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折磨人的虐待是啥?
你可能想說什麼囚禁、毆打、酷刑……一堆刑法用詞。
但Sir今天要說一個醫學名詞。
代理性孟喬森氏症候群。
通常是成人杜撰或製造孩子的病症,使兒童受到不必要的治療,導致心理、生理上的不必要傷害。
繞口沒關係,你只用記住這幾個詞就行——成人,孩子,傷害。
這種最折磨人的虐待。
恰恰從世上最親近的關係中誕生。
施暴者和受虐者,往往是母親和子女。
這是一種最複雜、最難處理也最難定罪的虐待形式。
碰上了,就一個解決方法。
《逃跑》
RUN
最先吸引Sir的,是導演。
阿尼什·查甘蒂。
別說不認識,他的上一部作品你絕對眼熟,《網絡謎蹤》。
當年的小成本,大爆款。
據說導演本來只是用電腦桌面做了個實驗短片,沒想到就被拍成了電影。
處女作一炮而紅,本人也被公認為是實力派的新興鬼才導演。
第二吸引Sir的,是演員。
兩個月前,同樣的一張臉,同樣占據海報的絕對C位。
護士帽,大紅唇,一雙眼睛直勾勾盯著你。
成功晉升為年度魔女代言人,拉契特。
這次,還是她,「香蕉姐」莎拉·保羅森。
鬼才導演搭檔恐怖片女王。
果然,一上線就獲爛番茄新鮮度91%,爆米花指數也不低,78%。
本是帶著爆款的心態點開的電影。
但看著看著,Sir疑惑了。
怎麼這麼眼熟?
聊故事之前,先「誇誇」港版譯名。
一如既往地放飛自我。
不僅做到跟原名《Run》的翻譯差了十萬八千里,甚至還能用最少的字,製造最大的好奇。
港版譯名《疑·媽》
翻譯這麼生猛,這部片原定於母親節上映,也算「扣題」了。
那咱就順著標題,先說說「媽」的故事。
或者說,一個媽差點當不成媽的故事。
電影開頭,手術室,醫生們正在搶救。
手術台上,一個小小的身體。
剛剛晉升為母親的戴安(莎拉·保羅森 飾),還沒享受幾秒當媽的喜悅,就可能要迎來噩耗。
鏡頭一轉。
一個紙巾盒遞過來,一雙手在桌上揉搓,一個女人正在哭。
哭啥?
什麼「我知道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家長經歷這些,我行,我可以,我堅強……」
嗯?這是什麼母親互助會?
紙巾盒在媽媽們中一個傳一個,終於遞到戴安手上。
可戴安不哭。
她耍著手機,表情輕鬆,與現場悲情的氛圍格格不入。
被cue到發言,她很勉為其難地一臉懵逼,我......我該有什麼感想呢?
噢,不是什麼互助會,只是一個家庭教育協會的每月會面 。
家長們湊一塊兒,聊著孩子終於要上大學,離開自己了。
剛才哭天抹淚的媽媽們,只是因為難捨。
至於女主戴安……她似乎沒有不舍。
反而欣慰地表示,很開心女兒即將擁有精彩的人生,還用了最近讓Sir很上頭的蔡依林式表達。
I feel goddamn great
看來噩耗沒來。
小時候那個保溫箱裡的孩子沒死,活到了現在,眼看要上大學了。
她17歲,叫克洛伊(基拉·艾倫 飾)。
她每天只做三件事,吃藥,學習,等信。
先天的病痛沒讓她死,但也沒讓她好過。
雙腿殘疾,背上都是紅瘡。
吃藥,嘔吐,打針成為日常。
身體各種不好,幸好腦瓜子聰明。
在家自學,喜歡研究機械,還憧憬著自考大學。
每天等的信,自然就是大學錄取通知書。
母親戴安,每天也忙。
還是非常有愛的那種忙——給女兒備課,督促她吃藥打針,做復健。
為了讓女兒吃上健康的食物,她親自在院子裡澆水翻土種菜。
不僅要照顧女兒起居,還得賺錢養家。
看起來是「母慈女孝」,十分溫情勵志。
媽媽溫柔能幹是真,女兒聰慧志堅是真。
但,海報里女兒的驚駭也是真。
接下來,「疑」該出現了。
一天,女兒偷拿媽媽購物袋裡的巧克力吃,卻看到了藥。
藥是每天都在吃的藥,奇怪的是藥瓶上寫的,不是自己的名字。
而是媽媽的名字。
她問媽,媽說……是你看錯了。
於是女兒第二次去看,嗯,果然是自己的名字 。
等等!
