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的劉漢青在金華市環衛處工作,工作多年,他幾乎沒有存款。因為他已經堅持捐款40年,幫助了100多名有困難的人。少的給100元,多的給2000元,點點滴滴匯成了暖流。
他現在住在垃圾清運站旁的福利房,家具、衣物都是二手的,右腿上還有一個潰爛的洞,每隔一天就要換藥包紮一次。不止一個人問過他:「再這麼捐下去,你老了怎麼辦?」他的答案是:「我無兒無女沒牽掛。我父親走的時候沒有存款也不痛苦,我現在的條件比他總好一些。」
也許是因為問的人多了,最近劉漢青也想到了養老的問題,不過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老家的留守老人。他想發動村民,為老人們建一個基金會,救急也救窮。這事是他帶的頭,他每個月都要往基金會裡捐500元,已經捐了大半年了。
見不得有人受苦
礦工、磚瓦工、鋼筋工、清潔工……劉漢青的工作一直不輕鬆,也沒賺過什麼大錢。收入有限,他卻總能省出錢來,去幫助比他更困難的人。他說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一個人無牽無掛,除了抽煙,幾乎沒有花錢的地方。唯獨見不得有人受苦,雖然他的捐款未必能助人脫困,但能盡些心力,總是好的。他喜歡做這樣的事,哪怕是電視上看到的陌生人,他也樂於解囊相助。
第一次捐款助人,是40多年前的事。幫助的對象是同事家的孩子。當時,他在江西一個礦場裡工作,雖然辛苦,但月收入有150多元,經濟條件還可以。同事家遇到了困難,連孩子的學費都交不上了。那個時候九年制義務教育還沒有施行,眼看著那個成績優秀的男孩要輟學,劉漢青於心不忍,就幫助墊付了學費。他說:「我小時候條件差,沒讀幾年書,我不希望他和我一樣。」
很多捐錢的事,他都記不清楚了。記得這件事,是因為他心裡過意不去。原本,他準備一直幫那個孩子交學費,直到他大學畢業。但是,孩子上初中的時候,劉漢青摔斷了腿,不能在礦上工作了,經濟來源也就斷了。為了省錢,他沒做手術,而是去了一家私人診所。斷腿只進行了簡單的消炎包紮,落下後遺症,至今還有一個拇指大的洞潰爛不愈。好在同事家的經濟條件後來改善了,那個孩子的學業沒有因此中斷。
同事想還錢給劉漢青,他說什麼也不肯收:「我幫助人,從來沒有想過要他們還,錢不要還,情也不要還。想要人家報答,就不叫幫助別人。」
從江西回來後,劉漢青的腿傷稍好,他又出門打工了。手頭寬裕了,他便又開始幫助人。聽說婺州街有個住在棚屋的老人中風了,他將當月發的工資送了過去。看到電視新聞里報道,河上橋附近有人家境困難,他就帶著紅包找上門去。同事告訴他,湯溪有個高中生沒錢做手術,他帶著1000元送到醫院……
劉漢青沒算過掙了多少錢,也沒算過幫了多少人。「100多個人肯定有了,具體我也記不起來了,也不是每筆都是大錢,有些一兩百元的,送了也就忘了。況且這又不是借錢給人,要記著對方是誰,給了多少。這些都是我自願的。以前我和這些人不認識,他們好了,我也不會再去聯繫了。」
做好事也會挨罵
即使記得的那些好事,劉漢青也不願意細說。他說自己有過教訓,有時候好心也會辦壞事。
大約在7年前,看到電視新聞里播放了一則求助新聞,講的是一個初中生,父母雙雙患病,家庭陷入困境。劉漢青也沒多想,就想去送錢。但是,當時他剛剛為另一戶困難家庭捐款,手頭的錢也不多了。當時已經在環衛處工作的他,一車一車地將撿回的廢品拿去賣,又找朋友借了錢,才湊夠了1000元,上門送給了那個初中生。
那個孩子流淚接下了這筆善款,事後還特意寫了感謝信送到劉漢青的單位。
原本,這件好事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沒想到,同事覺得這樣的正能量值得宣傳,就把感謝信的事告訴了媒體。面對記者的提問,劉漢青將捐錢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沒過多久,受助孩子的姓名、地址,及其父母的名字都被報道了出來。其實,這些信息劉漢青並不清楚,而是記者從感謝信中看到的。
幾天後,劉漢青帶著剛發的工資,來到那個孩子家,氣氛就萬全不一樣了。「你不要再來了!你捐給我們多少錢啊,就想利用我們出名?」孩子的家人冷冰冰地說。劉漢青這才意識到,自己好心辦了壞事。
「當時我很委屈,但是回來之後仔細想了想,我確實沒為孩子多考慮。」從此之後,劉漢青錢還是照樣捐,但再也不會跟人說起捐助對象的事。
