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曬朋友圈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2019-10-11   變相怪姐

最近,一條微博話題引發熱議:

廣東一個小伙子,從2017年6月開始,每天雷打不動在朋友圈發情話向女友表白。

到了2019年10月4日,辦婚宴群發喜訊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早已被多位好友拉黑了。

據小伙子自己說,他發的內容大多都是從網上摘抄的情話。

日子久了,這倒真成了他生活的一種儀式感。

只是沒想到,自己的儀式感竟然引來那麼多人的反感。

就連曾經關係很要好的大學室友,都把他拉黑了。

小伙子很納悶——

「明明一開始都說我是暖男什麼的……」

其實納悶的不只他。

因為頻繁地曬朋友圈,導致自己被別人屏蔽的事例,生活里其實很普遍:

比如旅行黨,出去旅遊,一天能刷屏幾十次的;

曬娃黨,孩子睡著了來個九連拍、醒了來個九連拍,吃個飯也要九連拍;

炫富黨,每天都在迪奧、香奈兒、愛馬仕中糾結穿搭的;

自拍黨,每天沉浸在自己的美貌中無法自拔;

還有加班黨,每天帶你領略凌晨兩點的北上廣的。

這些年,也有不少因為曬孩子成績被踢出群的新聞:

一位家長在家長群中炫耀自己孩子考了第一,並不斷要求其他家長一起曬成績,最終被大家踢出群聊。

女兒剛拿到清華的錄取通知書,家長立即在群里曬出「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就是大氣」,結果發現自己不只被踢出了群,甚至被群主刪除好友。

還有人因為開法拉利跑車送孩子上學,引起其他家長公憤。

老師在家長群里建議這位家長,以後不要再開跑車來送孩子。理由是會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於教育。

而跑車家長在群中回懟後,被踢出了群。

就連明星也不例外。

謝娜在參加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時,很喜歡向其她幾位妻子秀一些自己和張傑的恩愛事跡。

一開始,大家都很羨慕她婚姻甜蜜,家庭和諧。

在節目撒了兩季的狗糧後,觀眾就漸漸吃撐了,甚至開始diss她業務能力不行,只能靠秀恩愛博關注。

其實這不是謝娜第一次因為秀恩愛引人爭議。

2015年,張傑參加《最美和聲》時,與台灣美女學員深情對唱《可惜不是你》,主持人開玩笑挑撥:「不知道謝娜看到會是什麼感受?」

結果當天晚上,謝娜微博曬出自己用紙巾「擦淚」的照片,配文:「《最美和聲》的導演您好,請出來面談一下,儘快,連夜等。」

網友們對於這一舉動並不買帳,認為謝娜演技太差,這波恩愛秀得滿屏尷尬。

恩愛秀得好,粉絲一邊倒。恩愛秀得尬,全網皆來罵。

對於排擠,不少人都覺得委屈:

「好不容易出來旅遊一次,就不允許多曬幾張照片嗎?」

「我家孩子太可愛,我想要記錄下來不行嗎?」

「熬夜搶到了最新款的包包,還不能拍張照秀一下?」

自己的朋友圈,自己不能做主?

這種話對於這個大肆提倡「自由平等」的時代而言,聽起來荒唐得可笑。

所以,在朋友圈秀炫曬,真的是一種錯嗎?

為什麼秀選曬那麼招人煩?

聽過一個真實故事。

朋友的一個女同事每天在朋友圈,直播她和男朋友交往的日常。

比如他給她買了一份甜品、她給他做了一次早飯、他給她發了一個「love you」、她叫他「小笨狗」。

朋友一開始還真心祝福,但看得多了,只覺得太膩歪了。

最無法接受的是,每次吵架,女同事都要男朋友寫一封幾千字的懺悔書發到朋友圈,求朋友見證監督。

甚至還把男朋友跪鍵盤認錯的照片也一併發上去。

最後在一次收到女同事的抽查電話,問是否看到她男朋友發認錯書後,朋友終於忍不住把她拉黑了。

這對冤家怨侶最終還是因為男人不堪重負,分了手,但屏蔽的好友卻也沒有再取消屏蔽。

沉迷於秀恩愛的人必須明白,你的甜蜜只對於你自己而言可貴。

朋友圈可沒那麼多人會真心祝福你。就算有,也不會每天祝福你。

針對秀恩愛的問題,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曾對2001名微信用戶進行過調查。

調查顯示,14.3%的受訪者經常在微信朋友圈中「曬」,56.3%的受訪者有時曬,26.2%的受訪者很少曬,3.2%的人從不曬。而膩煩他人曬伴侶、「秀恩愛」的受訪者高達51.5%。