一撕……
還是她媽的名字!
這麼一撕,生活的假象被撕開了,瘮人的真相暴露了出來。
藥名「地高辛」,一種綠色的小膠囊。
為了搞清楚藥是幹啥的,女兒又是悄悄上網,又是悄悄打電話。
注意這個畫面,毛。
在女兒偷偷上網時,遠處的媽媽,正在黑暗中窺視。
沒看見?那你再往畫面中間看看(那是媽媽夜裡發亮的腦門)。
瘮人不……
你也一定看到了上圖中的白螢幕,沒錯了,斷網。
女兒不信邪,又打電話諮詢。
她隨便撥個陌生人號碼,請那人幫自己查——您好,請問地高辛是啥?
人家說,一種治療心臟病的藥。
哦……
您再等等!請問,地高辛是綠色小藥丸不?
人家答,不是哦,地高辛可是紅色的。
那這個綠色的藥到底是啥玩意???
她藉口要和媽媽外出看電影,抽空尿遁,跑去藥店詢問。
終於,最大的打擊來了。
藥師說,雖然上面寫的是你媽名字,但這藥不是開給你媽的。
是開給你家狗狗的。
因為啊,這是獸藥!
女兒有點慌了……表情如下。
WTF???
她壯著膽子接著問……那,人吃了會咋樣??
其實,假的地高辛,只是她媽喂她的其中一種藥。
每天她都要被喂好幾種,這幾種藥的藥效加一塊,呵呵。
半身癱瘓、哮喘、渾身紅疹……
總之。
當女兒遇到這種媽,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逃跑(escape)。
故事不複雜,但驚悚效果足夠。
導演阿尼什·查甘蒂的這部驚悚片試水作,稱得上簡潔乾淨,也有個人風格在。
一是畫面。
能清楚顯示出鏡頭語言的把控度。如果仔細看,還能在片中找到點《網絡謎蹤》的影子。
比如,依然用桌面電影的形式來展現電腦內容。
《網絡謎蹤》中,看起來有限的電腦螢幕空間,被導演放置了很多重點和伏筆,讓眾多列文虎克影迷感到滿足。
延續到這一部,畫面依然追求細節乾淨,有重點,有節奏。
這一特點帶來了電影最有意思的一處反轉。
女兒打電話問藥丸細節時,從藥名到藥效,最後到顏色。
鏡頭原本是膠囊的特寫,可下一秒,就轉到了綠枝上飽滿的西紅柿(她媽媽種的)。
暗示紅色。
二是節奏。
前期劇情,一個又一個的小扣環讓電影節奏得以巧妙搭建。
幾乎所有的同類型片都圍繞著「搭建困境——逃脫」這一設計思路。
比如《隱形人》,女主角的困境是隨時都可能出現在身邊的隱形人;
《寂靜之地》,人類的困境是怪物會隨著聲音頃刻而至。
在《逃跑》中,導演的發揮則藉助於兩點:
人物,封閉場景。
一個身體不便的人,一個小閣樓。
困境的搭建幾乎毫不費力,只需要一個關鍵的理由。
變態媽媽就是那個理由,在電影的前半部分鋪墊。
後半部分,劇情落在題眼上,女兒的「Run」。
她身體殘疾,腦袋機靈,所以她怎麼跑,成為了後面的看點。
Sir不劇透,就說一個細節,你當成操作題來解一下(考驗你逃生智力的時候到了)。
女兒醒來後,發現房門從外面被抵住,媽媽把全屋的通訊都切斷了。
她想爬出窗,從屋頂上爬到屋子另一面,翻進另一間窗戶緊閉的房間。
所用道具就三個:
電線,電焊筆,一口水。
她該怎麼做?
(能猜到那口水作用的,評論區等你們)
電影中還有一個小彩蛋。
影片最後的亞裔護士,正是《網絡謎蹤》中男主角早逝的妻子。
上《逃跑》,下《網絡謎蹤》
導演阿尼什·查甘蒂說,在《網絡謎蹤》中,反映的是現代人面對新科技時,造成的隔閡與分歧。
桌面電影的應用目標,是以不枯燥、不重複的方式呈現信息。
但新片中,導演有意背道而馳。
沒有新科技,沒有網際網路,甚至沒有信息。
女兒在上網查信息時,網絡斷線。
打電話詢問電話查詢服務時,對面語速緩慢,通話延遲,大概就是遇到《瘋狂動物城》里樹懶先生的崩潰感。
被關在家裡時,鏡頭特地掃過被剪斷的電話線。
如果說,上一部電影體現了信息爆炸的大數據時代,那這一次,導演則有意建立一處反信息的「絕境」。
說起來很酷,導演有意和自己較勁。
那,毛病呢?
