跟店家打個招呼,店家會自動送上門來,而且是貨到付款。至於送外賣這種活,一般都是店小二來包辦。前面咱們提到《清明上河圖》中送外賣的店小二,那個年代也沒有電動車、自行車,所以都是靠「跑」來送餐,而且也沒有統一的制服。苦哈哈的店小二,無論是寒冬臘月還是炎炎夏日,都得步行送餐啊。

宋朝外賣保鮮有妙招

相比於今天的外賣,宋朝的外賣可能還更上檔次,而且包裝更環保。即使沒有保溫的專屬科技,但古人在外賣包裝上還是用了不少的巧思,這也表現了宋代的餐飲服務業的優良態度。那麼那個時候的外賣是怎麼送的?而且飯菜送的途中涼了怎麼辦呢?宋朝解決問題非常全面,他們用一種叫「溫盤」的食器,專門給食物保溫。溫盤是一種厚底的盤子。上下兩層瓷,上薄下厚,中間空心,在裡面注入熱水,盤子便可起到保溫的作用,比現在一次性的餐盒精緻多了。而且這裝著菜的溫盤還得放到食盒裡邊,食盒的形狀與現在的保溫飯盒很相似,以木製的居多,層層分裝,以免各種菜的味道混合在一起。

舌尖上的宋朝外賣

那麼外賣菜單上都有什麼東西呢?您不得不承認宋朝是一個講究吃的朝代。比如夏天有「麻腐雞皮」、「素簽沙糖」、「水晶角兒」、「冰雪冷元子」,「冰雪冷元子」就是用黃豆捻成粉,把黃豆粉團成圓子,然後再擱在糖水裡邊,再放入碎冰,這屬於冷飲。還有比如「冰雪甘草湯」、「荔枝膏」等等,都是消夏的東西。其中「冰雪甘草湯」是用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的湯,等放涼之後再加入一些砸碎了的冰塊,口感清甜,伴著碎冰,光想像就很消暑!

而到了冬天又有「盤兔」、「旋炙豬皮肉」、「旋炙野鴨肉」、「滴酥水晶膾」、「煎角子」等等熱氣騰騰的菜品。冬天的「旋炙豬皮肉」,其中「旋」指的是切成塊或切成片,而「炙」跟「膾」一樣是烹調的方式。「炙」就是燒烤,把肉放在碳火上,反覆的翻滾,豬皮肉肥肉多,這一烤肥油就出來了,烤得豬皮是酥脆噴香。上桌前拿刀把它旋開了,蘸點蒜末、鹽末等調料,這麼一吃,那就是下酒的好菜。

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從宋朝人吳自牧寫的《夢粱錄·麵食店》中就能看到外賣的菜品有多豐富。書中說道:「有專賣家常飯食,如蹄子清羹、魚辣羹、雞羹、耍魚辣羹、豬大骨清羹、雜合羹、兼賣蝴蝶面、還有煎肉、煎肝、凍魚、凍肉、煎鴨子、煎鱭魚等下飯。更有專賣血髒面、齏肉菜面、筍淘面、素骨頭面、麩筍素羹飯。又有賣菜羹飯店,兼賣煎豆腐、煎魚、煎鯗、燒菜、煎茄子……」宋朝的美食其實可以拿出來做一期「舌尖上的宋朝」。估計這麼多菜品,沒幾個小夥伴嘗過吧!

宋朝飯店的三種類型

這麼多種類的外賣菜品,那得是什麼樣的飯店才能做出來呢?宋朝有的飯店是不承接外賣業務的,但有的是專門做外賣的。這就跟現代比較像了。宋朝有三種不同規格的飯店,它分為正店、腳店和分榮。正店,就相當於現在的大酒樓、大會所。一般不不提供外賣服務,專門為有身份、有地位、有資金的客人服務。大家可以想一想,來十個員外聚餐,在一個包廂里,山珍海味一吃,酒樓得多掙錢,你要是搞外賣,人家就要一個韭菜盒子,沒啥意思,還不夠酒樓的房屋成本呢,所以說正店不外賣。

第二種就是「腳店」,它指的是特色經營店。「賣貴細下酒,迎接中貴飲食」,它就如同今天中檔的菜館,接待中檔消費的客人。所以說這種店通常是有外賣服務的,不過大多外賣的套餐也設置了起送價,因為你就像前面說的買一個韭菜盒子,估計也不給你送。第三種叫「分榮」,就相當於是今天的大排檔。小飯館的外賣生意最火,服務最貼心,隨叫隨送。甚至還有專門做外賣生意的分榮,就跟現在高校旁邊的小飯館差不多。