這說明大多數人都有秀炫曬的需求,但同時,大多數人又受不了看別人秀炫曬。

人性如此。

有一句話很扎心,每個人刷朋友圈,都是希望自己能變成人生贏家。

所以,你愛情甜蜜,我祝福。

但是甜過頭了,我就祝福不起來。

你孩子聰慧,雙商爆表,我祝福。

但是太過優秀,我就祝福不起來。

你升職加薪,我祝福。

但是爬得太高,一夜暴富,我就祝福不起來。

畢竟,誰會願意承認自己是比較不順的那一個呢?

《奇葩說》上,高曉松與田朴珺的對話耐人尋味。

田朴珺說:「今天這個社會,但凡能活得讓人嫉妒,就別活得讓人同情。」

高曉松馬上應對:「但是如果能活得讓人喜歡,就不要活得讓人嫉妒。」

這年頭,活得優秀不是最難的,難的是活得優秀又不遭人嫉妒。

秀炫曬是一門學問,且秀且當心。

「我曬我的,你嫉妒是你有問題」

當然,也有不少人為這名小伙子打抱不平:

「朋友圈不就是記錄自己的生活麼?」

「同學們的嫉妒心就快形成黑惡勢力了。」

這一部分人認為:

「我就想發朋友圈感慨一下怎麼了?」

「我的朋友圈我做主,如果你看不慣,那是你嫉妒心強。」

「你嫉妒心強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責任。」

可試問一句,同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誰又沒有點嫉妒心呢?

人人都想在朋友圈散發正能量。

可對不起,你所散發出的「正能量」,在我看來是負能量。

聽過一句最實在的笑話——

「我屏蔽你的朋友圈,不為了別的,就為了省點流量費。」

聽起來玩笑,卻深藏大智慧。

秀炫曬被拉黑,到底冤不冤?

一條微博評論總結到位——

「你有每天向女友表白的權利,別人也有拉黑你的權利。」

大家都是在合理使用自己的朋友圈罷了,說不上誰冤了誰。

只不過,朋友圈之所以為「圈」,就說明它的定位是「社交場所」。

在朋友圈裡無限制地秀炫曬的人,更多的把朋友圈錯誤解讀成個人舞台,而忽略了它的社交屬性。

須知,朋友圈本質上是一種「輕社交」。

這種輕社交,是介於朋友社交與陌生人社交之間的「熟人社交」;

是介於「見面聊天」與「知道彼此」之間的「點贊社交」;

是介於「主動聊天」與「被動聊天」之間的「隨機社交」。

微信曾經以熟人社交為核心,過去當我們發動態時,內心邊界比較清晰。

可發展到現在,熟人比例逐漸下滑,老闆、同事、商戶都在朋友圈,情感安全大幅降低。

當我們對圈子的不安全感增強時,就無法釋放自己的輕鬆狀態。

每次刷朋友圈,可能都會積累一些壓力或情緒。

也更容易激發出嫉妒和懟人的衝動。

在這樣易引戰的社交場所中,只有遵循大眾約定俗成的社交規則,才能維繫好社交關係。

正如誰也不會待見一個在圖書館大吵大鬧的人,或是一個在公交車上跟老弱病殘搶座位的人。

喜歡在朋友圈秀恩愛、曬娃、曬車曬房、曬優秀,都是個人自由。

只是當你選擇秀炫曬時,也請你承擔起每一次秀炫曬的代價。

蔡康永也在《奇葩說》里說過:「我鼓勵大家做一個冷淡的人。」

冷淡的人,會合理過濾掉一些低質量的社交,從而提高自己生活的質量。

對於不經常發朋友圈的人,他表示讚賞:「我寧願相信他們把大部分心力,拿去對付真實的生活,我會恭喜他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而那些已經在真實生活中找到重心的人,顯然不會願意與那些迷失在朋友圈裡的人為伍。

所以,與其埋怨別人刪了你,不如問問自己,為什麼總是向別人展現重複的無效信息?為什麼會被別人當成低質量社交過濾掉?


-End.