前面Sir說「眼熟」,是給面子。
其實後面劇情有點垮,女兒找出藥丸真相後,劇情的推動就停止了,後面開始落入俗套的大逃殺。
雖然結尾有個小反轉,但在長期放任觀眾疲勞後,這一點小反轉帶不來更多的驚艷。
這也是為什麼《逃跑》的爛番茄指數這麼新鮮,豆瓣卻還只是及格分。
別說爆款,離好片都有距離。
而同樣的題材。
對,Sir說的就是這個代理性孟喬森氏症候群。
去年一部美劇卻取得了佳績。
《惡行》,同樣根據母親虐待女兒的真實案例改編。
一個單親媽媽,獨自撫養患有多種重疾(白血病、失智、哮喘、殘疾等)的女兒,被社會公認為是任勞任怨、善良溫柔的完美母親。
這對母女,一直接受來自全社會慷慨的補助和捐贈。
後來?
母親居然被殘忍殺害了。
而人們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了更為殘忍的真相。
女兒實際是一個健康人,母親長期編造了她的身世,人為製造了她的疾病。
和《逃跑》相比,《惡行》顯然更陰暗,更挑戰倫常。
但它的好評,並不來自什麼獵奇心理。
而是它的陰暗,真的有跡可循。
在《惡行》中,母親對女兒的操控所帶來的影響十分現實。
一方面,人為的病症,為母親製造了源源不斷的利益。
別小看她的利。
全社會都給她捐助,各種捐錢、捐房子。
另一方面是名。母親「強行」和女兒相依為命,也實現了她身為母親的個人「成就」和「價值」。
周圍的人,從不吝嗇給她最好的誇讚,以及信任。
得知母親死後,鄰居們的第一反應都是:
「蒂蒂(母親)是我見過的最善良、最慷慨的人
什麼樣的禽獸會對她做出那樣的事」
同時,女兒並不是完全被動。
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女兒慢慢發覺了母親的罪惡與謊言,比如自己其實能走路,自己對糖其實不過敏……
她沒有第一時間選擇逃跑、反抗,甚至沒有怪罪母親。
她只會在夜裡瘋狂吃冰淇淋,偷偷站起來欣賞美麗的裙子。
原因很簡單,她不能分辨這是來自母親的惡意還是善意。
這種虐待行為,最可怕的地方有兩點:
一,它將生理傷害與血肉親情糅雜在一起。
對於長期被操控的(幼年)受害者來說,他們難以辨別其中的危害,從有意識起,就被置入了一個扭曲的認知體系;
二,當親情被包裝、被換取名利,母親就成了魔鬼本人——這是最驚悚之處,因為她自我褻瀆了人類最純潔的天職。
惡行,就這樣披上了一層「母愛」的皮。
依賴於真實事件,又藉助劇的形式,《惡行》有空間慢慢編織一張巨大的網,將加害者、受害者,以及環境種種因素都羅列其中。
相比之下,《逃跑》顯得淺了,它只有其一,沒有其二。導致病態的母愛既是因,也是果,無法挖掘出更深層的原因,而那可能才是讓人細思恐極的根源。
劇情上也有天真之處,比如一顆藥丸的出現,就足以讓女兒顛覆整個親情系統。
導演可惜了,他本來很擅長拍這種「小片」。
之前《網絡迷蹤》,是從一件尋人小事挖起,用無限的信息和細節擴充它,終於挖出了大洞;
而《逃跑》卻不能以小見大,只是一味營造氛圍,卻丟失了人物和故事的無限可能——對驚悚片來說,氛圍和技巧只能加強恐懼,卻不能代替恐懼。
而什麼是真正的毛骨悚然?
是在距離你最近的地方,發生了最難以想像的事,或建立了最扭曲的人物關係。
不是《逃跑》中的女兒發現藥丸的真相後,馬上視母為敵,母女關係自此脫鉤;
而是像《惡行》開頭。
當母親被殺,女兒居然不顧嫌疑,忍不住發了一條最開心的動態:
「那婊子終於死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超有錢婆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FqaR3YBjdFTv4tA4mp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