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院士短短40年間,發表450多篇SCI文章,內容含金量到底如何

2020-02-16   小智筆記

近些天,高福院士可謂是風口浪尖上的人物,網民集體對他進行聲討。原因就在於高福院士在新冠肺炎前期所領導的赴武漢第1批專家組對病毒的錯誤判斷,間接導致了疫情的蔓延。

那麼高福院士究竟有沒有真才實學,竟然在如此重要的關鍵節點判斷失誤。

我們先看一下高福的個人簡歷。

高福簡介

性別:男

出生日期和地點:1961年11月,山西省應縣

母校:山西農業大學(本科)

中國農業大學(碩士)

英國牛津大學(博士)

研究領域: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

頭銜: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會員,愛丁堡皇家學會會員,非洲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

從高福院士的個人簡歷來看,除本科為普通院校以外,其餘求學經歷,皆為名校。但在這些學校有沒有真正的學到本專業的過硬本領,不得而知。

高福院士在病毒學和免疫學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均發表在《科學》、《自然》、《柳葉刀》、《細胞》等世界級頂級學術期刊上。據不完全統計,高福院士現已發表SCI論文450多篇。

SCI論文究竟是個什麼概念?

SCI,中文全名為科學引文索引,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檢索性刊物之一,也是文獻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的重要工具,是目前國際上被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

所以能被SCI收錄的論文,理論上來說都有一定的含金量和相當高的難度。

高福院士出生於1961年,從一般人的求學軌跡來看,18歲進入大學,即1979年。即使從大二開始,高福院士就已具備了發表SCI論文的水平,即1980年。距今40年的時間,累計發出450多篇的SCI論文,也實屬高產。平均一年需要發出10多篇。平心而論,這樣高產的數量,對於一個真正專心科研、對科研成果要求嚴格的人士,不太可能。

一味追求數量,質量上就有待商榷。

對比鍾南山院士,出生於1936年,年長高福院士25歲,發表SCI論文也不過200多篇,平均一年不過4篇。

鍾南山院士素來以專業準確的判斷力著稱,2003年,準確判斷SRAS為一種傳染性病毒。2020年武漢疫情爆發後,以84歲的高齡深入武漢一線,向群眾傳達新冠肺炎人傳人的事實判定。

反觀高福院士,領導第一批專家組進駐武漢,但給人民卻傳遞了極為錯誤的信息,使得肺炎有更多的時候在人群中傳播,這樣的結果令全體網民深感憤怒。

真正有沒有真學問,在實踐與危機之中才見分曉。

高福院士的450多篇SCI論文究竟含金量如何也確實讓人懷疑,是否是掛名發表、抑或學術造假等,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群眾明白的是,他醫學上的學術判斷給我們帶來了災禍而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