吃慣了山珍海味,不妨體驗下百姓煙火

無論是《東京夢華錄》還是《清明上河圖》,或者是各種話本小說,這些資料中都有描繪宋代民間外賣產業的興盛,講的是老百姓做外賣、點外賣。其實在宋朝,外賣不僅僅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就連皇上也點外賣。這是宋代歷史上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宋太祖叫趙匡胤,這是個馬上皇帝,性情豪爽又粗疏,那個時候有一個有趣的名詞,把皇上的生日叫「聖誕」。宋太祖第一次過聖誕的時候,有一個記載,是岳飛的孫子「岳珂」,在他的史料隨筆《桯史·紫宸廊食》中就記錄:「一日長春節,欲盡宴廷紳,有司以不素具奏,不許,令市脯,隨其有以進。」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太祖趙匡胤過生日,文武群臣要聖誕,大夥一塊慶祝。光祿寺官員就上奏說皇上您有點太任性了,您要過生日,好歹提前說一聲,現在文武群臣快來了,菜品現做來不及啊,趙匡胤說不用現做,直接叫外賣,能買到什麼就吃什麼,於是光祿寺的官員布置場地、御膳房的雜役擺上桌椅、內庫中管酒的太監搬來酒水,又派出許多人到宮外酒店和飯攤上採購菜肴與主食。宮裡邊布置好了,百官也進宮了,太祖吩咐開宴,大家共同舉杯,過了一個非常熱鬧的聖誕。總而言之,趙匡胤第一次生日宴會不太講究,但是這一場不講究的宴會,卻成了後邊皇帝們過聖誕大多遵循的祖宗家法。用太祖自己的話說就是要給天下臣民做表率,號召大家勤儉節約。


與民同樂的宋朝皇帝

事實上宋朝的皇上不僅僅在壽宴上叫外賣,元宵節賞燈的時候也叫外賣。《東京夢華錄》第六卷記載:北宋後期,每年元宵節,皇宮東大門晨暉門外,專門給皇上設一個「看位」,主要是看燈用的。「看位」用荊棘圍起來,周長50步到70步之間,占地大約20平方米,裡面放著皇帝的御座,便於皇帝就近觀賞燈展。天近黃昏,華燈初上,燈展開始了,開封城中賣小吃的攤販烏央烏央的就都來了。有賣餛飩的、賣湯圓的、賣皮凍的、麥面魚的、賣賣旋炒栗子的、賣鹽豉湯的,還有賣各種水果和乾果的,團團集中在皇宮門口等待皇上的傳喚。這些小攤販在皇宮「看位」前,擺的是里三層、外三層等著皇上叫外賣。當然了,這些攤販也是經過開封府的官員和御前侍衛的精挑細選,第一要手藝地道、菜品乾淨;第二要有忠君愛國的心。

有人說宋朝皇上看燈就看燈,幹嘛得叫外賣呢?這書中就說道,首先兩宋皇宮都不大,宮牆是緊挨著市井人家,皇上家跟老百姓家都挨著,所以皇帝在後宮裡邊老聽著外邊吆喝,各種叫賣聽的時間長了,免不了就有嘗一嘗小吃的衝動。其次大型的節慶皇上從深宮出來,在宮門外看燈,順便叫個外賣,這是真正的與民同樂,展現皇帝親民的形象。最後,按照宋朝宮廷的定例,御膳房每天只給皇上做兩頓正餐,而且花費很高,最重要的菜品千篇一律,沒有什麼創新。所以皇上老吃也就吃膩了,受不了,就想到市面上買一些現成的小吃,這些原因都是可以理解的。

李夫子說外賣

很多現代事物,其實古人都已經玩過了,現在不是流行穿越劇嗎?其實如果真穿越回去,可能會發現很多事物都似曾相識。比如你要回到宋朝,你可以做一個送外賣的,不過你要在宋朝送外賣也不輕鬆。大宋朝外賣餐飲業的服務意識、保鮮技術、菜品的精緻繁多,恐怕現在市面上的外賣也都難以企及,有時候我們還是要多學習一下,古人們的玩法和觀念,學學古人精緻生活的一面,說不定大夥就能享受到更貼心的外賣服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Pi4KHEBfwtFQPkdWee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