善心給了他一個家
當然,這麼多年好事做下來,溫暖劉漢青的人也有很多。
他沒有成家,父母已故,一個人住在單位的福利房裡,卻並不孤獨。
採訪他的時候,記者來到這間30多平方米的福利房,裡面只有一個柜子、一張桌子、兩張凳子和一張床,全是二手的。唯一的家電是一台圖像模糊的電視機,劉漢青喜歡用它看戲曲節目和本地新聞。門背後有一個黑色的塑料袋,裡面裝著三條「芙蓉王」。
「這是當年我幫助過的幾個孩子給的。最大的也只有30多歲,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我沒別的愛好,就愛抽兩口煙,難得他們還記著我,還知道我喜歡的牌子。」劉漢青說,每年春節,這些人都會到他這裡來一趟,多的時候有7個人,最少的時候也有5個人,各管各地過來,陪劉漢青坐一會,聊聊天。知道他愛抽煙,他們來的時候都會捎上一兩條。這是劉漢青一年之中最快樂,也是最有成就感的時候。
電視機前的桌子上放著一個食品罩,仔細一看,下面放著四菜一湯。「你一個人要吃這麼多?」劉漢青笑著搖頭,他掀起罩子,只見裡面有雞、有魚、還有肉。「我一個人哪裡吃得了這些,這是給隔壁王洪英一家補身體的。他們夫妻要養兩個孩子,平時吃得省,我們的工作勞動強度又大,我怕他們把身體搞壞了。」
說話間,外面傳來了切菜的聲音。「乾爹,我來做飯了。」說話的人,正是王洪英。
「他心善,幫了我們一家。我認他當乾爹,兩個孩子叫他小外公。」王洪英說起6年前的往事,眼眶濕潤了。原來,當年她的大兒子得了惡性腫瘤,急需手術,她和丈夫又拿不出手術費。劉漢青不僅自己帶頭捐款,還跑前跑後地組織單位同事捐款,把4000元錢送到了醫院。孩子手術成功後,劉漢青還幫王洪英申請了單位的福利房,就在他的房子隔壁。
平時看到王洪英家需要幫忙,劉漢青就出手相助。見劉漢青孤獨一人,王洪英和丈夫做飯時,就請他一起來家裡吃,洗衣服的時候,順便幫他一起洗。王洪英的小兒子出生後,和劉漢青也很親,現在上幼兒園了,都是「小外公」接送。王洪英的大兒子也喜歡「小外公」,去年春節還用實習掙來的工資給劉漢青買了新衣服。
「我和丈夫商量過,我們要給乾爹養老送終的。」王洪英說,原本她想上公證處把這事公證一下,但後來考慮到自己父母健在,就暫時作罷了。「反正我們會盡力去做的,乾爹這個人也不在乎這個(公證)。」
劉漢青說,自己6歲喪母,很早就一個人在外打工,已經很久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了。「從小到大,就數現在最熱鬧。你說到底是我幫了他們,還是他們幫了我啊。」
為留守老人建基金會
在王洪英的幫助下,劉漢青也有了存款。「老家的老房子去年也修好了,這麼多年,我一直沒有錢也想不到去修,多虧了洪英他們。」劉漢青說。
劉漢青的老家在蘭溪市黃店鎮劉家村。在修房子的時候,看到村裡的留守老人,他又動了善心。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老人年紀越來越大,要是有點急事怎麼辦?他和村民們商量,成立一個基金會,大家捐款,幫助有需要的留守老人。
蘭溪市黃店鎮劉家村村民劉鑫正在幫劉漢青籌備基金會,他說這對村裡120多名留守來人來說是件大好事,希望能帶動村裡助老向善的好風氣。「他家裡的條件一直不好,乾的工作都是體力活,掙的錢也不多,卻這麼喜歡幫助別人。為了基金會的事,他出錢又出力。每次回來要倒好幾趟公交車,往返4個小時,為的就是讓更多村民來助基金會一臂之力。」
為了這件事,劉漢青已經忙前忙後地跑了幾個月。平時工作不休息的他,每周都要抽半天時間跑回老家,動員村裡的年輕人註冊為基金會的會員。會員每個月要捐500元,他已經帶頭捐了大半年。「現在已經有30多個會員了,滿50人我們就能去民政局註冊了,基金會運轉開來,包括村裡的留守老人就有了一堵防火牆。」連小學都沒畢業的劉漢青為了張羅基金會,學會了寫申請表、草案、章程等材料。為了給基金會捐錢,66歲的他說自己還要再干5年。
「他工作還是挺辛苦的,一天要清理六七車垃圾,一年到頭休息不了兩天,衣服和手總也洗不幹凈。」聽說劉漢青要建基金會,金華市環衛處前總支書記徐國雄也要捐款支持他,「他助人為樂幾十年如一日,太累了。看得我都心疼,這次我也要幫他一把。」
來源|金華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